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广东工业大学组建十年实现跨越式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6日08:33 南方日报

  1995年,在中国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大潮中,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实施合并,组建为广东工业大学。

  2005年,在全国1778所高校的排行榜上,广东工业大学成为中国百强大学、中国自然科学类百强大学、中国工学类百强大学。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省属院校一跃而成为在中国大学中有一定影响力和特色的广东名校。

  励精图治 十年跨越发展

  回顾十年发展之路,广东工业大学经历了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前五年,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实现实质性合并,完成了校区功能及学科专业布局调整、组建学院工作,提高了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阶段。从2000年开始,学校进入发展快车道。学校以发展为主题,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校内管理改革,使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品牌和实力谱写了1+1+1>3的合校发展新篇章。

  数字见证了这一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办学空间扩展了。校园占地面积迅速扩展,由三校合并时的700多亩地,增加到现在3400多亩,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和束缚学校发展的历史问题,超现代化规模的环境空间,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招生规模扩大了。1995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数为12000余人,2004年达28000余人,继续教育学生17000余人,并招有不同层次的国外、境外留学生。到2007年,学校在校生折合规模将达到5万人;

  办学实力提高了。现已发展成办学层次较高,学科专业结构合理,资源配置优化,整体实力较强,办学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结合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有3个覆盖面较大学科领域的教授评审权,实现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博士点由无到有增长到5个,硕士点由3个增长到31个,获得1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学科水平上升了。承接了一大批国家、省、市重点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学校科研的显著特征,在某些学科领域已形成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200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由蔡文研究员创立的“可拓学”被国内外誉为原创性的研究领域,并专门成立全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挂靠广东工业大学。

  国际影响扩大了。学校先后与美、英、德、俄、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建立了协作关系,与莫斯科工业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这是一张令人惊喜的成绩单。然而,成绩背后显示的是一条并不简单的发展轨迹。

  抢抓机遇 形成办学空间优势

  2002年底,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广州大学城,并将它作为科教兴粤,建设教育强省、文化大省的重要战略举措。面对建设大学城的机遇,广东工业大学正是以抢抓机遇的主动态势,做出了一个对于学校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决策:坚决果断、不失时机地进大学城。

  经过多方努力,广东工业大学首批进入大学城,大学城校园面积160公顷,可容纳学生28000人,在进入大学城的十所高校中占地面积最大,容纳学生最多。

  进入大学城,使广东工业大学发生了三个根本变化:一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办学空间对学校发展的制肘;二是招生规模急遽扩大;三是加大设备投资,为学校进一步做强提供了物质保障。

  对于进入大学城战略决策的成功实施,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年强和校长张湘伟深为自豪,称“为广东工业大学在新世纪的腾飞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广工大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伟业”。

  至此,广东工业大学成功做“大”,发展势在必行,优势就在抓住机遇中形成。

  调高办学定位 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做“大”已成定论,如何做“强”这个尖锐的现实难题又摆在学校决策者面前。学校决定:调高办学定位,办教学研究型大学,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并利用其促进教学来提高学术水平和办学实力,做大做强。

  在做强这一关系学校全局性发展的关键问题上,该校进一步明确:以科研为抓手,促进学科建设建设,创建优势学科和高水平大学;通过研究、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在“科教兴粤”中提高贡献率,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技术和智力支持,着力解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和吸收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办学定位的转变不是一个空头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从2002年开始,学校党政根据广东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明确科研方向、目标和任务,继而分解科研指标,落实到院系、人头,促进科学研究广泛深入开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走国际科技合作的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学校利用与俄罗斯近二十年的科技合作关系,联合莫斯科工业大学和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共同成立了中—俄装备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得到了广东省科技厅和广州市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该中心落户广州南沙,走出了一条国际合作、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开展联合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新路。

  走出去与企业结合提高产学研实效,形成科研增长新亮点。学校积极支持和组织教师定期走出去与企业进行合作洽谈,拓展大学与企业沟通渠道,实现大学与企业的优势互补。目前,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实际问题已经形成学校科研品牌,横向科研经费占学校科研经费总量的三分之二。2000年,该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研项目就来自对解决企业生产难题的研究和开发。

  以业绩金分配制度改革为导向提高教师科研的积极性。2002年,广东工业大学实施业绩金分配制度改革,以绩效评价、个人考核的政策导向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促成高水平科研团队的建立。2004年,在粤港合作关键技术领域中有5个重大项目中标,获得2个广东省基金团队项目,学校的科技竞争力开始显现。

  通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学校当年科研到校经费由2001年的不足1000万上升到2004年的7000万,自有知识产权2004年排广东省高校第三,进入全国高校五十强。广阔的科研平台为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用武之地,教师学术水平、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大大提高,使学校逐步形成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步入成熟有序的发展轨道。

  打造强势本科 培养高素质人才

  广东工业大学党政认为,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根本理念,它既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又切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为广东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2004年,学校党委明确提出:”打造强势本科”,让本科教育成为响当当的教育品牌,并采取一微系列重大举措:

  把实验性教学作为课程进行建设,强化实验教学。学校通过竞聘将实验人员划分为实验教学人员和实验维护人员,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实验课教学。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学校建设了现代化的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和高水平的专业实验室,还建设了一些供学生研究使用的开放性实验室。

  “因材施教”,实行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分级教学。针对学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学校从2003年开始,依据学生高考成绩和进校后的考试情况,实行外语和计算机分级教学。基础稍好的学生学习进度快一些,基础稍差的学生有更多的学时进行学习。事实证明,这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的能力。2004年,学校02、03级非外语类学生的英语四级通过率再创新高,其成绩与全国重点高校持平;英语专业学生的八级通过率高出全国理工类大学平均通过率10个百分点。学生的考研究率大幅攀升。

  尝试俱乐部制实施体育教学。学校一改以往的大学体育教育单一的模式,尝试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分别报名参加不同的体育俱乐部。现在,学校设置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网球、武术等上十个俱乐部,每一个俱乐部都由有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指导。谈到这一举措的意义,学校领导认为,大学体育教育应当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并使学生毕业后能终身受益。

  完善以教学质量监控为重点的教学管理体系.学校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强化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拓展第二课堂活动.从2001年开始,学校每年拨专款近30万元资助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制作活动。近几年来,广工大学子在全国、全省各项科技竞赛中均取得佳绩.在华南高校工业设计竞赛,广工大学生作品“乾坤轴”获唯一优胜奖;学校还夺得第六届FIRA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联赛仿真组世界杯,并获得硬件组季军;学校连续第12次获“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之一。

  广工大创新高等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其重点和落脚点是“打造强势本科”。2004年广工大招收了一万本科生,占全国高校在广东招收的本科生的十二分之一,今年本科生招生再次突破万人。本科教育是广工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领导强调:通过创新高等教育,做大做强本科教育,让最广大学生首先受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打造强势本科,这将是广工大对广东高等教育的最大贡献。

  品牌亮自理念出,荣誉隆自实力来。广东工业大学对抢抓机遇和做大做强的执着追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崇高使命,使她走出了百舸争流后来居上的辉煌。

  撰文 陈贻新 张晓冰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