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建设部称水价还有上升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8日08:55 南方日报

  建设部称水价还有上升空间

  广州将按计划在今年底前实行阶梯水价

  综合新华社消息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此间说,中国缺水的高峰将在2030年,那时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为1760立方米,进入联合国有关组织确定的
中度缺水型国家的行列。

  仇保兴昨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的水资源总的来说是偏少的。根据去年的统计,人均拥有水资源2220立方米,在全球范围内属于轻度缺水的国家。也就是说,中国用全球7%的水资源养活了全球21%的人口。

  此外,中国水资源空间的分布十分不均匀,华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1/3,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西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1/5,但是水资源占有量却达到46%。水资源差距最大的年份,西藏与天津相比,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直接的差距甚至高达1万倍。

  仇保兴说,“水脏”的问题也尤为突出,资源性的缺水加上水污染严重。我国每年没有处理的水的排放量是2000亿吨,造成了90%流经城市的河道受到污染,75%的湖泊富营养化。所以在南方地区,资源不缺水,但是水质性缺水。

  城市水价目前普遍偏低

  仇保兴表示,中国城市水价普遍偏低,还有上升空间。从技术上讲,中国应该实行阶梯水价,使超出配额部分的价格更高。

  仇保兴说,水价构成应该包括水资源价格,以及水工程、水处理、水管理和污水处理的成本。英国、美国的水价与电价之比一般是1:30。相比之下,中国水价普遍偏低,而且中国水价仅仅包含了水的工程成本和水的处理成本。中国各城市水价低于成本价是普遍现象,还有上升空间。

  世界银行曾经对发展中国家水价定了一个承受的最高限定,即以家庭收入的5%作为支付供水和污水处理的上限。仇保兴算了一笔账,2004年北京水价全国最高,以家庭人均用水每月3.5吨、水价每吨3.7元人民币计算,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水价占1.8%。

  仇保兴说,水价的调整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从技术上来讲,中国应实行阶梯水价,使超出配额部分的价格更高,这样比较合理。

  全国400多座城市缺水

  由于我国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在20%左右,每年因此损失的自来水近100亿立方米,甚至高于南水北调中线的输水量。

  仇保兴说城镇供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水域受污染率最高达90%以上,不少城市供水水源受到威胁。

  城镇供水水质局部恶化,自建供水设施和二次供水达标率较低,水质管理相对薄弱。多数小城镇供水水质缺乏保障。

  缺水城镇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国660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110座严重缺水。水利用率低下,全国平均每立方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

  广州将按计划推进阶梯水价

  广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广州将按既定工作计划积极推进阶梯水价,目前正在制订水价改革的方案,然后进一步研究,对于调整水价,还会召开听证会。

  广州市物价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会先让完成了“一户一表”改造的用户率先实行阶梯式水价,这些用户在水价上可以考虑适当便宜一些,使得用户有积极性;而未实行阶梯式水价的相对高一些,以此来推进这项工作的落实。

  阶梯水价是指将城镇居民家庭生活用水分成不同档次,实行不同的价格,其目的在于“节奖超罚”。根据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环保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要求广州市在2005年年底以前实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采取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办法,拓展水价上调空间,增强企业、居民的节水意识。

  按照有关部门的设想,居民基本生活用水为第一梯次,价格相对较低。为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而增加的用水为第二梯次,水费是第一梯次用水价格的数倍。像家庭泳池等特殊用水为第三梯次,实行较高价格。

  据统计,2004年广州市城区售水总量为11.4亿立方米,居民人均日用水量(不包括暂住人口)为322升,居国内城市前列(北京为250升,上海为150多升)。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