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研究概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8日09:19 中国日报网站

  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李安山关键词:华侨华人、拉丁美洲、中国移民史,族体、华侨华人史学史本文拟对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研究作一概述,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对中国学者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拉美华侨国别史的研究及书目和网上资源进行了概述。中国学者对拉美华侨的研究始于1960年代。陈翰笙主编的《华工出国史料汇编》即收入了拉美华工的资料。1980年代以来,罗荣渠、张铠、李春辉、杨生茂和徐世澄等学者继续拉美华侨华人研究。然而,他们的研究多集中在契约华工,也未能充分利用国内尚存的史料(如拉美华侨华
人所办的华文报刊)。台湾的研究以介绍为主。国外拉美华侨华人研究仍以华人学者为多。除早期对美洲华侨华人进行过介绍的刘令、陈匡民和李谭仁外,ChingChiehChang、Evelyn Hu-DeHart(胡其瑜)、Walton LookLai及TrevelynA.Su-A-Quan(苏阿冠)等人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目的在于评介研究状况,而非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批判。

  Key words

  

  Chinese overseas

  

  huaqiao-huaren

  

  Latin America

  

  Chinese immigrants

  

  ethnic group

  

  historiography of Chinese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 began the study on indentured Chinese laborinLatin America in the 1960s. Chen Hansheng and others canberegarded as pioneers and Data on the Overseas ChineseIndenturedLabor is their accomplishment. From the 1980s, LuoRongqu, ZhangKai, Li Chunhui, Yang Shengmao, Xu Shicheng startedthe research on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continent. However, theirresearch mainlyconcentrated on the indentured labor and failed tomake use ofimportant materials available in China (such as theChinesenewspapers published in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and themajor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Some general studies were doneinTaiwan. As for the early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researchersaremainly Chinese. Besides amateur historians such as Lew Ling,ChenKwong Min and Lee Tom Yim, Ching Chieh Chang’s PhD dissertationwasthe first academic study on the subject. Although needs tobeupdated, his work remains a master piece on the subject.WaltonLook Lai, Evelyn Hu-DeHart and Trevelyn A. Su-A-Quan havealsocontributed to the study.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ir worksandalso probe the study in some individual countries. 1

  中国的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研究

  中国大陆的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研究大致始于1960年代初。陈泽宪曾在1963年对契约华工问题进行过认真研究。他对19世纪以前的非法劳工贸易进行了大致梳理,并着重分析了1850-1875年间的契约劳工贸易。他认为,1851-1875年间,共有32万契约劳工抵达拉丁美洲,其中包括西印度群岛(30000)、英属圭亚那(20000)、古巴(135000)、秘鲁(110000)和南美哥伦比亚的巴拿马地区[1](25000)。此外,早在1801-1850年间,已有一些契约华工分别运往古巴(17000)、秘鲁(10000)和西印度群岛(15000)。这些统计并未将运往智利、玻利维亚、荷属苏里南等地的华工包括在内。[2]他的这篇学术论文虽涉及面较大,但将拉丁美洲契约华工进行了综合统计,这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60-70年代,以陈翰笙为首的一批学者包括卢文迪、陈泽宪和彭家礼等开始注意华工出国史,着手收集整理有关华工出国的史料,内容包括中国官文书、英国议会文件、美国官方文件、有关华工出国的中外综合性著作,还就各地区的有关华工的资料分别整理成册,这批史料多达10辑,于1980年代中期以《华工出国史料汇编》为书名先后由中华书局出版。有关拉丁美洲华工的史料主要集中在以下卷册:《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的第一辑《中国官文书选辑》中的第二册第三编(古巴华工)、第三册第四编(秘鲁的华工)和第五编(拉丁美洲其它各地的华工),包括巴西、墨西哥、巴拿马、智利和危地马拉等国家地区的华工情况;《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的第六辑《拉丁美洲华工》,此辑收入了克里门蒂(Clementi)的著作《中国人在英属圭亚那》(1915年)的主要部分、科比特(DuvonClaughCorbitt)的著作《1847-1947年古巴华工研究》(1971年)陈匡民所著《美洲华侨通鉴》(1950年)中关于古巴、巴西、牙买加、巴拿马和墨西哥的华工华侨的有关篇章以及中外学者有关拉丁美洲的笔记、著述和纪略。罗荣渠1980年的论文分析了拉美华工问题。他爬梳整理有关古籍,阐述了中国与拉美之间从“丝绸贸易”到“苦力贸易”的转变,深刻揭露了华工在古巴和秘鲁遭受的非人待遇。关于禁止“苦力贸易”问题,英国史学家坎贝尔认为,清朝政府表现出了“意想不到的破天荒的勇气”,罗荣渠则认为,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反殖斗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胜利。”[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张铠进一步探讨了明清以来拉丁美洲的华工和华侨华人问题以及中国与古巴关系中的华工问题。[4]李春辉等主编的《拉丁美洲史稿》(1983年)与李春辉、杨生茂主编的《美洲华侨华人史》(1990年)均有专章论及拉美华人,但主要集中在华工问题。自1980年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对拉美华侨华人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介绍和探讨。沙丁等学者的著作研究了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对中国人侨居拉丁美洲的开端、契约华工的境况以及他们对当地社会的贡献进行了探讨。中华民国时期拉美华侨、他们在侨居国的待遇和1930年代发生在拉美各国的排华运动以及华侨在中国-拉丁美洲关系中的作用是较为重要的问题,国内的著述也一直未有研究,该著作涉及了这些问题。第六章第二节专门论及“民国时期的拉美华侨”,包括华侨的发展变化、华端口和华侨组织以及华侨对侨居国家的贡献。第七章第四节对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的现状进行了概述。[5]一些有关拉丁美洲文明或中国-拉丁美洲关系的近着也均涉及了华侨华人的内容。[6]徐世澄曾在《世界华人精英传略·南美洲与加拿大卷》中撰文对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的历史进行了大致梳理。[7]吴凤斌的《契约华工史》(1988年)也有专章叙述拉丁美洲华工问题。近年来,虽然一些学者仍在对拉丁美洲华侨华人进行探讨,总体而言,其研究相对薄弱是不争的事实。[8]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著述有一个明显的缺陷:一些现存国家图书馆的由拉丁美洲华侨华人自已发行的华文报纸未能利用。[9]这里顺便提及台湾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状况。早在1950年代,台湾已经组织学者对拉丁美洲华侨史进行过研究,出版了一些著述。[10]这些学者均为当地华侨,对中国深怀眷念之情。1960年代,台湾学者继续注意对拉丁美洲的华侨的介绍,一些侨居拉美国家的华侨也撰文介绍所在国的华侨概况。[11]1969年,侨居拉美的华侨何名忠的著作介绍了南非华侨的企业情况。[12]1970年代,台湾的一些杂志也一直关注拉美华侨。[13]台湾出版的主要研究成果是由华侨协会总会主编的“海外华人青少年丛书”。[14]这套丛书共12本,涵盖19个国家,具有三大特点。这是第一套介绍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的中文系列丛书,为读者提供了较系统的知识;作者大多为侨居或曾侨居在拉丁美洲国家的华侨,对当地情况较为了解,其介绍也直接具体;篇幅不长,风格也较为一致,可使青少年对当地国的华侨有一个基本了解。其缺陷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半数以上文字介绍当地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真正有关华侨的篇幅不多。二是政治倾向较强,从而影响了丛书的整体性和客观性。此外,台湾华侨协会总会编印的《华侨大辞典》(2000年)中共收入有关拉丁美洲华侨的辞条100余条。台湾淡江大学拉丁美洲研究所的熊建成教授关于古巴华工的研究十分注重史料。他曾于1979年出版了关于西班牙对古巴华人移民政策的专著,系统参阅西班牙和古巴的有关华侨华工的档案资料,如现存古巴哈瓦那的《殖民地公报》和西班牙马德里国家历史档案馆的《海外部》档案。通过参阅大量的官方资料,他对古巴华工的总人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分布情况以及华工死亡率和回国人数进行了统计,并就西班牙政府对古巴华人的移民政策的演变以及古巴中国领事馆之设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他可以说是台湾学者对拉丁美洲华侨研究的佼佼者。[15]此外,由何凤娇主编的《排华史料汇编——墨西哥》(两册)也是台湾国史馆推出的一部颇有份量的资料选辑。[16]

  2

  拉美地区的华侨华人研究

  国外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研究者主要还是华人或华裔学者。1949年由刘令编著的《华侨人物志》之英文书名虽是The ChineseinNorthAmerica,但该书收入了“墨西哥华侨纪略”、“古巴华侨史实”、“古巴华侨近况”、两国的侨界知名人物及一些图片。[17]此书的1951年修订版加入了拉丁美洲(包括加勒比地区)的资料,英文书名也改为《美洲华人志》(TheChinese in theAmericas: Their LifeandProgress)。这大概是华人学者将拉丁美洲华人作为一个整体(虽然仅是在标题上如此)的最早探讨。1950年,陈匡民主编的《美洲华侨通鉴》一书中即有关于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的论述。全书共分8部,其中5部分别论述墨西哥、古巴、牙买加、中美洲和南美洲等地华侨的情况。这是一部较全面的关于拉美华侨情况的早期论著,虽然分析不够,但资料性强,有的方面介绍颇为详细,如拉美华侨在抗日战争中的后援活动等。[18]此外,在20世纪50-60年代,一些华人学者编纂了拉美华人的有关书籍和资料。[19]美籍华人胡其瑜(EvelynHu-DeHart)原任科罗拉多大学民族研究系主任、最近刚调任布朗大学美洲种族和族群研究中心(Centerfor the Studyof Race and EthnicityinAmerica)主任。胡其瑜教授毕业于斯坦福大学,长期从事有关民族问题(主要是雅奎印第安人)和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的历史研究。她的研究集中在墨西哥北部、秘鲁和古巴等地区。通过比较研究,她认为,契约劳工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新的奴隶制,契约劳工被剥夺了各种自由,充当种植园主的奴隶。[20]她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发生在墨西哥索诺拉地区的排华运动也有较深入的研究。她认为,墨西哥的华人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的敌对和歧视主要是由于华人相对优越的经济状况,而华人经济状况的突出既有事实的成份,也有排华势力想象的成份。多种因素导致了墨西哥的排华浪潮。[21]张清杰(ChingChiehChang,音译)于1956年在马里兰大学地理系完成的博士论文“华人在拉丁美洲”是迄今为止对这一课题较为完整的研究。论文共分七章,除“导论”和“结论”两章外,作者对“华人移民拉丁美洲”、“华人的规模及分布”、“人口构成”、“经济”和“社会”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和分析。作者曾用三个月的时间在拉丁美洲各地考察,并用6个星期对牙买加和古巴进行了实地考察。作者通过三种途径获取信息:私人采访、华人组织和政府部门。作者对“华人”(Chinese)的界定比较特殊:包括所有华人父母的后裔,不论出生在中国与否,也不论他们是否为中国公民;不包括华人与其它种族通婚留下的后裔。[22]他认为尽管华人在拉丁美洲数量很少,但在一些华人较为集中的国家,他们在商业贸易领域的影响力极大,因此在有的地区或国家(如墨西哥北部和巴拿马)受到迫害。华人在所定居国家构成了移民的大多数,他们始终保持中国国籍。这是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的主要特点。至于拉丁美洲华人是否能一直保持其“种族性”(racialidentity)则要视不同国家的移民政策。这篇论文从未正式出版,但一直是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另一位著名的华裔学者是在位于特立尼达的西印度大学历史系任职的WaltonLookLai。他于1993年出版了重要著作《契约劳工与加勒比蔗糖:英属西印度群岛的华人与印度人移民,1838-1918年》。这是一本关于在英属西印度群岛做工的中国和印度契约劳工的比较研究著作。该书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出发,以奴隶制崩溃后的世界劳工制度的变迁为背景,对加勒比地区的中国和印度劳工移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全书共分9章,并附了三份资料。虽然作者主要对亚洲移民与欧洲殖民者的矛盾进行了分析,但他并未忽略当地的非洲移民与亚洲移民的冲突。他认为,对亚洲劳工移民的比较研究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工制度和劳工控制与当时其它半自由或不自由的劳工制度进行比较;作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国际移民潮中的另一种人类移民方式;作为19世纪一种亚洲移民的特殊模式以及他们在大规模的非亚洲移民和非宗主国的环境中的适应过程。[23]该书运用大量的档案数据,论从史出,是一部功力深厚的史学专著,也是对加勒比地区华人历史研究领域的巨大贡献。1998年,WaltonLookLai又出版了《西印度群岛华人史料集,1806-1995年》。该书分为五个部分,资料来源包括殖民地时期的政府档和档案、当时的报刊杂志文章选段、访问者的叙述和回忆录选辑、当事人的通讯、船运公司的档案及当事人的日记和笔记等。全书分为10章。第1章是作者写的长篇导言,全面系统阐述加勒比地区华人的历史。第2至8章为当地华工在19世纪的各种经历,包括移民的背景、契约的签订、抵达后的情况、种植园的生活和劳作及1866年条约签订后移民的变化。第9-10章是关于现代华人社区的崛起。书中的30帧照片为研究当地华侨华人提供了形象的参考资料。[24]由于作者长期从事加勒比地区华人史的研究,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对史料的运用驾轻就熟,分析问题的视野开阔,这两部著作已经成为研究契约劳工的精典之作,也奠定了WaltonLookLai在加勒比华人史研究上的权威地位。还有两部论文集值得一提。一部是路斯·马丁内斯·蒙泰尔主编的《拉丁美洲的亚洲移民》,其中收入了5篇与华人有关的论文,分别论及墨西哥的索诺拉、巴拿马、秘鲁钦查岛、古巴等地的华人情况。[25]罗杰·桑杰克主编的《加勒比的亚洲人:中国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在特立尼达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经历》也是一部较重要的论文集,其中WaltonLookLai 和 ChristineHo俩人的文章分别阐述了19世纪的契约华工移民西印度群岛的经历与圭亚那、特立尼达和牙买加的华人克里奥化(Creolization)的过程。[26]近年来,对加勒比地区的华人研究正在升温。多篇博士论文正在完成过程中。在未发表的博士论文中,阿诺德·米格尔的“拉丁美洲引进华工:‘苦力’贸易,1847-1874年”是相当重要的一部。论文共分9章。作者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考察了国际劳工短缺以及劳工贩子将触角伸向中国沿海地区的史实,叙述了各离岸口(如厦门、汕头、香港、广州、黄浦、上海、宁波、澳门等)的状况,对航程路线、途中华工的待遇(伙食、疾病和死亡率等)和他们的反抗,劳工贩子的利润等。作者分别对安得列斯群岛和南美洲的契约华工的劳动和生活状况进行了探讨,引述并评论了国际舆论对契约劳工制的遣责,对“苦力贸易”作了总体评价。米格尔认为,契约华工并非自由的移民,而是西方资本通过掮客对中国沿海居民进行欺骗、说服和绑架,将他们运往拉丁美洲。虽然华工可以成家,但他们在劳动、生活和各种待遇方面与奴隶十分相似。引进的华工对拉美经济作出了极大贡献,同时也对当地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27]由于史料翔实,论述全面,该论文已成为契约华工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3

  拉美各国的华侨华人研究

  墨西哥

  华人出现在墨西哥似乎早于美洲其它国家或地区。根据文献记录,墨西哥城早在16世纪即有了自己的“唐人街”。[28]国际学术界对墨西哥华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墨西哥几次排华运动的原因;华人在墨西哥对外关系中的作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省的华人状况。

  墨西哥

  曾在本世纪初到1930年代发生过几次排华运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排华运动的缘起是华人咎由自取,还是另有原因?何塞·安杰尔·艾斯皮诺查关于华人的著作是在1930年代初墨西哥索诺拉地区排华运动后不久出版的。作者较详细地提供了有关资料并分析了排华的原因。第一部分罗列了导致排华的各种因素;第二部分叙述了1922-1924年间致公堂和国民党等几个华人组织之间的争斗。由于作者明显的种族偏见,其著作对华人的描述通篇充满了歧视性语言。作者的另一部著作除提供了一些关于华人在墨西哥的数据外,对当时墨西哥的排华现象也作出了自己的解释。[29]对墨西哥华人的研究有相当多的成果集中在几次排华运动上。查尔斯·肯伯兰德的论文从一个方面分析了墨西哥革命期间在索诺拉州的骚动和对华人歧视迫害两者之间的关系。[30]菲利普·丹尼斯对索诺拉地区的反华排华运动进行了解释。[31]利奥·雅各布斯·达姆伯基的博士论文主要围绕“为何会将华人作为讨伐对象并将他们赶出索诺拉”这一问题展开,对索诺拉地区三个时期的排华运动进行了剖析。[32]他在1970-80年代发表的几篇论文主要描述了索诺拉地区华人的经济活动、当地的排华情绪和对华人的迫害以及华人社会的演变。他认为华人经济的快速成功和当地民族主义情绪的发展促成了于1931年达到顶峰的反华运动。[33]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几部关于墨西哥排华运动的专著和数据。[34]雷蒙·克莱普的研究报告记述了华人在墨西哥革命以前的移民、定居和经济活动,还论及被古巴驱逐的华人在墨西哥的定居情况。除导言和后记外,论文分5个部分。作者认为虽然华人是以体力劳动者的身份于1870年代来到墨西哥,但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相当一部分华人已成为企业经营者和商人。华人的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制鞋业、制衣业、杂货店和批发。1893年美国经济萧条使大部分墨西哥工人不得不返回家园,而墨西哥当时的经济状况也不乐观。这些因素构成了排华的重要原因。由于当时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加之华人自成一体(并非不愿意被同化,而是当地舆论认为华人不可同化),华人成为了经济萧条和民族主义意识的牺牲品。[35]华人移民曾在墨西哥的外交关系上(主要是指中墨关系或美墨关系)也起过某种作用。早在1930年代,即有华人学者在《中国季刊》上撰文探讨过中墨外交关系问题,而当时两国之间矛盾的症结即由墨西哥政府驱逐华人而起。[36]科特的论文探讨了更早时候的华人移民在美墨关系中的作用,主要涉及1876-1910年间从墨西哥非法进入美国的华人移民以及该因素对美墨关系的影响。[37]劳伦斯·道格拉斯·泰勒的论文列举了19世纪中叶大批华人离开中国移民美国和墨西哥的原因,阐述了美国和墨西哥对华人移民的政策以及美国千方百计防止他们从墨西哥入境的措施,最后分析了这种移民潮在辛亥革命后逐渐减少的原因。[38]

  墨西哥

  的下加利福尼亚省与美国交界。在美国历史上的排华时期,一些华人被驱逐后即来到下加利福尼亚省。因此,对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省华人状况的研究也是一个重点,如欧阳民(EduardoAuyonGerardo)主编的《墨国下加省华侨沿革史略》(1971年)即是其中一部。该书较详细地论述了华人开发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省的历史以及华人社会的一体化过程。在1990年代初,至少有两部专著对下加利福尼亚省的华人问题进行了探讨。[39]此外,一些论文也论及这一地区的华人,如胡其喻和罗伯特·邓肯的论文均对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省华人的经济活动与社会融合进行了分析。[40]

  秘鲁

  秘鲁钦查岛上的华工遭受的非人待遇在19世纪曾引起国际舆论的普遍注意。早在1860年即出现了关于华人移民秘鲁的著作《中国人移民秘鲁》,这大概是最早关于华人定居秘鲁(或拉丁美洲)的著作。为庆祝秘鲁独立100周年,1924年出版了一部关于秘鲁华人的著作《文静与雄辩的华人》。由于该书的出版主要是为了表彰华人社区对秘鲁的贡献,因此带有明显的赞扬口气,还谈不上是严肃的学术研究成果。[41]瓦特·斯图尔特所著《秘鲁华工史》论述了秘鲁引进华工的历史背景,揭露了葡萄牙殖民者从事苦力贸易的罪恶活动。作者对华工在航程中所受的虐待和抵达秘鲁后的困苦生活表示深切同情,同时分析了契约华工问题引起的国际纠纷和清政府就此进行的外交活动。作者对几种排华的论调进行了批驳。他认为,华工的到来不仅在经济上为秘鲁作出了贡献,同时“秘鲁由于华人的到来而在文化上受益非浅”。[42]该书于1951年出版后立即被译成西班牙文在拉丁美洲广泛发行,从英文和西班牙文翻译的两个中文版本于1985年和1986年分别在中国出版。[43]瓦特·斯图尔特长期从事对秘鲁华工的研究,他撰写的《亨利·梅基思:美国佬皮扎罗》一书也记载了华工在秘鲁修筑铁路并受到虐待的情况。[44]麦凯尔·冈萨雷斯是研究秘鲁种植园劳工的著名学者。他于1978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以及随后发表的几篇论文和专著《北部秘鲁的种植园农业和社会控制,1875-1933年》对秘鲁的华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5]他认为,“秘鲁的种植园主之所以能保持其经营地位是因为他们对华工的剥削,他们任何矛盾的合理化解释也不能逃避这样一种结论。”[46]温贝托·罗德里格斯·帕斯托尔也是秘鲁研究华工的著名学者。他曾就读于圣马尔科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后在多所高校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1960年代末,他在参加军政府实施的土改时,偶然接触了大量有关庄园的原始资料,其中相当部分是关于契约华工的劳动生活记录。这一发现对他震动很大,同时也触发了他研究秘鲁华人史的兴趣。今年上半年,他曾访问中国。[47]他曾就华工问题出版了5部相关著作,即《秘鲁苦力华工》(1977年)、《涂面人的起义》(1979年)、《中国苦力:传记、资料及评论文献》(1984年)、《秘鲁的天国后代(1850-1900):移民、农业及其生活》(1989年)和《龙的传人——中国在秘鲁的移民史》(2000年)。他的《秘鲁苦力华工》是一本论文集(西班牙文),为作者1977年在圣马丁·德波拉斯大学的演讲稿,论述了1849-1909年秘鲁华工的历史。其中有关华工在秘鲁分布的统计数据有重要参考价值。[48]他的另外两部著作分别研究了1870年帕提维尔卡河谷(PativilcaValley)种植园的契约华工的起义和以香卡河谷(ChancayValley)种植庄园为主的契约华工社会的演变(招募、劳作、反抗、契约满期后的经商活动等)。他认为,法律上对契约华工地位的确定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待遇大相径庭,华工进行的积极和消极反抗是对暴力和强权的本能反应。美国学者AdamMcKoewn近年来对秘鲁华人进行了研究。[49]他在2001年出版的新著中对秘鲁、芝加哥和夏威夷三地的华人进行了比较研究。[50]华人学者王保华曾就利马和纽约华人的同化及纽约、利马和菲律宾华人的家庭、亲属和种族认同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认为,移民政策和华人的经济适应直接影响了华人社区的组织和结构。[51]1994年,TrazegniesGranda出版了他的三卷本着作,对法律在1848-1874年间引进华工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52]1999年,又有两部关于秘鲁华人的著作问世。[53]

  古巴

  对古巴华侨华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早期华人(包括华工)的移民过程及其在种植园的生活和待遇;华人与古巴历史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对独立运动的贡献;古巴华人的生存、发展及其一体化过程。早在19世纪末即有人研究古巴早期华人及其遭遇,但直到1953年,马歇尔·鲍尔斯的博士论文才较系统地研究了契约华工移民古巴的整个过程。[54]这一课题近年来又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除了1876年公开发行的清政府赴古巴调查团报告书于近年又出版了中、英文版外,对华工的研究也有专著问世。[55]研究华人与古巴历史的关系也有所成果。早在1920年代,即有学者注意到华人参与古巴独立运动的史实。[56]1940年代曾出版过一本关于移民古巴的华人的图册。[57]由古巴学者胡安·希门尼斯·帕斯特拉纳撰写的《古巴解放斗争中的中国人》记叙了1847-1930年间华人在古巴的生活历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叙述了作为黑人奴隶制的继续而存在的契约华工制及华工在古巴的悲惨经历,古巴华工在1868-1898年古巴独立战争中所建树的功绩,古巴华侨先进人物黄淘白等投身于古巴人民反对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斗争的史实。附录收入了管理华工的三个条例,是研究古巴华工的法律地位的重要文献。[58]研究古巴华人社会生存与适应的历史也有成果问世。《古巴华人研究,1847-1947年》是杜冯·克拉夫·科比特关于古巴华人历史的著作。科比特长期从事古巴史研究,1938年在北卡罗莱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古巴的经历使他开始对华人感兴趣。[59]这是一部较全面论述古巴华人史的专著,系统记述了古巴华工及华人100年来的生存、创业、适应和一体化过程。全书共分9章,阐述了从19世纪中国契约劳工移民古巴一直到二战后华人移民的历史。作者对在古巴的苦力和自由华人的生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特别对当地华人的职业分布和社会结构(如婚姻状态)进行了分析。不论从数据和行文看,作者用了较大篇幅叙述19世纪契约华工的移民过程和生活情况(共7章),对20世纪的古巴华人生活仅用了两章的篇幅。书中的各种有关古巴华人的职业分布等统计数字是研究古巴华人社会的重要资料。[60]研究古巴华人社会的的主要专著是《古巴的华人》。何塞·波尔塔·罗德里格斯的这一著作从民族人类学的角度对古巴的华人社会进行了探讨。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阐述了早期华人移民古巴的经历,其中对所谓的“加利福尼亚人”(即被加利福尼亚驱逐出境的华人)进行了重点研究。第二章对古巴华人的社会组织、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进行了分析。第三章研究了华人的文化传统,其中重点介绍了华人的各种戏剧,并分析了这些戏剧如何构成华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以及在华人融入古巴社会中的作用。第四章探讨了从关公崇拜演变来的古巴华人的宗教。[61]另外两部小册子也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古巴华人的情况。[62]古巴驻华大使夫人的著作也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63]

  圭亚那

  对圭亚那华人的研究比其它地区的华人要早得多。这主要因为英国总督秘书克里门蒂的早期著作使然。这一著作较全面地叙述了中国移民定居圭亚那的历史(1850-1914年)特别是希望城的兴衰,并分析了英属圭亚那境内中国移民失败的原因。他认为,中国女性移民太少,使两性人口失去平衡;圭亚那所需劳工数量在短期内涨落太大,难以把握;中国与圭亚那两地相距太远;圭亚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欠佳。这些因素导致圭亚那招募华工决策的失败。他的著作用的是编年史的结构,且数据详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研究框架。[64]苏阿冠的《甘蔗收割者:圭亚那的华人契约移民》是一部关于圭亚那华工的史料翔实的专著。苏阿冠是圭亚那契约华工的后裔。为了弄清自己的家史,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数据,潜心研究圭亚那华工史。全书共有10章,对奴隶制的废除、中国近代的屈辱、华工的招募和移民、华工在圭亚那的安置、希望城的兴衰、华工在种植园的生活、华人的克里奥化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书中附有大量照片,附录有四个表格:华人移民船只、庄园地产与村庄、华人移民的分布和契约合同。此外,还附有圭亚那四个华人家庭的亲属谱系示意图表。[65]为了更好地记录圭亚那华人的历史,他还创建了一个名为“寻根”的网站。玛格雷·克尔帕特里克的著作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圭亚那华人的口述史。作者采访了16名华人前辈并将他们的口述记录下来。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是关于华人在圭亚那的早期定居点。第二章介绍了圭亚那华人由祖先崇拜到皈依基督教的过程以及他们的文化(包括神话与传说)和习俗。第三章分析了华人从契约劳工到英属圭亚那人的转变。第四章对圭亚那的华人妇女的情况进行了探讨并着重介绍了四位女性。第五章“新世界新朝代”记录了华人在圭亚那定居后的变化,包括家庭制度和姓氏的变化,并着重探讨了6个家庭(TheWuFamily, Lee-A-Tak, Ting-A-Kee, the Poon Family (Ham Smi),ThomasLeow,theLees)。[66]玛琳·库克·克劳福德出版了另一部关于圭亚那华人社会的研究著作。全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共有9章,分别对圭亚那华人社会历史演变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概述。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全书有不少内容是取自克里门蒂的《中国人在英属圭亚那》一书,几乎每章均有从各种档案、报刊、杂志、通信、通知上摘录下来的数据。例如第二章“华人的抵达”中除叙述了早期契约华工的招募和移民过程外,还附有各种殖民地官员的电文、招募者与当局之间的通信、贴在广东的招募通知等。第四章“华人协会”中收录了相当数量的原始数据,如1881年华人递交总督要求帮助建立华人学校的请愿书,1945年9月9日圭亚那报纸上关于华人社团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1984年9月15日圭亚那华人协会的通告等。[67]第二部分是关于圭亚那华人的小传,共收入学者、华人体育俱乐部主席、体育明星、华人协会主席、宗教组织负责人和其它一些知名人士。诺拉·简·哈尔的博士论文对圭亚那的华人社会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作者对从1853年到1879年间抵达圭亚那的13376名中国人定居后的演变史进行了综合研究,指出这一批新移民既没有对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秩序构成威胁,又保持了自己固有的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华人能适时应变,用皈依基督教和寻求“克里奥化”的办法融入主流社会,并与其它移民社群保持着极好的关系。该论文附录中的17种表格对进一步研究圭亚那的华人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68]

  特立尼达

  关于特立尼达华侨华人的主要研究成果也不少。劳伦斯于195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对劳工移民特立尼达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斯图亚特的论文对特立尼达的契约劳工及移民的“克里奥化”过程(即华人与当地妇女结婚后产生的同化)进行了分析。[69]由于这两篇博士论文均未能公开发表,其影响力相对较小。温斯顿·格利哥里·欧阳的《移民社群和跨民族主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华人为例》(2000)也是近年出版的一部关于华人的著作。另一部著作是特雷沃尔·M·米勒特的《华人在特立尼达》。米勒特是一名记者,对华人的兴趣促使他对这一社区进行研究。此书的目的在于展示特立尼达的华人在长期定居过程中的演变史。除导言、后记和附录外,全书共分为6章。第一章“早期历史”是关于早期华人移民世界各地特别是英属西印度群岛的情况。作者重点介绍了早期契约华工在特立尼达的遭遇,并认为这里的华工比其它地区的更加幸运。第二章“商业活动”主要介绍了特立尼达华人的各种商业活动,对华人的适应能力表示了由衷的钦佩。第三章“协会组织”研究了华人在特立尼达的各种社团组织。第四章“家庭生活与婚姻”探讨了华人的家庭生活,特别对“克里奥化”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解释。第五章涵盖面较广,包括烹饪、语言、宗教和反思。第六章“代沟”对华裔和自己父母之间的不同点进行了比较。[70]由于华人对故土的感情,目前有一种收集家史资料和撰写家史的倾向。2000年又出版了一本关于1862年从中国移民特里尼达的华人家庭(陈亚泰)的史料集。[71]

  其它国家

  对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研究也不断有成果出现。有的是正式出版的专著,如《智利华人史》,[72]也有未出版的学位论文,如“族群成功的厄运:牙买加华商的兴起与出逃”、[73]“在哥斯达黎加大西洋沿岸的华人移民”[74]等。因篇幅有限,不在此一一介绍。

  4

  书目整理与网上资源

  国外学者对西文有关著作的书目和资料的整理情况近年大有进展。LamgenLeon于1990年编写了一部《亚洲人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书目》。该书目按字母顺序列出了拉丁美洲28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亚洲人的著述。凡是有华人的国家或地区,均将“华人”单独列出。随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ClaraChu也编写了几本关于亚洲人或华人在拉丁美洲(秘鲁或文学方面)的书目。[75]最为突出的是JaneCho编写的《拉丁美洲的亚洲人:书目选编》。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关于移民拉丁美洲的亚洲人的西文著述书目汇编,以国别和内容为专题划分。书目共收入了拉丁美洲24个国家有关亚洲人的著述,此外还列有地区(如“拉丁美洲”、“加勒比各国”)、时代(如“殖民和早期”)和各类专题(如“书目”、“文学”、“再移民”等)。每一项均列有各种亚洲移民,如“阿根廷”一项下即列有“华人”、“日本人”、“韩国人”、“老挝人”、“黎巴嫩人、叙利亚人和阿拉伯人”、“越南人”等。其中关于拉丁美洲华人著述的介绍也相当全面。[76]有两点必须指出:其一,此前LeonLamgen 和ClaraChu均出版过相关的亚洲人或华人在拉丁美洲的书目汇编,这部书目汇编是在他人的基础上编写出版的。其二,也是较为遗憾的是,该书目未能将一些重要专著收入,如TrevorMillett的著作《华人在特立尼达》(1993年)和丹尼斯·海利的法文专著《意识形态与民族特性:澳门华人在古巴,1847-1886年》(1979年)。此外,她也未收入发行了一百多年的重要杂志《反对奴隶制报告》(Anti-SlaveryReporter)中关于契约华工赴拉丁美洲各地的报告。有的学者还编写了单个国家的书目汇编。例如,秘鲁研究华人的权威温贝托·罗德里格斯·帕斯托尔编的秘鲁华人书目,还有ClaraChu编的秘鲁亚洲人书目等。[77]此外,还有玻利维亚的书目汇编,东亚的拉丁美洲研究书目汇编和拉丁美洲的华人作家的书目汇编等。[78]上述所有书目都存在着一个缺陷:未收入中文著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的ClaraChu对建立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网上资源的贡献颇大。她本人是华裔,于1999年秋天建立了“华人在拉丁美洲” (Chinese inLatinAmerica)的网站http://www.gseis.ucla.edu/faculty/chu/chinos,将移民拉丁美洲和从拉美再移民的华侨华人的各种数据和信息集中于此网站。网站从地区上分设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和北美洲联接点,目前开通的有南美洲和北美洲。网站内容丰富,有关于华侨华人的各种信息,其中包括参考数据,书目索引,会议通知,人口数据等。“华人在拉丁美洲”网站是全球唯一的关于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的网站。它既为研究拉美华侨华人的学者提供了各种可资利用的数据,又为对拉丁美洲华侨华人感兴趣的人提供了各种信息。网站又细分为以下四个分站:信息数据、教育与研究、拉美的其它亚洲人、华人移民社群。目前开通的南美和北美的两个联接点又可与当地华侨华人有关的网络联接,如有关图书馆或联系人。以“南美”为例,它列出了巴西和秘鲁两国的华人社团及其负责人以及当地著名的华人学者。在“巴西”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协会”中列出的“华人社区文化协会”的地址及其负责人;“烹饪”中专门列出了有关网站;“人物”中列出了著名华人教授杨宗元先生的职务和另两位学者的地址或电邮地址。“文化与教育”中列出了巴西唐人街的网站和其它有关资料。这是一个关于拉美华人的重要网站。[79]

  在互联网中还有一个名为“寻根”(Rooting forRoots)的网站Http://www.rootsweb.com主要是为收集和整理在英属圭亚那(即现今的圭亚那)甘蔗种植园当劳工华人移民的史实而设立。该网站的创立者是侨史学者苏阿冠。他祖籍广东,生于英属圭亚那。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就读,获化学工程学博士。1969年移居加拿大。1979年,他到北京煤炭科学研究中心任高级工程师,1984年回到加拿大。他对祖先移民圭亚那的历史极感兴趣,多方收集资料,出版过《甘蔗收割者:圭亚那的华人契约移民》(1999年)。为了进一步收集资料,他设立了这一网站,希望圭亚那华人的后代广泛收集自己的家史资料。这一网站由6个以字母“R”开头的专题组成,分别为“回忆”(Recollection)、“记录”(Records)、“亲戚”(Relatives)、“延伸”(ReachOut)、“资源”(Resources)、“回答“(Responding)。人们可以通过这些专题提供或找到与自己家庭或研究有关的资料。“寻根”网站包括“契约华工的历史”(AHistoryof the Chinese Indentured Labourers)、“契约”(ContractofIndenture)、“移民船只——航程”(ImmigrantShips-TheVoyage)、“乘客”(Passengers)、“甘蔗种植园的分布”(Distribution toSugarPlantations)等内容。在“移民船只——航程”中有一个包括“年份”、“船名”、“吨位”、“出发地”、“出发日期”、“抵达日期”和“旅程时间”等内容的表格,列出了从1853——1879年间抵达的船只。在“乘客”中有一个1853——1879年间的统计表,列有乘客的登船数和抵达数,这些数目又细分为男人、女人、男孩、女孩和婴儿。“甘蔗种植园的分布”则列有圭亚那9个地区的契约华工数(细分为男人和女人)。各个专题又可与其它相关网站联接。[80]华人组织网Http://www.huren.orgr也很有用处,可查阅有关拉丁美洲各国华人的情况。此外,在各个“huren”网站还可以查到与拉丁美洲华侨华人有关的数据。这些数据大都是从各地的报刊杂志上剪裁下来的文章,对了解各地华侨华侨的情况很有帮助。我曾从网上下载过诸如KittyMorse的“跨边界的工作”(1997年,主要介绍在墨西哥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交界地区的华人的工作情况);[81]MichelleC.Boomgaard“巴拿马的华人”(1995年,对巴拿马华人的大致介绍,其中的大事年表十分有用);[82]“苏里南的华人”(1993年,提供了苏里南华人的大致数目等)。[83]此外,还有ISSCO(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Overseas)和Join/SuscríbaseaCHINOCUBA-L等联接点。前者有关于世界华人研究学会的资料(其中包括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的有关数据),后者则是刚建立的古巴华人的电子论坛网站。近年来由于华侨华人研究的升温,国际学术界对拉美华人的兴趣也在提高。具体表现如下。其一,对史料的整理出版。[84]其二,有关拉美华人研究的学术会议近年已举办多次。[85]其三,从事拉美华侨研究的学者增多,研究专著不断出版。新的研究项目正在进行。[86](此文刊载于《亚太研究论丛》第一辑,2004年)*这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华侨华人学科建设研究”的子课题,也是作者提交给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3月13-15日举办的“第二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合作会议”的论文。斯坦福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RichardRoberts博士邀请我作为该中心的访问学者,并使我能充分利用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其丰富的馆藏使我对拉美华人书目的研究如愿以偿;MenloCollege的图书馆员MichelleEscobar女士帮助我通过馆际互借得到很多宝贵的数据。匈牙利研究华人的学者PalNyiri博士、布朗大学的胡其瑜教授和加州大学(伯克利)的ClaraChu博士、在牙买加进行研究的美国学者Tanna博士、牙买加华人EasternLee先生、苏里南华裔Paul TjonSieFat先生以及周南京教授、拱玉书教授、李明欢教授和袁丁教授向我提供了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的有关信息数据。本人在此向这些学者表示深切的谢意。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林被甸教授对原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本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当然,文中出现的错误概由本人负责。[2]原文如此。[2]陈泽宪:“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历史研究》(北京),1963年第1期,第161-179页。如果加上这些地区的华工以及1904年以后运到墨西哥的华工,拉丁美洲的契约华工的总数大约为40万。关于墨西哥的华工,可参见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中国官文书选取辑》第三册(卢文迪、陈泽宪、彭家礼合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五编,第1239-1288页;陈泽宪辑译:“加勒比海地区法属殖民地巴拿马地峡和拉丁美洲的荷属苏利南、墨西哥、巴西招用华工纪略”中的墨西哥部分,参见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六辑《拉丁美洲华工》(卢文迪、陈泽宪、彭家礼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85-289页;KennethCott,“Mexico diplomacy and the Chinese issue,” HispanicAmericanHistorical Review, 67:1(Feb. 1987),pp.63-86.[3]罗荣渠:“十九世纪拉丁美洲的华工述略”,《世界历史》,1980年第4期。[4]张铠:“明清时代美洲华人述略”,《拉丁美洲丛刊》,1983年第6期;张铠:“古巴华工与中古建交始末”,《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8年第4期;张铠:“19世纪华工与华人对拉丁美洲的历史贡献“,梁初鸿、郑民编:《华侨华人史研究集》(二),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158-181页;张铠:“世界市场与明季资本主义萌芽——晚明时代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相互渗透与影响进程初探”,吴于廑主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续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44-283页。[5]沙丁、杨典求、焦震衡、孙桂荣:《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6]郝名玮、徐世澄:《拉丁美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李明德主编:《拉丁美洲和中拉关系——现在与未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7]徐世澄:“拉丁美洲与华人”,庄炎林主编:《世界华人精英传略·南美洲与加拿大卷》,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11-325页。他在《简明拉丁美洲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中撰写了内容相似的章节。[8]参见沙丁、杨典求:“清季我国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的首次建交及其影响”,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编:《拉丁美洲史论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年,第336-353页;杨安尧:“秘鲁华侨华人经济的变化与变化”,《八桂侨史》,1994年第1期;刘文龙:“近代拉丁美洲华人商业活动初探”,《拉丁美洲研究》,1996年第5期;杨安尧,“亚马孙河流域的华人”,《华人之声》,1997年第1期;杨安尧,“浅析拉美华人经济”,《八桂侨史》,1997年第3期;刘文龙:“华夏文化在近代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研究》,1998年第4期;杨安尧,“华工与秘鲁华人社会”,《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管彦忠:“中国人移居巴拿马的历史进程”,《拉丁美洲研究》,2002年第2期。还可参见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各卷特别是历史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中的有关条目。[9]中国国家图书馆现保存的由拉丁美洲华人在当地发行的华文报纸共计9种:牙买加的《中山报》和《华侨公报》;古巴的《开明公报》、民声日报》、《光华报》和《华文商报》;苏里南的《南风日报》(合订本封面错印为《中国日报》);秘鲁的《民醒日报》和《公言报》。[10]余受元:《墨西哥华侨史话》,台北:海外文库出版社,1954年;宋锡人:《古巴华侨史话》,台北:海外文库出版社,1957年。[11]汪少伦:“移居巴西谈移民”,《夏声》,2(1965/1/1);韦应:“中美六国侨团组成联合总会”,《侨务月报》,162(1966年2月15日);邓海翔:“中华文化在南美洲”,《侨务月报》,196(1968年12月16日)。[12]何名忠:《南美国家及华侨事业简介》,台北:中国侨政学会,1969年。[13]昌孝:“闲话秘鲁侨情”,《侨务月报》,216(1970年8月16日);征人:“古巴华侨初期移殖史话”,《侨力月报》237(1972年5月16日);朱庸寿:“墨西哥华侨史话”,《侨务月报》,258(1974年2月16日);管弦:“南涯又见霁天——阿根廷的新生与忠贞的华侨们”,《四海之友》,21(1976年5月15日);小侨:“巴西华侨热烈发展中文教育”,《四海之友》,42(1978年3月1日)。[14]袁颂安:《秘鲁华侨概况》,台北:正中书局,1988年;陈晏图、杨锋编着:《委内瑞拉华侨概况》,台北:正中书局,1988年;杨镕鉴着:《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华侨概况》,台北:正中书局,1988年;梁贤继编着:《多米尼加、海地共和国华侨概况》,台北:正中书局,1988年;陶长仁着:《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华侨概况》,台北:正中书局,1988年;伍根华着:《墨西哥、危地马拉华侨概况》,台北:正中书局,1989年;魏龙翔着:《千里达、牙买加华侨概况》,台北:正中书局,1989年;张震西编着:《巴拉圭、玻利维亚华侨概况》,正中书局;张长洋着《巴拉圭共和国华侨概况》,台北:正中书局,1989年;洪振勋编着:《苏利南华侨概况》,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简汉生着:《巴西华侨概况》,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李文炳着:《洪都拉斯华侨概况》,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15]熊建成:《西班牙有关古巴华人移民政策的演变》,台北:新陆书局,1979年;熊建成:“中国契约劳工与古巴中国总领事馆的设立”,《第四届世界海外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II》,台北:中央研究院,2001年,第93-103页。[16]何凤娇:《排华史料汇编——墨西哥》(上、下册),台北:国史馆,1991年,1993年。[17]刘令编着:《华侨人物志》,洛杉矶:东西文化出版社,1949年,第130-136,164-186,280-307页。[18]陈匡民:《美洲华侨通鉴》,纽约:美洲华侨文化社编印,1950年,第484-797页。[19]例如李谭仁:《占美加华侨年鉴,1957》,占美加华侨年鉴社,1957年(此书于1963年再版)。[20]EvelynHu-DeHart, “Coolies, shopkeepers, pioneers: The Chinese ofMexicoand Peru (1849-1930),” American Journal, 15 (1989),pp.91-116;Evelyn Hu-DeHart, “Chinese coolie labor in Cuba and Peruin thenineteenth century: Free labor or neoslavery?” Journal ofOverseasChinese Studies (海外华人研究,台北), 2(1992/4), pp.149-181;EvelynHu-DeHart, “Chinese coolie labour in Cuba in thenineteenthcentury: Free labour or neo-slavery?” Slavery andAbolition,14:1(April, 1993),pp.67-86.还可参见胡其瑜:“散居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华人”,张彬村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台北:中央研究院,1993年;胡其瑜:“散居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华人——以墨西哥和秘鲁为例”,《中国海洋发展论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3年。[21]EvelynHu-DeHart, “Immigrants to a developing society: The ChineseinNorthern Mexico, 1875-1932,”Journal of Arizona History,21(1980),pp.49-87; Evelyn Hu-DeHart, “Racism and anti-Chineseprosecution inSonona, Mexico, 1876-1932,” Amerasia Journal,9:2(Fall/Winter 1982),pp.1-27.[22] Ching Chieh Chang, “The Chinesein Latin America: Apreliminary geographical survey, with specialreference to Cuba andJamaica,”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Maryland, 1956, p.8.[23]Walton Look Lai, Indentured Labor,Caribbean Sugar: Chinese andIndian migration to the British WestIndies, 1838-1918,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pp.265-270.[24] Walton LookLai, The Chinese in the West Indies,1806-1995: A DocumentaryHistory, Kingston: The Press University ofWest Indies, 1998.[25]Luz M. Marinez Montiel, ed., AsiaticMigrations in Latin America, LeColegio de Mexico, 1981.[26] RogerSanjek, ed., Caribbean Asians:Chinese, Indian, and JapaneseExperiences in Trinidad and theDominican Republic, TheAsian/American Center at Queens College,CUNY, 1990.[27] ArnoldMeagher,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Laborers to Latin America,The ‘Coolie Trade’, 1847-1874,” PhD.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at Davies, 1975.[28]C.H.Haring, The Spanish Empire inAmerica, Harbinger Books,1963[1947], p.197. 冈萨雷斯·德·门多萨(J.GonzalezdeMendoza)曾在1853年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The History of the Great andMightyKingdomofChina)中也提及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曾有三个中国商人到过墨西哥。也有学者认为华人最早出现在墨西哥的时间是17世纪,参见MichaelS.Werner,. ed., Encyclopedia of Mexico, History, Society andCulture,Chicago & London, 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 1997,p.245;Homer H. Dubs and Robert S. Smith, “Chinese in Mexico Cityin 1635,”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1:4(1942),pp.387-389.当然,关于古代(哥伦布以前)中国人抵达美洲的考证和相关资料又当别论。[29] Jose AngelEspinoza, Elejemplo de Sonora, Mexico: [s.n.], 1932;Jose AngelEspinoza,. Elproblema chino en Mexico, Mexico: [s.n.], 1931.[30]Charles C.Cumberland, “The Sonoran Chinese and the MexicanRevolution,”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40:2(May1960),pp.191-211.[31] Phillip A. Dennis, “The anti-Chinesecampaigns inSonora, Mexico,” Ethnohistory, 26:1(1979),pp.65-80.[32] Leo M.D.Jaques Dambourges. “The anti-Chinese campaignin Sonora, Mexico,1900-1931,”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Arizona, 1974.[33]Leo M.D. Jaques Dambourges, “The Chinese massacrein Torreon(Coahuila) in 1911,” Arizona and the West 16 (Autumn1974),pp.233-246; Jaques Dambourges, “Have quick more moneythanmandarins: The Chinese in Sonora,” Journal of Arizona History,17:2(Summer 1976), pp.201-218; Jaques Dambourges, “Chinesemerchants inSonora, 1900-1931,” in Luz M. Martinez Montiel, AsiaticMigrationsin Latin America, pp.13-20; Jaques Dambourges,“Theanti-Chineselegislative and press campaign in Sonora, Mexico,1916-1921,”Immigrant and Minorities, 5 (July 1986), pp.167-180.[34]HumbertoMonteón González, Chinos y antichino en Mexico: documentsosuestudio, Guadalajara: Gobierno de jalisco, SecretariaGeneral,Unidad Editorial, 1988; Jose Luis Trueba Lara, Los chinosenSonora: una historia olvidada, Sonora, Mexico: InstitutodeInvestigaciones Histricos, Universidad de Sonora, 1990; JoséJoegeGómez Izquierdo, El movimiento antichino en México1871-1934:problemas del racismo y del nacionalismo durante laRevolucionMexicana, México, D.F.: Instituto Nacinal de AntropologiaeHistoria, 1991.[35] Raymond B.Craib, Chinese immigrantsinPorfirian Mexico: Preliminary study of settlement,economicactivity, and anti-Chinese sentiment, Albuquerque: LatinAmericanInstitut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1996.[36]WuPaak-shing,“China’s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Mexico,” TheChinaQuarterly, 4(Summer 1939), pp. 439-459.[37] Kenneth S.Cott,“Mexican diplomatic and the Chinese issue,1876-1910,”Hispanic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67(February 1987),pp.63-85.[38]Lawrence Douglas Taylor, “El contrabando de chinos alo largo de lafrontera entre México y Estados Unidos, 1882-1931,”Frontera Norte6, no.11 (Jan-June 1994), pp.41-57.[39] La Comunidadchina deldistrito norte de Baja California (1910-1934),[Maxicali]:Instituto de Investigaciones Historicas del Estado deBajaCalifornia, 1990; Eduardo Ayuon Gerardo, El dragon en eldeserto:los pioneros chinos en Mexicali, [Mexicali?]: Instituto deCulturade Baja California, [1991].[40] Evelyn Hu-DeHart, “TheChinese ofBaja California Notre, 1910-1934,” Proceedings of thePacific OceanCoast Council on Latin American Studies, 12(1985-6),pp.9-30;Robert Duncan, “The Chinese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ofNorthern Baja California, 1889-1929,” Hispanic AmericanHistoricalReview, 74:4(Novr 1994), pp.615-647.[41] Dora Mayer deZulen, LaChina Silenciosa y Elocuente, Lima: Editorial Renovacion,1924.[42]瓦特·斯图亚特:《秘鲁华工史》(张凯、沈恒译),中国海洋出版社,1985年,第191-198页。[43]另一个版本是倪润浩根据1976年西班牙本翻译的《秘鲁华奴》,新华出版社,1986年。[44] WattStewart, HenryMeiggs: Yankee Pisarro, Durham: Duke UniversityPress, 1946.[45]Michael J. Gonzales, “Cayalti: The formation of arural proletariaton a Peruvian sugar came plantation, 1875-1933,”Ph.D.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78;MichaelJ. Gonzales,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labour contractinginnorthern Peru, 1880-1905,”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GreatBritain), 12 (1980), pp.291-315; Michael J. Gonzales,“Chineseplantation workers and social conflict in Peru in thelatenineteenth century,”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GreatBritain), 21:3 (1989), pp.385-424; Michael J. Gonzales,“Economiccrisis, Chinese workers and Peruvian sugar planters: Acase studyof labour and the national elite,” in Bill Albert andAdrianGraves, ed. Crisis and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ugarEconomy,1860-1914, Norwich & Edinburgh: ISC Press, 1984,pp.181-198;Michael J. Gonzales, Plantation Agriculture and SocialControl inNorthern Peru, 1875-1933,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Press, 1985,pp.84-116.[46] Michael J. Gonzales, “Chinese plantationworkers andsocial conflict in Peru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p.424.[47]冯秀文:“中秘交往源远流长——秘鲁学者在世界史所和拉美所作关于秘鲁华侨的学术报告”,《拉丁美洲研究》,2002年第3期,第48-49页。[48]HumbertoRodriguez Pastor, Los Trabajadores Chinois Culies en elPeru, Lima:Articulos Historicos,1977.此书已有节译,参见H·罗德里格斯:《秘鲁华工编年资料》(张铠译),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6辑,中华书局,1984年,第231-244页。《秘鲁苦力华工》中的“秘鲁华工大事记”一节也被作为资料附在瓦特·斯图凡特:《秘鲁华工史》一书中,参见该书中译本第219-231页。[49]AdamMcKeown, “Inmigración China al Perú, 1904-1937; ExclusiónyNegociación,” Histórica(Lima): 20 (1996), pp.59-91.[50]AdamMcKeown, Chinese migrant networks and cultural change :Peru,Chicago, Hawaii, 1900-1936,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ChicagoPress, 2001.[51] Bernard Wong, “A comtive study of theassimilationof the Chinese in New York City and Lima, Peru,”Comtive Studies inSociety and History 20(1978), pp.335-358; BernardWong, “Family,kinship and ethnic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in NewYork City, withcomtive remarks on the Chinese in Lima, Peru andManila,Philippines,” Journal of Comtive Family Studies, 16:2(Summer,1985), pp.231-254; Bernard Wong,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with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Chinese in Peru,” Journal ofOverseasStudies, 1 (June 1989), pp.47-64.[52] Fernando deTrazegniesGranda, En el pais de las colinas de arena: Reflexionessobre lainmigracion china en el Peru del S. XIX desde laperspective delDerecho, Lima: Fondo Editorial de la PontificiaUniversidadCatolica del Peru, 1994.[53] Mariella Balbi, Los Chifasen el Perú:Historia y Recetas, Lima: Ediciones Universidad de SanMartín dePorres, 1999. Wilma Derpich, El Otro Lado Azul:Empresarios Chinosen el Perú (1890-1930), Lima: Editorial delCongreso del Perú,1999.[54] Marshall K. Powers, “Chinese cooliemigration to Cuba,”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Florida, 1953.1960年代也有研究成果,如JuanPeréz de la Riva, Democrafia de los culies chinosen Cuba, 1853-74,La Habana: [s.n.], 1967.[55] Denise Helly,Idéologie et ethnicité:les Chinois Macao à Cuba, 1847-1886,Montréal: Presses del‘Université de Montréal,1979.作者是国际移民史专家,她主编的清政府1876年古巴华工调查报告书英文版于1993年出版。[56] GonzalodeQuesada, The Chinese and Cuban Independence, Leipzig: BreitkopfandHartel, 1925.[57] Guillermo Tejeiro, Historia ilustrada delacolonia china en Cuba, Habana, 1947.[58] Juan Jimenez Pastrana,LosChinos en las luchas por la liberación Cubana, 1847-1930,Habana:Instituto de Historia, Ac. De C., 1963.此书于1983年再版。此外,还可参见另一部著作EnPedro, Sintesis histórica de la MiliciaPopular China Brigada “JoséWong” en Cuba, 1959-1961, La Habana,1995.[59] Duvon C. Corbitt,“Chinese immigration in Cuba,” FarEastern Survey, 13 (July 1944),pp.130-132; D.C. Corbitt, “Felipe,Oriental Friend,” InternationalMonthly, 5 (March 1946),pp.20-22.[60] Duvon Claugh Corbitt, AStudy of the Chinese inCuba,1847-1947, Kentucky: AsburryUniversity,1971.中文摘译本参见《1847-1947年古巴华工研究》(张树智译),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第6辑,第126-208页。[61]JoséBaltar Rodriguez, Los chinos de Cuba: apuntes etnográficos,Ciudadde la Habana: Fundación Fernando Ortiz, 1997.[62] Julio A.Leon andRene Leon, Requiem por el Chinatown de La Habana, UnitedStates,1975; Beatriz Varela, Lo chino en el habla Cubana, Miami:EdicionesUniversal,1980.[63]梅塞德斯·克雷斯波·德格拉:《从苦力到主人翁:纪念华人到古巴150周年》(刘真理、王树雄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她的另一部著作也被中国学者翻译成中文出版。[64]CecilClementi, The Chinese in British Guiana, Georgetown: Argosy,1915.此书已有中文摘译本,参见《中国人在英属圭亚那》(陈泽宪译),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第6辑,第1-96页。[65]TrevSue-A-Quan, Cane Teapers: Chinese Indentured Immigrants inGuyana,Vancouver: Riftswood Publishing, 1999.[66] MargeryKirkpatrick, Fromthe Middle Kingdom to the New World: Aspects ofthe Chineseexperience in migration to British Guiana, Georgetown:the author,1993.[67] Marlene Kwok Crawford, Scenes from theHistory of theChinese in Guayana, Georgetown: the author, 1989,pp.17-42, 59,63-64, 64-65.[68] Laura Jane Hall, “The Chinese inGuyana: Themaking of a creole community,” 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95.此外,有的论文对早期圭亚那的契约劳工进行了系统研究,可参见 HarveyBernard Love, “The Gladstonecoolies of British Guiana,” M.A.thesis, Florida AtlanticUniversity, 1982.[69] K. O. Lawrence,“Immigration to Trinidad andBritish Guiana, 1834-1871,” PhD.dissertation, CambridgeUniversity, 1958; John Othneil Stewart,“Coolie and Creole:Differential adaptations in a neo-plantationvillage Trinidad, WestIndie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at LosAngeles, 1973.[70] Trevor M. Millett, The Chinesein Trinidad, AnInprint Publication, 1993.[71] Helen Atteck &Philip Atteck,Stress of Weather, A Collection of Original SourceDocumentsRelating to a Voyage from China to Trinidad, West Indies,in 1862in Conjunction with a Family Chronicle, St. Cathatines:WanataEnterprises, 2000.[72] Elsa Kam-Ching Zambrano, Histori delacolectividad China en Chile, Santiago de Chile: UniversidaddeChile, 1966.[73] Russell Dwight Lee, “The perils of ethnicsuccess;The rise and flight of the Chinese traders in Jamaica,”Ph.D.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79.[74] Moise GuillermoLeonAzofeifa, “Chinese immigrants on the Atlantic coast of CostaRica:The economic adaptation of an Asian minority in apluralisticsociety,” PhD. dissertation, Tulane University,1987.[75] LeonLamgen, ed., Asians in 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Abibliography,Queens, New York: Asian/American Center,QueensCollege, 1990; Clara M. Chu, “Information sources on theChinese inLatin America: A resource guide,” (Unpublished manut),Departmentof 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Angeles, 1997 [1992]; Clara M. Chu, Asians in Latin America:Workpublished 1990-1998, Los Angeles, 1998.[76] Jane J. Cho, AsiansinLatin America: A partially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selectcountries and people, Stanford: Center for Latin AmericanStudies,2000.[77] Humberto Rodriguez Pastor, Bibliography [ChineseinPeru]. 1999; Clara M. Chu, Information Sources on Chinese inPeru:A resource guide, Los Angeles, 1999.[78] Centro deDocumentacion enPoblacion y Desarrollo. Migracion y Colonizacion enBolivia:Bibliografia Anotada,La Paz: Consejo Nacional de Poblacion,Centrode Documentacion en Poblacion y Desarrollo, 1989;Nelly S.Gonzalez,“Latin American Studies in East Asia: A summary detion,”BulletinInternational Oriental Library, 30/31(Spring 1987),pp.2-10; ClaraM. Chu, Chinese Latino Literature Authors, LosAngeles, 1999.[79]目前她正在组建一个“拉丁美洲华人人口统计”的网站。参见Clara Chu, “Creating ademographic ofthe Chinese in Latin America: Challengesandstrategies,”在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3月13-15日举行的“第二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合作会议”上提交的论文。[80]Http://www.rootsweb.com/~guycigtr.[81]http://www.huaren.org/diaspora/l_america/mexico/id/012299.html.[82]http://www.bsos.umd.edu/cidcm/mar/chinpan.htm.[83]http://www.huren.org/diaspora/l_america/surinam/10933-01.html.[84]关于中国派往古巴代表团的访问记录整理,除早年清政府的1876年版本外,近年又出版了另外两个版本。参见China,Tsung likuo shih wu ya men, Chinese Emigration: Report of theCommissionsent by China to ascertain the condition of Chinesecoolies inCuba, Taipei: Ch’eng Wen, 1970. Reprint of 1876 edition,publishedby Imperial Maritime Press, Shanghai; Denise Helly, ed.,The CubaCommission Report: A hidden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Cuba,TheOriginal English-Language Text,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Johns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其它新出版的史料,参见 Walton Look Lai,TheChinese in the West Indies, 1806-1995: A documentaryhistory,Kingston: The Press University of West Indies, 1998; HelenAtteck& Philip Atteck, Stress of Weather: A collection oforiginalsource documents relationg to a voyage from China toTridnidad,West Indies in 1862, in conjunction with a familychronicle,St.Catharines: Wanata Enterprises,2000;秘鲁中华通惠总局编:《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与秘鲁华人》,香港:劭华文化服务社,1986;《巴西华人耕耘录——华侨社团纪实》,美洲华报编印,1999年。[85]近年来共举办过四次有关的学术会议:1999年在由ISSCO古巴哈瓦那举办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华人移民社群”学术会议、2000年在特立尼达西印度群岛大学(圣奥古斯丁分校)的亚洲人移民美洲的学术会议,2002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举办的关于拉丁美洲华侨华人的小型研讨会和2002年5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美洲华人的大型学术研讨会。[86]JeanLuc Cardin, L’immigration chinoise a la Martinique,L’Harmattan,1990; G.C. Zijlmans en H.A. Enser, De Chinezen inSuriname,Barendrecht: BataviaPublishing,2002.胡其瑜教授一直在进行一个拉美华人研究项目;美国海军学院的威尔逊教授正在主编《加勒比地区的华人》(TheChinese inthe Caribbean) ,即将出版。密执安大学的博士研究生KathleenM.Lopez正在撰写关于古巴华人历史的博士论文,参见Kathleen Lopez, “Transnationalhistories:A dual-sided approach to researching early-twentiethcenturyChinese migration toCuba,”2003年3月13-15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第二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合作会议”上提交的论文。苏里南的华裔PaulTjonSie Fat目前也正在撰写关于苏里南华侨新移民的博士论文。

  5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