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走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 准备充分所以会应对自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0日12:12 国际在线

  新华网消息:发言人制度最早出现于l9世纪初的美国。我党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已开展新闻发布工作。周总理在与国民党谈判期间,多次举行记者招待会,争取舆论支持,解放后不久,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也曾多次举行记者招待会。

  1980年,我国政府举行了两次新闻发布活动。一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由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曾涛作为发言人,向中外记者发布关于审判四人帮的决定。同年
,发生渤海二号石油钻井船翻沉事故,为了向国内外公众发布关于事故调查和处理的结果,中国政府召开了另外一次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制度的历程外交部建部后,就有发言人的实践。一是通过外交部发言人名义就某一重大问题发表声明、发表淡活,但此时还只是空头衔,没有任命实际发言人。二是在国家领导人出席国际会议的代表团也设有中国代表团发言人,但这与严格意义上的外交部发言人有所不同。

  l982年3月26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同志就中苏关系发布消息,这是外交部第一次以发言人形式举行新闻发布会。《外交十记》一书这样描述这次新闻发布会:外交部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是一次没有座位的新闻发布会。那是(1982年)3月26日,地点在当时外交部主楼门厅处。当时没有专门进行新闻发布的场地,七八十位中外记者受邀出席,大家就站在我周围。当时担任翻译的是现任外长李肇星。l983年2月,中央要求外交部和对外交往较多的国务院各部门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新闻。l983年3月1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向中外记者宣布:中国外交部从即日起建立发言人制度。l983年下半年,中央提出建立全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国家统计局、外经贸部、国台办等部门发言人也逐渐走到前台1988年中央进一步明确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此后,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从此进入了制度化建没阶段。目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宣传工作的需要,随着公众知情权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增强,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又进入一个新的普及阶段。

  外交部新闻发布制度建立初期,每周一次发布会,只发布消息,基本上不回答提问。同年9月开始尝试在每月第一周发布会上现场答问。从1986年起,现场答问增加为每月两次。l988年后,改为每次发布会上都让记者提问。从1995年起,发布会改为一周两次,l996年取消翻译,1997年将翻译改为同声传译。这样,发布会的时间增加了,记者提问的机会也多了,对外提供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不仅如此,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还取消了对记者提问的次数和发布时间的限制。每次发布会都持续到无人问问题时才结束。目前,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已走向成熟。无论从每次出席发布会的记者人数,还是记者提问的数量和涉及范围,乃至外国媒体引用其发布消息和答问内容的报道量都大大超过以往。每年发布会都要举行近100场,内容涉及外交、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出席发布会人数少则上百人,多则二三百人。代表主要大国的二三十家传媒的记者几乎每场必到。遇重大问题或突发事件,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更多。一些外国驻华使馆的新闻官甚至大使、参赞也曾出席外交部新闻发布会。

  发言人与新闻司外交部发言人不是专职的,一般由新闻司司长和两个副司长兼任。目前,司长是孔泉、副司长是刘建超和秦刚。主持新闻发布会只是其工作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他们还有许多其他繁重的工作。

  新闻司目前有七大处:美大欧洲处、亚非拉处、外国记者新闻中心处、新闻发布处、信息中心、综合处、公众外交处。具体事务共有五部分。1

  外国记者管理和有关新闻工作

  一切与外国记者有关的事情都由新闻司管理和协调。如外国记者要到中国常驻,到中国采访各部委或其他部门要邀请外国记者来华访问,都必须向外交部新闻司提出申请,由新闻司审批和发放签证。外国记者在中国要采访中央领导或其他高级领导,也得向新闻司提出申请,由新闻司协助安排。国家领导人出访,代表团成员中也有发言人的设置,负责访问的所有新闻事务。

  新闻发布主要是通过新闻发布会这一形式对外发布有关副总理级以上领导包括外交部长的出访和来访消息,阐述中国政府的有关立场,向记者解惑释疑,或者辟谣正谣,以正视听。

  组织背景吹风会及外国记者在北京和外地进行采访

  所谓背景吹风会,就是一种非正式的新闻发布,是对新闻发布会的重要补充。一般是对一些不愿被炒热、但又需在一定范围内让人知道的问题采用。因不如新闻发布会正式,所以能说些在正式场合无法说的话,从而更便于建立与记者的友善互信关系。

  组织记者集体参观采访,一方面是为了有目的地对中国进行宣传,同时也体现为记者服务的思想。2002年,国际上有人炒作中国威胁论,考虑到记者对这一问题比较关心,新闻司在八一建军节前夕,组织外国记者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旅参观。有记者报道说,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组织外国记者参观中国军队,这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加快,中国军队的透明度在增强。还有记者说,中国军队的装备也不是很先进,十年、二十年对世界造成不了威胁。

  收集国际国内重大信息,进行国际问题调研这也是新闻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中心是外交部领导和中央领导的耳目。这里30多个20来岁的年轻人365天、每天24小时追踪世界各大电视台、通讯社和媒体的报道,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公众对我外交工作的反应,将世界每一个媒体、每一个角落发生的事件和新闻在第一时间送达相关领导。开展公众外交这是新开拓的领域。主要是通过外交论坛、外交官在线交流、外交部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增强公众对外交工作的了解,拉近公众与外交部的距离,以获得公众对外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到目前为止,外交官在线交流,即外交部官员与公众的网上交谈已经组织了近30期,其中包括外交部长李肇星、部长助理沈国放、前任发言人朱邦造和孙玉玺等都曾与网民对话,深受欢迎。网民普遍认为中国外交已开始走下神坛,中国外交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中国外交正以一种以人为本、清新务实、开放透明的格调展示给世界。另外,外交部网站的网页管理和更新也是在新闻司的掌控之下。外交部所有驻外使馆的网站也是在其领导下开展工作。现下辖85个驻外使领馆网站、166个版面、20种语言。

  发言人与口径处

  新闻发布处,也称发言人办公室,是发言人的日常办事机构。主要负责组织新闻发布会、处理与新闻发布会和电话回答记者提问等有关的具体事务,并为领导人出访和记者招待会准备口径。该处现有十来个工作人员。每周两次的新闻发布会由他们协助发言人组织和准备。

  这个处的特点首先就是工作紧张,别看一周就两次新闻发布会,但每次发布会之前的准备就像打仗一般。走路得小跑,说话没有时间慢条斯理。在这个处工作时间长了,慢性子也得变成急性子。

  其次加班加点多,有时甚至需要天天加班。每次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工作人员都要将答问情况整理成文并翻译成英文上网。在很多情况下,要完成这些工作想按时上下班只是一种奢望。即使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会安宁。发生突发事件后,他们随时可能被叫到外交部加班。

  有一次,该处一名领导正在昌平与朋友聚会,突然接到有关部门电话,说俄罗斯总统宣布辞职,外交部要发表谈话,该处长不得不遗憾地向各位朋友告辞,从lOO多公里外的地方赶回外交部加班。

  除了一周两次新闻发布会外,其他时间就轮到该处工作人员以发言人名义电话回答记者提问了,常被外电称为一位不具名的外交部发言人。

  此外还要为国家领导人和部领导出访及举办记者招待会准备外交方面的口径。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或李肇星部长出访时,针对有关国际问题和敏感问题如何表态,由该处协助准备和提供有关口径。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在国内举行记者招待会,有关外交部分如何表态也由该处协助准备和提供口径。有些人可能会问,既然整天都是口径,干嘛不叫口径处?不错,还真有人将这个处称为口径处。

  新闻发布会的准备

  举办新闻发布活动是难度很大的工作。首先要了解出席新闻发布会记者的成份。发言人对于哪些记者出席新闻发布会应事先做到心中有数。来自不同性质和不同国家媒体的记者的兴趣点不同,提问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角度。一般国内记者主要关心国内的问题,香港、台湾的记者更多关心本地区的问题。西方记者的问题涉及面广,除外交外,他们还非常关注中国的政治、社会及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而且提问的角度较偏,有时甚至很刁钻。所以,了解哪些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对预测记者可能提出哪些方面的问题、从什么角度提,对发言人临场应对至关重要。其次,就是站在记者角度设想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这是新闻发布会成功的关键。美国前白宫发言人弗莱舍每天早晨五点就起床,首先看当天报纸和其他媒体的报道,设想记者可能会提的问题,他说他的大脑永远不能闲着,总在设想记者们要提出什么问题。虽然记者的思想难以捕捉,对他们在新闻发布会上会提什么问题也不可能有绝对把握,但他们的问题毕竟有规律可循。从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看,预先设想记者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大国关系首先要了解大国关系的近况,因为大国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国际形势的全局。中国是发展中大国,记者对中国与大国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大国之间关系的变化十分关注,我们自己也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表明态度。

  热点问题这是国际舆论关注的重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对热点问题的表态是有分量的,记者重视我们在这些问题上所持的立场。

  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有两类,一类是突发的国际事件,对此类事件及时作出反应,不仅显示我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快速反应能力,也有利于扩大我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另一类是涉外的突发事件,如外国人在中国寻衅闹事被驱逐等,中国对这些事件的立场是记者必问的问题。敏感问题有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在一定的时期会重复出现或有新的变化,例如,南沙问题、日本战争赔款等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变得敏感。另外,当形势变化或国际上出现新的外交动向时,应考虑与此有关联的老问题是否可能被旧事重提。

  由近及远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的目的是获取新闻,而新闻是贬值最快的商品,时效性很强。一般来说,记者的兴趣和注意力主要放在临近新闻发布会的一两天内发生的事情上。因此,这些问题在准备时应给予充分细致的考虑。由近及远、主次分明,这样做既可节省精力,又少有疏漏。

  我国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是世界上成熟的发布机制之一。到目前为止,建立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国家并不多,其中做得比较好的就更少了。大概除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外,还没有其他国家的外交部有中国外交部如此定期和成熟的新闻发布机制。(邹建华/文选自《外交部发言人揭秘》邹建华著,近期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2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