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民党主席选举专题 > 正文

分析:马英九难接连战的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0日15:37 世界新闻报

  《世界新闻报》特约撰稿人 李天放随着6月8日中国国民党党主席选举登记截止日的临近,现任主席连战不参选的形势总算趋于明朗。然而,被岛内媒体视为“‘泛蓝’声望最高的政治人物”的马英九,却没能抓住这个时机,得到连战的完全信任,反而处于人人喊打的境地。岛内舆论分析,已“腹背受敌”的马英九的选举之路相当艰辛。

  中常会不满 报告会“关门打马”

  6月1日,依照连战指示的五大“参选考题”,“立法院长”王金平和台北市长马英九这两位国民党主席的准参选人,向全体中常委报告了他们的理念与政策,并接受中常委的质询。

  王、马报告的题目分别是“走对路,国民党才有出路”和“国民党的路线与发展方向”。据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分析,二人为了取得连战的支持,一致表示将遵循连战的改革路线,并同声强调依据“胡连会”所达成的共识来发展两岸关系。即便如此,中常委对二人的态度还是大相径庭。共计16人的20个提问,大都是冲马英九而来,问题直接而且尖锐,“ 围剿”、批判的架势相当明显。

  马英九曾说过“斩断黑金”、“找回理想”这类话,对此,好几个中常委都质问他:“谁是黑金?国民党还有黑金吗?”“你的意思是国民党没有理想吗?”有的中常委还拿马英九出身香港做文章,质问马英九:“如果你当选,国亲新三党党主席都是外省人,‘泛蓝’难道不会被扣上外省党的帽子?”

  对于国民党中常会“关门打马”的做法,不少媒体都指出,“打马”其实就是帮王金平。

  连战不支持

  话里话外批评马

  连战的态度和影响,对马英九参选党主席相当关键。在6月1日的中常会上,连战以裁判的姿态,宣布党主席选举正式起跑,并希望王、马之争是“君子之争”。舆论认为,连战的这番话,等于间接表态不再参选,这对志在必得的马英九而言,无疑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

  不过,对连战能否在党主席选举中保持中立,岛内媒体均表怀疑。他们认为,连战对王、马的好恶已相当明显。本来连战和马英九间就存有裂痕,连战也一直对将党主席的职位传给马表示很担心,因此,要使连战对马英九做到真正的“公正” ,的确不太现实。

  这次的政见报告会后,连战高度评价了“拥连”的中常委对马英九的发难,称之是“提出重要深刻的问题,是基于爱党护党的心情,代表千万党员与大众的心声”,这再一次间接地表达了对马的不满。会后,连战高度肯定王金平对中常委的答复,还主动对一位核心幕僚表示,“他(王金平)的论述完整,是站在制高点看事情,党主席就应有开创性”,而马的报告“ 过于琐碎”。这等于在夸奖王的同时,间接地批评马。

  老父亲反对

  要连战继续干

  国民党高层“批马”声浪高涨,马英九的市府团队也问题不断。民进党议员利用市政总质询的机会,质疑马英九违反行政中立,利用市府资源进行辅选,包括新闻处利用市府网站公布马英九参选行程,市府高官要所属公务员联署支持马英九等等。对此,马英九承认新闻处的做法错误;至于市府公务员联署,他认为那是在下班后进行的,不违反行政中立。

  当然,最令马英九头痛的,莫过于其父马鹤凌一再反对他参选党主席。“老马”先是在国民党退职党工座谈会上,当着马英九的面“放炮”,指“小马”参选党主席未与他商量。

  5月30日,“老马”一大早跑到国民党中央党部求见连战。因连战没有到办公室,“老马”就对连战办公室主任丁远超表示,马英九没有党务经验,应由连战续任、整合“泛蓝”;马鹤凌还说,连若参选,马英九就退选,因为这样对马英九 2008年参选“总统”有利。

  “老马”的本意,是在“拥连派”夹杀马英九的情况下,劝退马英九,为马预留连战参选后的退路。哪知好心办坏事,“老马”的一番话反被“拥连派”当成“修理”马英九的工具。中常委郑逢时、侯彩凤等人提醒马英九:“修身治国平天下,在家里要多下功夫”,“连自己的父亲都不支持,怎么能说服其他人?”看来,走背运的马英九面对汹涌而来的不满声浪,也够难的了。

  相关专题:国民党主席选举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