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阮次山:日本“入常”其实已无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15:38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3日刊登了著名专栏作家阮次山的文章,分析指出,日本想绕过中国达成其“入常”的意图,等于偷鸡不着蚀把米,事实上已封死了自己的“入常”之路。文章摘要如下:在5月底的专栏中,笔者曾经根据法理和国际现实分析了日本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可能性。笔者当时认为,日本想“入常”,可能十年内都无法圆梦。这几天,一连串的实际发展更证实,由于自身策略性的严重误判与决定,日本的“入常”梦其实已泡汤。在策略上,日本政府的构想是:由于近年对许多国家展开金
钱援助,这半年来,为了争取“入常”,日本政府更增加了外援的力度,譬如对苏丹就提供了1亿美元的援助,小泉上个月也承诺给予巴勒斯坦1.5亿美元的援助,其以“金钱”叩开安理会大门的存心很明显。同时,日本政府也曾号称他们已争取到100多个联合国会员国支持它“入常”,而且,只要美国也如其所言全力支持日本“入常”,日本“入常”已成囊中物。

  企图迫中国放弃反对立场

  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修改宪章属实质性问题,必须获三分之二会员国同意才能通过,而且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而对于程序性提案,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无否决权。日本方面估计,日本争取到三分之二会员国的支持。然而,联合国宪章109条第二款规定,联合国宪章修正案在获得大会三分之二会员国通过后,必须送交各会员国的议会进行认可。因为根据国际惯例,各国与外国所签的任何条约,都需经议会批准,国家与联合国所订的宪章自然也属这种状况,因此,新修定的联合国宪章,当然也得交由各会员国议会批准。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宪章第109条第二款也规定,新修定的联合国宪章必须获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议会的全数同意才能生效。换句话说,即使只有一个常任理事国的议会不批准,宪章修正案也无效,当时宪章如此规定,主要是想避免“国联”的失败教训,因此才订下让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对修宪这种重大问题具有“事实否决权”(defactoveto)。换句话说,即使日本获联大批准“入常”,中国人大也可以通过不批准修宪的行动,实际否决日本“入常”的可能。日本政府当然了解联合国宪章中这种“事实否决”的规定,但是,日本当局的策略是:如果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通过修宪案,扩大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范围,那么,中国政府若运用“事实否决权”,势必有如与全球大多数国家为敌,日本以为可以借此孤立中国,把中国逼到一个角落,逼中国难以运用“事实否决权”去阻止日本“入常”。

  几种方案都不过关

  然而,日本的如意算盘被中国政府逐一破解。首先,中国政府明白美国也不愿安理会扩大的心态,因此表示如此重大问题必须获全体会员国共识,而非只经过三分之二会员国通过,此议提出后,美国及俄罗斯也先后表示同意。其次,经过多国外交运作,中国政府以或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向各国表达了反对安理会及其他联大政策方案以急就章方式通过的态度。中国政府更在6月7日发表了“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明白表示反对在政策问题上设时限,反对强行表决尚有重大分歧的方案。至此,据来自联合国的消息人士透露,在看到中国在此问题上的明确立场后,支持改革方案,尤其支持日本“入常”的国家,其实已不到30个,此情况使日本为之大惊。因此,日本赶紧采取另一方案,即把自己“入常”的行动和德国、巴西与印度绑在一起,目的是借此使中国难以因为反对日本“入常”而得罪其他三国。但是,日本政府失算的是,如此“捆绑”却得罪了美国,因为美国表明反对德国“入常”,因此,美国国务卿赖斯曾在6月3日致电日本外相町村信孝,表示希望日本不要提出其对联合国改组方案的议案。赖斯还表示:“如果你们仓促提出改组案,我们会提出反对。”虽然日本和其他三个国家(所谓“四国集团”)在6月9日曾表示,如果能“入常”,则冻结其否决权15年,但各国反对,此改革安理会的方案,其实大势已去。此外,使得情况变得更复杂的是,美国国会在6月9日通过一套自己的改革联合国方案的版本。此决议中表示,联合国的改革方案如果不照美国的版本,美国对联合国预算的26%负担将予以减半,对于财政拮据的联合国来说,美国此议极具威胁性。美国国会这项决议在联合国改革争议中,更具搅局作用。因此,日本想绕过中国达成其“入常”的意图,等于偷鸡不着又蚀了把米,它事实上已封死了自己的“入常”之路。(信莲)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