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韩国宽容对待朝鲜的深层原因(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11:40 《经济》杂志

  《经济》:您所会见的这些高官对于朝鲜半岛问题的基本看法是什么?

  李在祯:我在和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先生会面时,很高兴了解到中国对于朝核问题的立场很具建设性。武大伟先生表达的中方的立场,主要有三点:一,应保证朝鲜半岛的无核
化,这一点对于韩国和中国都很重要;二,朝鲜半岛问题应该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三,应该积极在朝鲜半岛建立和平解决争端的基础。我很高兴看到武大伟部长所表达的立场并不是仅仅从中国的角度出发,而是站在了整个东亚地区的角度去考虑。

  《经济》:六方会谈有没有新的进展?

  李在祯:前不久美国国务卿赖斯访问韩国时,表示承认北朝鲜是个主权国家。我觉得这点很重要。这是恢复六方会谈的一个决定性的关键因素。另外,中国反对在朝鲜半岛制造紧张局势,反对对朝鲜武力施压,这是让北朝鲜回到谈判桌前的一个有效的办法。

  《经济》:但是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态度一直比较强硬。

  李在祯:美国正在努力和中国达成有关共识,美国政府也在寻求通过外交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美国应该通过外交途径而不是诉诸武力,武力无助于解决问题。

  《经济》:朝鲜半岛民主和平统一面临哪些主要的困难?

  李在祯:我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朝鲜的贫困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韩国政府需要动用社会资源对北朝鲜进行投资,这是金大中总统时期制定的政策,一直持续到今天。我们随时准备帮助朝鲜进行经济建设,所以我们在开城建立了工业园区。其次,我们要帮助朝鲜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第三是如何说服韩国和朝鲜的民众支持南北统一事业。获取民众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人盼望两岸统一是发自内心的,朝鲜南北统一也应该建立起这样的民意基础。

  《经济》:那么现在的民意是什么样的?

  李在祯:实际上韩朝两国的人民彼此知之甚少。朝鲜半岛上遗留的冷战思维需要改变。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客观信息。

  《经济》:15年前东西德合并,直到今天,由合并带来的经济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韩国人不担心南北统一后可能会带来的经济衰退吗?

  李在祯:宣布统一是短暂的,但是真正统一的过程却是漫长的,德国的经历就说明了问题,在经济上,统而不一,东西德仍然有较大差距;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也还有很大差别。我们南北分裂已经有50多年了,问题更复杂。通过一些居住在韩国的北朝鲜人我们了解到,朝鲜人民的生活状况确实不容乐观。现在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经济》:究竟需要多少步双方才能真正走到一起?

  李在祯:这个我们也不清楚,朝鲜半岛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今天能在北京的原因。不过,尽管困难很多,我对未来南北朝鲜能够和平统一非常有信心。

  《经济》:人在国外,往往能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您在加拿大学习过,这段经历有没有影响您对朝鲜半岛问题的看法?

  李在祯:我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重点研究了南美国家特别是巴西的解放运动,重新思考了什么是朝鲜半岛的“解放”,南北分裂对民众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那段时间里,我确实重新梳理了自己对朝鲜半岛问题的一些看法。

  《经济》:您得出了什么新的看法?

  李在祯:去年12月份,卢武铉总统在ACDPU的会议上强调“宽容与和解”对于解决分歧和冲突的重要性,这一点我完全赞同。实际上,在加拿大学习期间,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一问题。我研究了美国历史上黑人和白人的冲突,研究了南非黑人抵抗白人压迫的运动。我还思考了宗教活动的作用。由此得出,“宽容与和解”在解决冲突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经济》:您怎么看待台湾问题?

  李在祯: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历史上,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他们还应该继续成为一个整体。朝鲜半岛也一样,过去是一个国家,未来也应该是一个国家。朝鲜半岛当初的分裂不是民意,所以应该统一。

  此次胡锦涛主席和连战以及宋楚瑜的会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非常佩服胡锦涛主席的广阔的胸襟,这正是我们所一直提倡的“宽容”的最好诠释。

  《经济》:您怎么看待美国在东亚地区的角色?

  李在祯:现在已经不是冷战时期了,我们需要转变思维,需要宽容和互相尊重。所以美国需要给东亚人民进行和平对话的更大的空间,东亚各国需要更多的交流。我在北大会见许智宏校长时,听他说北大有900名韩国留学生,我感到很惊奇,我很惊奇于韩国青年人对中国的巨大的兴趣,这对促进两国的交流与合作非常有帮助。

[上一页] [1] [2]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