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国际大嘴巴”现象(热点热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10:32 环球时报

  黄晴李登辉在台湾有个绰号“IBM”,即英文“国际大嘴巴”(InternationalBigMouth)的缩写,意指其胡说八道,放言妄言的政治风格。但此公不是本文的分析对象。

  近年来,“国际大嘴巴”现象在世界上时有所见,例如,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就以放言著称。几年前,他在伊拉克战争时以“老欧洲、新欧洲”论一语惊人,几年后又收回,说“昨日之拉姆斯菲尔德不是今日之拉姆斯菲尔德”。不久前,他在一次会议上大谈“
中国威胁论”,后随即又否认和冲淡。他的言论被美国媒体编集谱曲,颇多令人喷饭之处。又如日本首相小泉,也是以“敢言”著称,自说自话倒也罢了,如最近说中韩会“理解”他参拜靖国神社,实在主观得过了界。

  竖看“国际大嘴巴”现象涉及的人物,似有几个共同特征:

  一是自我中心的倾向极强,其中包括个人、党派团体、族群和民族的自我中心倾向,极为缺乏对外部世界和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理解能力。

  二是喜欢使用煸动性和情绪化语言,说好一点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更准确的描述是哗众取宠。

  三是意识形态上的极端化倾向,如对美式“价值”,日式“信仰”的极端推崇,以致产生了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他心理。

  四是,“国际大嘴巴”说话常有出尔反尔的情况,放言之后,遭遇强烈反弹,后又进行某种修正。“国际大嘴巴”多为政治大人物,否则也成不了“大嘴巴”,而政治人物不可避免要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放言之举代表着他的政治本能,他的政治“本我”,改口代表着他所受到的种种制约,代表着他的政治“超我”。

  “国际大嘴巴”现象有其特定的背景。近年来,美式民族主义和日式民族主义在两国均呈上扬之态,相应的政治人物也就应运而生。特定的政治氛围为特定的政治人物提供了表演舞台,使他们得以“放言”。据报道,美国已有了对美式民族主义的分析批判性著作,从介绍看,有些说法还相当到位。在日本,这方面还未有所闻。

  “国际大嘴巴”时有涉华言论,如何应对是个问题。据理陈词,以正视听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事实证明也是时常能起作用的。因为毕竟应让一些“国际大嘴巴”明白,世上不是只有你一张嘴,还有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与此同时,似也不能期盼辩争能改变他们的思想,以致陷入死缠烂斗式的“口水战”,他们的思维方式已经定型。文革中有句名言说

  “真理越辩越明”,理论上不错,但过来人却知道,辩论的结果常是各方均强化了原有的想法,激化了原有的对立。小平同志提出“不争论”原则,或许是看透了这一人性特征。

  试想,杨志碰上泼皮牛二,鲁迅碰上豆腐西施,话语体系完全不同,双方辩论,能有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实事求是的老农都知道,不管蝼蛄怎么叫,该春种就春种,该秋收就秋收,不必为这种事乱了自己的方寸,因为世界上的事最终不是靠口舌决定的。(作者是人民日报国际部高级编辑。)

  《环球时报》〔20050615 第11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