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才华横溢书写传奇一生——记葡萄牙共产党前总书记阿尔瓦罗·库尼亚尔(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17:55 金羊网-羊城晚报
  2005年6月13日凌晨,91岁的阿尔瓦罗·库尼亚尔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家中与世长辞。作为葡萄牙卓越的无产阶级政治家,他坚定、执着、无私地为共产主义理想贡献了毕生精力;作为作家和艺术家,他那倔强和不苟言笑的外表下却涌动着如泉涌般的文思、画韵。

  虽然这位葡萄牙共产党历史上最杰出领导人未能将自己的政党送上执政党的宝座,但他为共产主义信念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巨大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众人的尊敬。与库尼亚尔有着巨大政治分歧的葡首位民选文人总统、社会党人马里奥·苏亚雷斯评价说:“他是伟大而正直的人,是一名无私而顽强的共产主义和反法西斯战士,他值得我们尊敬。”
才华横溢书写传奇一生——记葡萄牙共产党前总书记阿尔瓦罗·库尼亚尔(图)
“无产阶级的儿子”

  1913年11月10日,阿尔瓦罗·库尼亚尔出生在葡萄牙中北部的大学城科因布拉,父亲阿韦利诺是名律师,不仅有过从政经历,而且在写作和绘画方面颇有成就。受父亲影响,库尼亚尔17岁时进入里斯本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学位,在任全国大学联合会学生代表和葡萄牙共产青年联合会秘书期间,库尼亚尔的领导才能得到了初步显现。

  两年后,通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对共产主义无限憧憬的库尼亚尔应邀加入葡共中央委员会,并因此暂弃学业,开始了作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历经磨难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政治生涯。

  20世纪30至60年代,葡萄牙处在萨拉查的独裁统治下,国民同盟是全国唯一的合法政党,萨拉查借助秘密警察控制和镇压所有政治反对派。面对高压政策,库尼亚尔被派往国外从事地下工作。在融入轰轰烈烈的国际反独裁、反法西斯运动的同时,也为葡共与国际共产主义组织牵线搭桥。

  1937年至1960年间,库尼亚尔多次被捕入狱。在最后一次被捕接受审判时,他在法庭上公然声称自己是“无产阶级的儿子”,并严厉抨击萨拉查独裁统治,结果被判长期监禁。

  为坚守共产主义信念,库尼亚尔不惜与母亲梅塞德斯“冷战”到底。作为一名极端保守的天主教徒,梅塞德斯对儿子的“红色”思想深恶痛绝,并对他的被捕感到羞耻。虽经别人再三劝说,梅塞德斯仍下定决心不去狱中探望儿子。库尼亚尔在日后回忆说:“她履行了诺言,从未去监狱探望过我。”

  胜利大逃亡

  在前后长达几十年的地下工作中,库尼亚尔不时变换着姓名和身份,辗转于西班牙、法国、原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等地,以足智多谋的头脑、敏锐的政治嗅觉和犀利的文字与独裁者们进行着不屈的斗争。他曾化名“丹尼尔”参加了1936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共产主义青年国际大会。西班牙内战期间,他在当地媒体和党内秘密刊物上撰文抨击佛朗哥独裁政府。在葡共内部,库尼亚尔以新锐领导者的身份为建设这个国内唯一有组织的反独裁团体奉献着热情。

  长期危险的地下工作难免导致牢狱之灾。1937年库尼亚尔首次被捕后,1940年再次被送进监狱,同年他在狱中完成了法学论文的写作,并通过答辩,顺利拿到了学位。1949年3月25日,库尼亚尔在葡萄牙的一处秘密住所第三次被捕,一年后被判长期监禁,狱中生活长达11年。

  库尼亚尔被捕的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国的“亲密战友”掀起了为库尼亚尔争取自由的声援浪潮,其中包括巴西作家阿马多和智利诗人聂鲁达。与此同时,在位于葡中西部海边的佩尼谢监狱中,库尼亚尔和同伴们也积极筹措着越狱计划。在取得一名狱警的信任后,1960年1月,库尼亚尔和同伴在该狱警的协助下成功越狱。

  1961年他被选为葡共总书记,后为躲避政治迫害前往莫斯科,开始了13年的海外流亡生活。

  回归祖国

  1974年4月25日,“四·二五”革命推翻了萨拉查的独裁统治,葡萄牙自此开始了非殖民化和民主化进程。5天后,库尼亚尔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尽情呼吸着自由民主的空气。从1975年开始,这位葡共总书记担任了第一至第四届临时政府的不管部长,同一年,库尼亚尔还当选葡议会议员直到1992年辞去葡共总书记一职。

  美联社评价说,他退休后,葡萄牙政坛从此少了一位最为激情洋溢的公共演讲家。

  在资产阶级政党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葡萄牙,库尼亚尔领导的共产党最终在与社会党、社民党等政党进行的政治较量中败下阵来,无缘执政党。但凭借库尼亚尔在党内的威信、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长期斗争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葡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国内政坛产生着积极、重要的影响。

  1986年,库尼亚尔首次踏上社会主义中国的土地。5年后,他再次访问中国,并受到江泽民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隐姓埋名的作家

  在葡萄牙文学史上,曼努埃尔·迪亚哥并不是一位多产作家,但作品颇多好评。迪亚哥的身份一度充满了神秘色彩,就连当年的编辑也没有见过他的“真面目”。直到1995年,库尼亚尔公开承认,曼努埃尔·迪亚哥就是他本人。由于工作需要,库尼亚尔自己都记不清到底有多少个曾用名,而曼努埃尔·迪亚哥却是其中陪伴他时间最长的一个,并像库尼亚尔的本名一样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库尼亚尔在长期的地下工作中曾为国内外的公开和秘密刊物撰写了大量文章,打下了深厚的写作基础,同时,丰富传奇的人生经历又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迪亚哥的作品叙事结构完美、内容充实、人物饱满、充满活力。”葡著名文学研究者萨赖瓦和洛佩斯在《葡萄牙文学史》中这般评价。

  库尼亚尔的小说大多为叙事体裁,透过这些作品,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危机四伏的独裁统治和法西斯政策横行的年代。他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大量鲜活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在代表作《同志,明天见!》中刻画主人公保罗首次与葡共党员会面后兴奋心情时,库尼亚尔写道:“保罗一直工作到深夜。与组织第一次会面的激动心情令他彻夜难眠,在他看来,哪怕一分钟的流失,都好像是从党组织手中抢夺了宝贵的时间。”

  除《同志,明天见!》之外,库尼亚尔还创作了《五天五夜》、《六角星》、《斗争与生命》、《疆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作者工作和生活的写照,更饱含了库尼亚尔对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无限热情和必胜信念。

  崇尚自由的艺术家

  受父亲阿韦利诺的影响,库尼亚尔从小就对绘画有浓厚兴趣,27岁时还为不少图书配画过插图。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库尼亚尔经常在开会时画画,每到这时,会议室的桌子和抽屉就成了他的画板。后来,库尼亚尔在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每次在桌子上画完这些画我都会觉得怅然若失,因为它们永远也不可能被出版。”

  由于过早投身革命事业,库尼亚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暇进一步发掘自己的绘画潜能,倒是后来十多年的牢狱生活令他重拾画笔,并最终出版了惟一的画品集———《监狱中的画》。

  在库尼亚尔看来,“艺术是自由,是想象,是幻觉,是发现,更是梦境”。他主张艺术家抛开一切束缚,自由地发挥天赋和创造力,不断在现实生活中寻求新元素,发现新价值。他认为,人民不仅是艺术的最终受众,更是艺术的创造者。

  在库尼亚尔新现实主义风格的画作中,始终贯穿着他对艺术的深刻理解。画作中处处洋溢着自由的气息,粗犷而充满力度的线条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和鲜活的斗争与劳动场面。这些画中的主人公以大多是淳朴的劳动人民,所描绘的场面也与民众的生活和斗争息息相关。

  对个人生活守口如瓶

  库尼亚尔有一双嵌在浓眉下深邃而神秘的双眸,至今没有人能详尽了解他的一生,包括他的家人在内。对于这位葡共领导人的个人生活,人们更是知之甚少,即便有传闻,也要对它的真实性画个问号。

  库尼亚尔虽然终身未婚,身边却不乏女性,但其中没有哪位能有幸与他双双出入公众场合。有身边的朋友曾披露,在工作中意识超前的库尼亚尔对女性的看法却相当保守,他认为,女性的角色只有两个:妻子和情人。

  库尼亚尔在多年后证实,自己与当年的同事伊绍拉·蒂亚斯于1975年生下了女儿安娜。在不久前的电视采访中,他还破天荒地向观众展示了钱包中3个孙辈的照片。除女儿之外,晚年的库尼亚尔身边经常陪伴着两个女人:与他生活多年的“同伴”费尔南达·巴罗索和跟随他20年的秘书奥尔佳·康斯坦萨。

  1989年,76岁的库尼亚尔患上了主动脉瘤,随时有生命危险,在国外进行手术后,他又受到了麻痹症的困扰。2002年3月17日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亮相时,他的双目已接近失明状态。尽管无法读写,库尼亚尔依然请奥尔佳每天为他大声朗读报纸上的消息。直到这位老人弥留之际,忠诚的康斯坦萨都始终陪伴在库尼亚尔的身边。

  “全国斗争日”纪念库尼亚尔

  6月13日凌晨,为共产主义理想忙碌了半个多世纪的库尼亚尔在家中安详辞世,葡总统若热·桑帕约、总理若泽·苏格拉底等政要以及葡共现任总书记热罗尼莫·德索萨均前往悼念,葡政府还于当天宣布将每年的6月13日定为“全国斗争日”,以纪念库尼亚尔为理想和信念始终如一的斗争精神。当天,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也委托相关人员送上了蓝、白、红三色花圈。

  15日,包括女儿安娜和妹妹玛利亚在内的10万多葡国民众为库尼亚尔送了最后一程。库尼亚尔的棺木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葡萄牙国歌和国际歌在里斯本上空久久萦绕。人们高喊着“阿尔瓦罗,朋友!人民和你在一起!”、“生命有尽头,斗争将继续”……的口号,表达着对这位伟大共产主义斗士的无限敬意。

  ·李雪梅·(新华社供本报特稿)(注:本文作者系新华社里斯本分社记者)

  (紫/编制)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