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老房子挂满灯笼 小女子都穿古装去越南会安访古怀旧(附图片2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10:11 环球时报
  汪红雨

  我总是把越南的会安比做中国的丽江。丽江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而会安也曾经是东南亚海运线路中的著名港口,两者还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如今,这两座古城在历史的巨变中依然保留着曾经的古拙和节奏,传统文化和民风民情得以最大限度地继承,也成为广受外国游客青睐的热门去处。

  古老会馆随处可见

  公元5世纪,会安是古代占婆国的著名海港,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发展时期里,来自中国、日本、东南亚及南亚各国的商船都在会安港进行贸易交流,会安是当时的东方大港。同时,会安还是古占婆国使节前往中国进行朝拜的启航港。从公元15世纪起,各国商船经常出入会安港口,其中尤以中国的商船最多。中国商船带来了锦缎、纸张、毛笔、铜器、瓷器、陶器等,从会安则购回胡椒、糖、木材、香料、鱼翅、燕窝、犀牛角、象牙、黄金、蚕丝等当地土特产。后来,随着商品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中国商人就在会安城安家置业,会安成为越南最早聚居华人的城市。

  在会安古城中,中国式的建筑到处可见,而且保存完整。既没有遭到战争的破坏,也没有因为修建高楼大厦而拆迁。这些建筑中最突出的是福建会馆、广肇会馆、潮州会馆、琼府会馆、客家会馆和五帮会馆。这些会馆建筑雄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会馆里分别供奉着妈祖、关公等,终年香烟缭绕。在这些会馆里居住的老人不少还能讲广东话,对中国游客也十分友善。在一个会馆里,我还看见有一所教授汉语的小学堂,看来访古怀旧的不光是我们这些外来游客。

  传统服装依旧流行

  和这座古城最和谐的服饰是圆锥形的竹帽和衣袂飘飘的“奥黛”。“奥黛”是越南的国服,越南航空公司空姐的工作服就设计成“奥黛”的式样,越南很多中小学校的女生校服也是一身白色的“奥黛”,在上学或放学的时间,街道上成群的白色“奥黛”十分醒目。在会安订做一套“奥黛”是女性游客到这里后首先要安排的项目。

  会安街头有不少订做和售卖“奥黛”的服装店。在有的店家,游客还能看到“一条龙”的养蚕、抽丝、纺线的过程,店家的意思是自产自销,保证质量。店里有多种颜色、质地的面料供人选择,由于“奥黛”要求非常合身,因此能直接买的成衣很少,基本都需要量身订做。选好了面料和花饰搭配,一般半天就能做好。做一件质量好的“奥黛”要三十多美元,普通些的也要十几、二十美元,在物价普遍低廉的越南,这个价钱也不算低了。

  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在挂满了绿萝藤蔓,开着红花的房屋前,身穿“奥黛”、轻盈漫步的女子也成为会安的一道风景。

  “怀旧日”月月都有

  除了老房子多、“奥黛”多,灯笼多也是会安的一大特色。小街中的灯笼店(作坊)比卖“奥黛”的服装店好像还多。小店门口的灯笼挂得满满的,五颜六色、造型各异,不用点起来就已经非常靓丽。会安的灯笼都是手工制作,古朴自然,有木做的,有竹编的。不像中国的纸糊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会安的灯笼外面是彩绸的,更加多样性和工艺化,买回去挂在家里就是很好的装饰品。灯笼的价钱不贵,中等大小的十几块钱人民币就能买到,就是不方便携带,否则真要买它十个八个带回去送人了。

  会安的灯笼除了工艺品的观赏价值外,还有实用价值。每到晚上,很多人家和店铺外悬挂的灯笼都会亮起来,特别是靠近河岸的一片,亭台楼阁,青苔老瓦,灯影绰绰,让人仿佛置身从前江南的水乡,又恍惚重返丽江的四方街。农历每月的14、15号月圆之夜是会安的“怀旧日”,这一天全城将会统一停电,家家户户穿古装、挂灯笼,居民和游客一起回到了从前那个没有电灯、没有汽车,日落而息的农耕年代。大的小的、圆的尖的、橄榄形状的……屋里屋外,会安古城成了灯笼的世界。灯笼燃红了街道,也燃起了心底最快乐的记忆。图片:

  1、身穿“奥黛”的越南姑娘
老房子挂满灯笼小女子都穿古装去越南会安访古怀旧(附图片2张)
  2、会安街头,尼姑们排着队伍化缘,居民们把食物放进她们的手中。

  (汪红雨/摄)
老房子挂满灯笼小女子都穿古装去越南会安访古怀旧(附图片2张)
《环球时报》〔20050617 第21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