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解读苏德之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09:13 解放日报

  主持人:本报记者钱斐

  嘉宾:《国际展望》半月刊副主编 赵楚华

  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 郑寅达

  记者:苏德战争的爆发一直存在着“突袭”之谜。1941年的纳粹德国在西线战场势如破竹,只有英国凭借地利在独撑危局。但希特勒此刻却搁置已拟订的“海狮计划”,突然转向攻击苏联。两线作战历来是兵家大忌,希特勒为何偏要作此军事冒险?而苏联方面,据称早在一年前斯大林就已经开始秘密准备与德国交战,但为何战争初期苏军却显得猝不及防,损失惨重?

  郑寅达:希特勒的全球扩张计划是“先大陆,后海洋”,通过三个步骤完成世界霸业:第一步,建立“大德意志国”,主要是侵吞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第二步侵占欧陆,主要对象是法国和苏联;第三步,向海外扩张,称雄全球,主要对手是美国。在这一计划中并不突出英国,因为他认为法国投降后,英国既没有决心、也没有能力坚决抗德。

  赵楚:侵英计划不过是闪击苏联的一个战略掩护谋略,所谓“海狮计划”只是临时应景之作。德军突然用兵于苏联并非偶然。由于对英空战的失败丧失了入侵英国的最佳时机,在没有英伦海峡及英国南部绝对制空权的条件下,以空地联合作战为主的德军“闪击战”没有发挥的余地。因此,希特勒冀望解决苏联之后再来对付英国。

  郑寅达: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对希特勒的行动估计失误,认为他一定会先打败英国,然后再进攻苏联。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最高决策机构未采信德军将进攻苏联的情报,从而贻误了战机。

  赵楚:苏联领导层对希特勒德国的战争企图从不怀疑,战前早已展开武器和战略上的准备。在国家战略层面,苏联遭突袭之说并不成立。但在军事战略及战役层面,苏军确实遭到了突袭。战争初期,苏军主要力量部署在边境线一带,缺乏战役纵深,非常不利于机动、灵活地运用兵力,致使遭到敌人闪电战突击后,一线主力部队建制被打乱,数十万军队被围歼。

  记者:苏德战争的爆发恰巧比1812年拿破仑侵俄战争早一天。毛泽东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中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希特勒今天正是走的拿破仑道路。”这一历史巧合隐含着怎样的逻辑共性?

  郑寅达:两场战争的确隐含着某种逻辑共性。例如:俄罗斯民族追求独立、不畏强暴的精神;俄国土辽阔使守方拥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而攻方会遇到运输路线过长、兵力不敷所用的难题;俄罗斯漫长的严冬常常成为本土居民手中的有力武器,而入侵者则易陷入冬衣不足和武器受冻失效的困境。1941年的苏联遇到的敌人,比拿破仑更疯狂,当时纳粹德国已经拥有了大半个欧洲的资源,其“闪击战”无人能挡。因此苏联能取得胜利,还有其独特的原因:它所实行的集中领导体制,能保证调集全部力量用于战争;它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的工业化进程,为战争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赵楚:德军东线作战第一阶段在莫斯科的失败确实标志着纳粹末日的开始。莫斯科会战第一次在欧洲遏止了纳粹闪击战的浪潮,也使苏军从最初的失利和挫败中学会了掌握机械化大兵团作战的技术,同时为同盟国赢得了建立绝对优势军备的宝贵时间。

  记者:苏德战争堪称人类战争史上最惨烈的大战之一,在二战史上也具有极重的分量。您如何评价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赵楚:苏德之战消灭了纳粹德国的绝大部分精锐军事力量,其最大军事及历史意义是决定了盟军在欧洲战场的胜利。同时,社会主义苏联的胜利使战后东欧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确立了苏联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也奠定了战后50年国际政治、军事及外交版图的基础。

  郑寅达:在世界格局方面,近代以来中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旧秩序被彻底打破,后经两极格局,开始向多极化的方向演进。军事上,阵地战和消极防御思想受到冲击,积极防御、高速度大纵深突破、大战略、诸兵种协同作战等思想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苏德战争之四大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的莫斯科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中苏军首次大败德军的重大战役。德军以约200万兵力向莫斯科发动进攻,遭到苏联军民的誓死抵抗。1941年12月6日苏军反攻,歼敌55万人,希特勒的闪电战被彻底粉碎。

  列宁格勒保卫战———1941年7月至9月,希特勒的北方集团军群侵入列宁格勒郊外和拉多加湖一带,列宁格勒被围困近900天,苏联军民于1944年8月9日击退德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7日,德国法西斯集中100多万优势兵力猛攻斯大林格勒。1943年2月,苏军全歼被围德军。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扭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局的转折点。

  攻克柏林战役———1945年4月16日到5月8日,攻克柏林战斗打响。4月25日,苏军同美英联军在易北河会师。4月30日,苏军把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屋顶。5月8日夜,德军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本报辑)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