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伊拉克,别说麻木(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6日10:36 北京青年报 | ||||||||||
数字和文字,重复太多次后,似乎开始失去所承载的意义。图片,就成为将血腥和苦难直逼读者面前的赤裸方式———在伊拉克,有时也是唯一方式。 直面死亡 盘点6月的伊拉克图片,无异于从视觉上走进这个国度,第一大主题是痛苦。 一张照片视角锁定在前总统萨达姆家乡提克里特的一座医院门外。一名伊拉克男子默然坐在5岁的女儿身旁。小女孩仰卧在地面上,身下拼凑着一团杂乱的床单和布条。一缕深色发丝搭在紧闭的双眼上,这张小脸神色平静,面色苍白,头上粘着血痂。 女孩是在一次伊拉克军队的突袭中被流弹击中,稚嫩的生命最终没有走出医院。男子用手遮挡住双眼,轻轻靠在身后的灰色墙面上。他没有碰自己的女儿,垂下的肩头俨然在表白:这一切并非真实,这一切太难承受。 同样是医院,地点换成了巴格达。4张病床占据了照片的全部空间,这样的病床10多年前就从美国的病房里绝迹。第二张床上,一捧黑发从白色的床单上跳脱出来,床单下是一名10岁女孩的遗体。 “正常”生活 不过,苦难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真实状况如此,镜头里的世界也是这样。 一个周末的巴格达街头,一名年轻男子在露天集市上给儿子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以此庆祝又一学年结束。父子身后,一长排高矮、样式不同的自行车一同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小家伙看上去也就5岁大小,费力地帮父亲推着新买的礼物。尽管这辆自行车并不大,还支着辅助轮,但丝毫不减弱孩子的欣喜。 乱世中的生活,同样需要“正常”。而正常的第一要素,无疑是安稳。另一张照片上,伊拉克内政部的士兵手里拿着一只鸽子(见上图),这小生命似乎是在一次自杀式爆炸中受了伤。 归与不归 难得的喜悦在伊拉克6月照片的另一个主题中得以展现,叫做回家。 照片上,与法国女记者一同被绑架5个月之久的伊拉克翻译侯赛因·阿农·萨阿迪满脸笑容,也满脸泪水。他的一对儿子正朝父亲张开双臂。空气中,黑色的斑点与回家的喜悦一同定格。仔细审视,黑点是接风宴上抛起的喜糖。 一张重逢照片上,一名新获释的伊拉克男子坐在长沙发上。左侧,一个小女孩轻轻揽着他的手臂,头轻轻靠在他的肩上。男子的目光则定定地投射在另一侧的妇女眼中,两双手十指交缠。要知道,阿拉伯的男女即使在结婚那一刻也绝少在外界目光下接触彼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