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外交部发言人揭秘:同外国人和外媒交流技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09:21 新华网

  东西方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表达方式和生活习惯都有差异。这些差异往往造成会中国人与外国人交流和沟通的障碍。我们过去在对外宣传和交往中一直忽视了这一问题,所以往往事倍功半,并闹出一些笑话。长期负责外交部新闻发布工作,曾作为外交部发言人主要助手协助过多位发言人工作的邹建华参赞在《外交部发言人揭秘》一书中就如何有效与外国媒体和公众沟通、如何有效对外表态等进行了详细、深入地探讨和介绍。现摘录该书的有关章节。

  说话,表态要有效果,就要针对不同的对象,说不同的话。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山,唱什么歌。 对中国人说的话,对外国人就不见得适用。对中国人能说清楚的,有时外国人可能就听不懂。这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关于这个问题,毛主席早就有一精辟的论述。他说: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与中国人差别很大。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思维习惯不同,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就会有所不同,包括人权、民主、自由、宗教等问题。我们如按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和经验去向外国人做宣传工作,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目的。很多人现在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以为只要我把问题讲清楚了,对方就会明白。很多外国人反映对中国的宣传资料,包括表态往往看不懂,甚至有些西方人认为是宣传在而感到反感。由于文化差异,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在接受新闻时的态度和兴趣也与中国人不一致。他们对于宣传和说教色彩明显的东西比较反感。在外国人心目中,宣传是贬义的,几乎是欺骗的同义词。外国受众相信的是客观报道,即完全按照事实的客观面貌向受众描述事实,观点隐敝在事实之中。它要求新闻要讲事实,不得造成直接或间接指挥受众的印象,若有倾向,也须自然流露。

  一个对我友好的美国说客曾向中国驻美国外交官丁孝文先生建议,要说服美国人,要记住几条要领:

  一是对象要具体、明确, 交谈要有针对性。你一次只能做一个人、一群人或一类人的工作,必须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如对商人,你要多讲经济少讲政治。再具体一点,对向中国出口商品的商人,要多讲中国经济发展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销售市场;对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商人,要多讲中国经济发展可以向美国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如果你向美国农民大谈中国农业大丰收,出口连年增长,就难以赢得好感,反而会激起他们对中国农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反感。二是要多摆具体事实, 多讲朴实的道理, 少讲空话套话。美国人相当自信甚至自负, 有一种优越感, 你跟他交流, 必须用事实和数字说话, 让他在事实面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不足。光讲维护世界和平, 讲美国与中国友好,他们会觉得离自己太远, 不涉及切身利益, 没有亲身体会, 自然就不会被你说服。他举例说,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人士声称, 在美中贸易中,美国有800亿美元的逆差,中国商品如潮水般进入美国,既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 又造成了美国资金流失。这种谬论很有欺骗性。中国政府总是说, 两国统计方法不同, 实际逆差仅有300亿左右。这么说, 一般老百姓理解不了,他们认为,美国商场的生活日用品大多数是中国制造的, 就算统计有问题, 中国还是有300亿的逆差。如果你们多强调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为美国老百姓带来的实惠, 比如, 据权威部门的统计, 因为使用了从中国进口的生活日用品, 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可以减少300美元的开支, 大多数人就明白了。如果你们再强调这些产品因为利润低, 美国企业一般已不生产, 美国如果不从中国进口,也必须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 只是价格更高, 他们就更没有多少话可说了。如果你们再推心置腹地说,市场竞争是无情的,美国有的企业可能会因为中国商品的冲击而倒闭, 同样的道理, 中国也有一些企业因为美国商品的冲击而关门, 大家在竞争中寻求新的出路, 那些同情失业者的人也就不会对中国产生反感了。三是要有耐心和信心。中国与美国毕竟是两个国家, 政治制度不同, 历史不同, 文化不同, 还有语言障碍, 这些都制约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做工作要有耐心, 你们中国有句成语, 叫做滴水穿石, 不要忽视一点一滴的工作, 不要忽视一个一个的个人。时间长了, 终究会起作用的。尼克松访华前,在美国提起中国, 提起中国共产党,美国有多少人会有好感?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 中国还是共产党的天下, 但多数美国人对中国有好感,对中国共产党也能从一个执政党的角度去看待、去交往。共产党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美国人的认识是错误的。没错儿, 国会也有人称你们 共党分子, 但那只是极少数人, 无碍大局。

  李肇星作为外交部发言人第一次上台就碰到了西藏问题。发布会上记者就“西藏独立”问题不断向次第一次登台亮相的李肇星发难。李肇星对各种谬论进行了批驳。>>详细

  发言人制度最早出现于l9世纪初的美国。我党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已开展新闻发布工作。周总理在与国民党谈判期间,多次举行记者招待会,争取舆论支持,解放后不久,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也曾多次举行记者招待会。>>详细

  外交部的发言人各有特点,比如说刚刚离任的发言人章启月,她很有亲和力,和媒体的关系不错,在外交部大家都亲切地称她“启月”。孔泉和刘建超则比较幽默、风趣。刘建超首次出场是在2002年6月4日,当时正在举行日韩世界杯足球赛,很多记者就以足球为题发问,刘建超就和大家聊了一通足球并很快结束了发布会,为了是让大家能够早点回去看球,他的善解人意赢得了记者的掌声。>>详细

  一提起外交部发言人,公众可能都会有一些神秘感,甚至一些疑问,如:外交部发言人官有多大?他们都是怎么当上发言人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他们为什么问不倒?他们回答问题是否事先有准备?他们为什么有时候会照本宣科?等等。公众有这些好奇、疑问或误解是可以理解的。>>详细

  5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评论版出现了漂亮的中文隶书标题:《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这篇由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撰写的文章,梳理了一千年前全球最繁华的城市——开封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试图告诫美国人切不可骄傲自大。>>详细

  因此,我们要对西方人做解释和宣传工作,就要熟悉西方人的思维方法,采用易为对方理解和接受,听得进去的的语言和方式。

  案例一: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一记者问沈国放,中国政府对美国向台出售武器有何评论?中方在这一问题上的表态口径一直是说希望美国政府认清售台武器的严重危害性,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特别是八一七公报中所做的承诺,停止向台出售武器。这么说肯定没不会错,但总是重复这段话就会显得有点生硬,并且也不会有多大效果。当时沈国放为了增强一下表态效果,让美国人在这一问题上有所触动,换了一种说法,他侧重讲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而斗争,不也是反对别的国家向南方出售武器,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许多记者对这一回答感到很新颖。所以,当时美国媒体对这一表态报道特别多。许多记者还要求采访沈国放,要他在这个问题上进一步发挥一下。

  吴建民在西藏问题上也有类似的表态。西方人总认为西藏是被占领的国家,常在这一问题上与发言人纠缠。有一次吴建民在回答一法国记者有关问题时说:西藏13世纪就并入中国领土,而科西嘉岛是什么时候才并归法国的?难道我们能因此就说科西嘉岛是被法国占领的土地吗?法国人觉得这一说法很说明问题。

  这两个表态都以对方自己国家的历史为例,告诉对方己所不欲,匆施于人的道理,易使对方产生共鸣。所以,在其国内媒体中引起了不同反响。

  案例二:

  2000年8月,在世界和平问题研讨会上,有一记者问西藏嘉木样活佛:有人说,藏族文化传统正受到严重破坏,你对这一说法有何评论?嘉木样活佛答:这种说法是不能容忍的。世界上的有情众生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都有享受物质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权利。世界上有良知的人不应该为其它民族的发展进步设置障碍,制造麻烦,不应该用一些漂亮的空话使一些民族长期停滞在落后状态,成为一些人观赏和探险的标本。保护、发展和延续藏族文化,只有与现代文明的进程相适应,同整修民族的发展、进步、团结、幸福相适应,只有在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同时,才能更好地保存,而不是打着保留民族特点、保护宗教文化的旗号,让一个民族衰落下去,成为供人欣赏的展品。从这一角度回答记者的问题还是第一次,引起记者关注。

  嘉木样活佛用西方人的矛攻西方人的盾,从西方人所熟悉的人权观出发,提出西藏人也应有享受现代文明的权利,而不是西方人观赏的标本,对记者很有触动。

  案例三:

  温家宝总理2003年11月23日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的采访。

  唐尼问:如果台湾当局不顾中美所表达的反对意见,一意孤行,在目前的道路上继续往下走,中国会采取什么行动?

  温总理回答: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台湾是中国神圣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任何一届政府都不会放弃和平统一祖国的立场。我们完全理解台湾人民的民主诉求,也完全理解台湾人民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但是当台湾当局的领导人试图要把祖国的领土分裂出去的时候,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答应。中国人民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祖国的统一。我想你大概熟悉林肯总统的一句话,他在演说中曾经说过,一个自相分裂的家庭是站立不住的。他还说过,美国由各州组成的联邦乃是永久性的。我们不希望事态发展到这一步,因此我们不放弃和平的努力。

  另外,朱镕基总理1999年访美时,在回答一位香港记者所提的台湾问题时说,我们一直主张以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台湾,但是我们也从来没有宣布放弃使用武力。因为如果我们这样宣布的话,那么台湾将永远从中国分离出去。刚才在克林顿总统的办公室看到了林肯总统的肖像。我想当年林肯总统为了保持美国的完整,反对独立和分离,不惜使用武力,我们应该向林肯总统学习。这两个回答之所以对美国人有说服力,让美国人对台湾问题的实质和对中国的重要性有进一步理解,是因为两位总理巧妙地让美国人想起了自己的历史。

  李肇星作为外交部发言人第一次上台就碰到了西藏问题。发布会上记者就“西藏独立”问题不断向次第一次登台亮相的李肇星发难。李肇星对各种谬论进行了批驳。>>详细

  发言人制度最早出现于l9世纪初的美国。我党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已开展新闻发布工作。周总理在与国民党谈判期间,多次举行记者招待会,争取舆论支持,解放后不久,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也曾多次举行记者招待会。>>详细

  外交部的发言人各有特点,比如说刚刚离任的发言人章启月,她很有亲和力,和媒体的关系不错,在外交部大家都亲切地称她“启月”。孔泉和刘建超则比较幽默、风趣。刘建超首次出场是在2002年6月4日,当时正在举行日韩世界杯足球赛,很多记者就以足球为题发问,刘建超就和大家聊了一通足球并很快结束了发布会,为了是让大家能够早点回去看球,他的善解人意赢得了记者的掌声。>>详细

  一提起外交部发言人,公众可能都会有一些神秘感,甚至一些疑问,如:外交部发言人官有多大?他们都是怎么当上发言人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他们为什么问不倒?他们回答问题是否事先有准备?他们为什么有时候会照本宣科?等等。公众有这些好奇、疑问或误解是可以理解的。>>详细

  5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评论版出现了漂亮的中文隶书标题:《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这篇由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撰写的文章,梳理了一千年前全球最繁华的城市——开封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试图告诫美国人切不可骄傲自大。>>详细

  与西方进行有效沟通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西方人说话少用结论性、概括性的语言,多用事实,用数字说话。

  2、西方记者感兴趣的往往是那些有血有肉,有斗争、有摩擦的故事,而不喜欢空洞的道理。所以,应多从具体事实入手,以小见大。不要用先概念后举例的方式,这样容易给人一种搞宣传的感觉。

  3、多用对方熟悉的历史或名人名言做例子,这对他们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4、既讲正面,也要讲一些负面的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暇的。毛主席曾说过:我们应注意自己的宣传,不应吹得太多,不应说得不适当,使人看起来好像有强加于人的印象。讲负面的东西往往能达到正面的效果。西方人认为只讲一面是不客观的。

  另外,应少用行话、政治术语和专业术语。中国的行话、政治术语比较多,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农问题、 财政定额包干制、小康社会、抓大放小、五讲四美三热爱、三来一补、资金体外循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等等,不一而足。外国人听后往往不知所云,如坠五里雾中。有时候即使把翻译成外语,因为很抽象,外国人也不明白。在有外国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上,应尽量要少用这些词汇。一旦用了,就应该适当加以解释和说明。万不得已需要使用专业词汇,也要说得通俗易懂。否则,记者没有听懂,如何进行正确报道?新闻发布会又如何能达到预期效果?

  前外交部发言人吴建民说,有些地方发言人在对外宣传本地情况时,就象向领导汇报一样,大话多,调子高,虚多实少。他认为在现在对外沟通当中,这是很致命的一点。如有人对记者讲,我们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但全方位是什么意思?多层次是什么意思?却没有解释。外国人到你这里投资,他的目的很清楚,是为了能够取得更高的回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钱、资本往能够取得更高的回报的地方流。你这个地方投资环境如何?发言人首先给人第一印象,从发言人身上看这个地方政府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思想是比较保守的,还是跟上时代发展的?发言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

  为了说服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口号式的、抽象的东西应该越少越好。

  李肇星作为外交部发言人第一次上台就碰到了西藏问题。发布会上记者就“西藏独立”问题不断向次第一次登台亮相的李肇星发难。李肇星对各种谬论进行了批驳。>>详细

  发言人制度最早出现于l9世纪初的美国。我党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已开展新闻发布工作。周总理在与国民党谈判期间,多次举行记者招待会,争取舆论支持,解放后不久,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也曾多次举行记者招待会。>>详细

  外交部的发言人各有特点,比如说刚刚离任的发言人章启月,她很有亲和力,和媒体的关系不错,在外交部大家都亲切地称她“启月”。孔泉和刘建超则比较幽默、风趣。刘建超首次出场是在2002年6月4日,当时正在举行日韩世界杯足球赛,很多记者就以足球为题发问,刘建超就和大家聊了一通足球并很快结束了发布会,为了是让大家能够早点回去看球,他的善解人意赢得了记者的掌声。>>详细

  一提起外交部发言人,公众可能都会有一些神秘感,甚至一些疑问,如:外交部发言人官有多大?他们都是怎么当上发言人的?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他们为什么问不倒?他们回答问题是否事先有准备?他们为什么有时候会照本宣科?等等。公众有这些好奇、疑问或误解是可以理解的。>>详细

  5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评论版出现了漂亮的中文隶书标题:《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这篇由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撰写的文章,梳理了一千年前全球最繁华的城市——开封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试图告诫美国人切不可骄傲自大。>>详细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