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探索生命保卫地球 "深度撞击"行动全揭密(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07:21 国际在线

  第一幕“炮弹出膛”

  国际在线报道:“深度撞击”探测器释放出了撞击器。地面随后收到的信号表明,近400公斤重、约家用冰箱大小的撞击器已和探测器分离,正在向彗核飞去。

  7月1日,美国宇航局负责“深度撞击”项目的科学家们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介绍即
将到来的撞击一刻。

  如果撞击成功,形成的太空“焰火”不仅能使天文爱好者们一饱眼福,而且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探索星系乃至人类的起源。

  第二幕“炮打彗星”

  时间: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

  按照预定安排,撞击器将以每秒10公里左右的相对速度轰击坦普尔1号的彗核,造成彗核表面留下大深坑,上演“炮打彗星”的大戏。撞击地点距离地球约1.3亿公里。届时,随着冰雪和尘埃等四溅,其景象犹如在太空中放出一个“焰火”。

  第三幕“死亡摄影”

  时间:撞击后15分钟时间内

  按照计划,撞击器携带照相机冲向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后,将拍摄有史以来距离彗星内核最近的图像。

  撞击发生之后,“深度撞击”探测器也将在距彗星500公里处拍摄撞击的细节,探测器自身也带有高分辨率的相机和红外分光计等精密观测设备。在爆炸的碎片击中自己之前,探测器有15分钟时间进行“死亡摄影”——拍摄爆炸的全过程,记录撞击坑的大小、深度、形状和内部结构,分析从彗核内部喷射物质的成分。

  深度撞击 八大解读 太空大片脚本

  主角一:

  “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飞行器,负责提供动力并携带有诸多科学仪器;二是用来轰击彗核表面的撞击器,体积相当于一台普通家用冰箱,重近400公斤。

  主角二:

  坦普尔1号彗星,它由德国天文学家坦普尔于1867年发现并以他的名字而命名,这颗彗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围绕太阳的椭圆轨道运行,彗核自转周期约42小时。

  剧情梗概:

  北京时间7月3日14时07分,“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从其搭载的母船探测器中被释放出来,并开始调整飞行姿态和速度,等待与坦普尔1号的约会。约24小时后,坦普尔1号彗星如约而至,两者将以约每秒10公里的速度“激情”相撞。

  导演:

  众多大腕联手执导,云集业界顶尖机构及科研院校、企业等,包括美国宇航局及其喷气推进实验室、马里兰大学等高校以及“鲍尔”航天科技公司等企业。

  剧本创意:

  30年多前,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一本名为《2001》的作品中构想出“撞击彗星”的创意,也引起了诸多航天大腕的兴趣。经过不断改进、完善后的计划,最终于1999年7月被美国宇航局等方面采纳。

  摄像:

  此次拍摄规模庞大,各路高手精英尽出。太空中,美国的“哈勃”、“斯皮策”、“钱德拉”和欧洲的“牛顿”天文望远镜等会从各个波段观察;地面上,美国基特山天文台、欧洲南方天文台等也会持续监测。在能见度好的情况下,某些地区的人们或许也可借助高倍望远镜参与“实录”。

  投资及制作:

  凭借2.5亿美元的投资,6月29日公映的好莱坞科幻巨片《世界大战》成为最昂贵的影片。而“深度撞击”计划则共耗资3.3亿美元,轻松摘冠。

  影片宗旨

  :暴力绝非本部大片宣扬的宗旨。科学家认为,彗核内部的物质构成和表面可能会有显著的不同,只有类似的撞击方式才能对彗核内部进行深入研究。1

  深度撞击 四大问题

  “炮弹”为何用铜制造?

  之所以选择用铜制造作为“炮弹”的撞击器,是因为它对撞击时的观测产生的干扰最小,并且也不会留下残余物而妨碍未来的观测。铜的金属特性也保证了可用其制造结构上足够“硬”的撞击器。实际上,该撞击器采用的是含3%铍的铜合金,它比一般的铜更硬。

  坦普尔1号为何“中奖”

  这次撞击选择的坦普尔1号彗星发现于1867年。之所以选它主要是因为人类对其已有100多年的了解,而且这颗彗星正处于中年时期,有代表性。此外,坦普尔1号彗星可以飞到离地球比较近的地方,撞击后适宜观测。

  我们能看到“焰火”吗?

  届时地球上的大多数人难以用肉眼看到这一人造“太空焰火”如何释放,但借助小型天文望远镜和高倍双筒望远镜,部分地区的天文爱好者也许能“隔岸观火”。美国宇航局发布的材料称,在撞击发生时,除了美国西海岸地区以外,坦普尔1号都将处于地平线以下,无法被观测到。

  撞击不成功会怎样?

  美国宇航局做了两手准备,如果“深度撞击”没有按预期的计划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话,那么它会继续飞行,去探测另外6个替代彗星。

  深度撞击 一个担忧 危及地球?

  根据推算,撞击能产生相当于4.5吨炸药造成的巨大爆炸,并在彗星表面撞击出一个约有足球场那么大、14层楼那么深的凹洞。不过美国宇航局专家说,这次撞击只能使该彗星自身的运行速度出现每秒0.0001毫米的改变,使得其近日点缩小大约10米,运行周期减少不超过1秒。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深度撞击”探测计划科学家唐·约曼斯说:“‘深度撞击’计划就好比让一只蚊子冲进一架波音767客机,完全不会影响到彗星本身的运行轨道。”

  专家们指出,即使坦普尔1号脆弱得“不堪一击”,其彗核被撞得四分五裂,由此形成的碎片仍将会停留在与彗星原先运行轨道类似的轨道上。坦普尔1号的轨道从来就与地球的运行轨道毫不相干,该彗星在轨道最近点上与地球的距离最少也有7400万公里。

  2

  模拟效果图:撞击舱与“坦普尔一号”彗星相撞瞬间。模拟效果图:此次撞击时爆炸所产生的深坑很可能超过30米深,一个足球场那么大

  深度撞击 两大目的

  探索生命

  科学家们认为,彗核中含有太阳系初生时遗留的物质,甚至可能隐藏着地球上生命诞生的巨大奥秘,因此通过此次试验,人们有望加深对太阳系起源和生命来源的认识。

  “宇航局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了解太阳系是如何形成又如何演变的,并找出在宇宙其他地方是否有生命存在,”研究太阳系的科学家安迪·丹特兹勒说,“彗星是太阳系最古老的天体,它会为许多问题的解答提供线索。”

  保卫地球

  这次“深度撞击”也将为地球未来可能遭遇小天体撞击的危险积累一些研究数据,以便将来能“转守为攻”。1994年7月16日,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同木星相撞,造成人类观测到的太阳系中最大的爆炸。撞击持续了一个星期,其威力高达6亿吨级———相当于现有核武器的总威力的75倍。如果这样的撞击发生在地球上,毁灭性后果不言而喻。天体撞击地球的几率也许人类永远都无法正确估算出,但这一次“深度撞击”的主动出击,能让我们看到动用人类自己的力量避免天外灾难的可能性。

  深度撞击 三大提醒

  3.3亿美元放把“焰火”

  这项史无前例的“炮轰”彗星计划1999年11月1日正式启动,耗资3.3亿美元。时隔5年之后,“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于今年1月12日成功发射。在4日撞击彗星前,“深度撞击”号走过了4.31亿公里的漫长太空之旅。

  “万名中国人”参加撞击

  值得注意的是,撞击舱内还携带刻满全球56万天文爱好者名字及其自身讯息、大约像微型CD般的光盘,其中有上万名中国天文爱好者的名字。当撞击舱冲向彗星的时候,舱内这片刻满全球天文爱好者的名字的光盘,也将同时随之穿入彗星内部,永远留存在彗星上。

  网上实况转播

  天文爱好者们不必担心会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当天,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计划通过互联网发布一系列最新动态,并通过自己的电视频道实况转播这次太空任务。网民们可以登陆www.space.com网站一饱眼福。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的国立基特峰天文台和设在夏威夷冒纳凯阿山巅的W·M·凯克天文台也都会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发布它们观测到的图像。来源:天府早报

  3(来源:国际在线)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