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深度撞击”今天“炮轰”彗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11:52 大华网-汕头都市报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实施的“炮轰”彗星计划“深度撞击”2日进入最后准备阶段。按照计划,“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将于3日“发炮”,释放的撞击器会在7月4日美国独立日凌晨与坦普尔1号彗星相撞。“炮弹”发射在即

  “撞击彗星的那一刻即将到来,这次重大太空项目的关键时刻正在一步步迫近,”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负责“深度撞击”的项目主管里克·格兰米尔说。

  这项史无前例的“炮轰”彗星计划1999年11月1日正式启动,耗资3.3亿美元。时隔5年之后,“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于今年1月12日成功发射。在4日撞击彗星前,“深度撞击”号走过了4.31亿公里的漫长太空之旅。

  如今,激动人心的时刻即将到来。格兰米尔说:“经过多年的设计、培训和激励,我们即将实现目标。飞行和科学小组正在为这项太空计划努力工作,我们状态不错,准备迎接撞击。”

  按照计划,“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2日下午进行最后一次轨道调整,并在北京时间3日下午2时释放撞击器。撞击器重369公斤,大小如同一台洗衣机。随后,撞击器会以大约每小时3.7万公里的速度冲向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撞击预计会在美国东部时间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13时52分)发生。

  格兰米尔说,最后阶段将全部自动完成,不再有人工介入。揭示太阳系起源

  科学家们设想,撞击器轰上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时,会在其表面砸出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坑,并造成彗核表面的冰雪、尘埃等溅起,好比在太空中放出一个大“焰火”。

  此时,等候在安全位置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和布置在太空中的“哈勃”等望远镜以及地面天文台都会对这次难得的人工“天象”进行密切监测。撞击前,撞击器上配备的拍摄装置也会发回约两个小时的图片。

  “我们正在尝试一项最大胆、最危险的试验,这在空间探测史上从未有过,”喷气推进实验室负责人查尔斯·埃拉奇说,“和许多探测项目一样,我们的所得远超过风险,因为数千年来,我们第一次能够了解彗星的构成,而不是惧怕它们。”

  科学家们认为,彗核中含有太阳系初生时遗留的物质,因此通过此次试验,人们有望加深对太阳系起源的认识。

  “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了解太阳系是如何形成又如何演变的,并找出在宇宙其他地方是否有生命存在,”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负责研究太阳系的部门科学家安迪·丹特兹勒说,“彗星是太阳系最古老的天体,它会为许多问题的解答提供线索。”网上实况转播

  这次撞击选择的坦普尔1号彗星发现于1867年。之所以选它主要是因为人类对其已有100多年的了解,而且这颗彗星正处于中年时期,有代表性。此外,坦普尔1号彗星可以飞到离地球比较近的地方,撞击后适宜观测。

  目前,坦普尔1号彗星距离地球约1.3亿公里,人们用肉眼仍无法看到这次撞击产生的“焰火”。只有西半球的某些地区在空气能见度好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高倍望远镜看到“深度撞击”。

  不过,天文爱好者们不必担心会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以及多家天文台都会在网上及时发布撞击的图像。

  当天,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计划通过互联网发布一系列最新动态,并通过自己的电视频道实况转播这次太空任务。网民们可以登陆www.space.com网站一饱眼福。

  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的国立基特峰天文台和设在夏威夷冒纳凯阿山巅的W·M·凯克天文台也都会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发布它们观测到的图像。(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炮弹”已“出膛”

  据新华社洛杉矶7月2日电(记者陈勇)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2日晚间说,“深度撞击”探测器已按计划成功弹射出撞击器。如果一切顺利,充当“炮弹”的撞击器将在24小时后“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

  太平洋时间23时07分(北京时间3日14时07分)左右,“深度撞击”探测器释放出了撞击器。地面随后收到的信号表明,近400公斤重、约家用冰箱大小的撞击器已和探测器分离,正在向彗核飞去。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工程师表示,数据检查表明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

  这次史无前例的撞击能否顺利进行,尚面临着一些考验。充当“炮弹”的撞击器将在计算机操作下完全自主飞行,它必须能准确地击中目标。“深度撞击”项目经理里克·格兰米尔比喻说,这好比“往飞速运动的针上穿线”。坦普尔1号彗星以每秒30公里的高速运动,而在它轨道前方的“深度撞击”探测器飞行速度约为每秒20公里左右,飞行器弹射出撞击器“炮弹”后就得立刻调整姿势“躲开”,以免被彗星撞上或被撞击时飞溅的碎屑打上,影响向地面传输宝贵的科学数据。

  “深度撞击”如同“蚊子撞飞机”

  据新华社电7月4日,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计划将在距离地球1.3亿公里处实施,上演一幕“炮打彗星”的景象。负责该计划的专家指出,该计划摧毁彗星的可能性极小,现在和未来都不会对地球造成任何危险。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说,他们并不确知届时当重量为372公斤的“铜头飞弹”和坦普尔1号彗星以每秒10.3公里的速度相撞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根据推算,撞击能产生相当于4.5吨炸药造成的巨大爆炸,并在彗星表面撞击出一个约有足球场那么大、14层楼那么深的凹洞。

  科学家指出,这一撞击摧毁彗星的可能性极小。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深度撞击”探测计划科学家唐·约曼斯说:“从科学角度来看,‘深度撞击’计划就好比让一只蚊子冲进一架波音767客机,完全不会影响到彗星本身的运行轨道。”

  专家就“深度撞击”计划释疑

  “撞”出彗星碎片不会飞向地球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潘治毛磊)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计划预定北京时间4日在太空深处进行。以下是关于此次计划的几个常识问答:

  问题一:普通人能观赏“太空焰火”吗?

  答:“深度撞击”将在距地球1.3亿公里的太空深处进行,位于室女座的角宿一附近。届时地球上的大多数人难以用肉眼看到这一人造“太空焰火”如何释放,但借助小型天文望远镜和高倍双筒望远镜,部分地区的天文爱好者也许能“隔岸观火”。

  美国宇航局发布的材料称,在撞击发生时,除了美国西海岸地区以外,坦普尔1号都将处于地平线以下,无法被观测到。撞击前,该彗星的亮度最多只能达到9.5星等(区分天体亮度强弱的等级,星愈亮星等的数字越小),“深度撞击”有可能使该彗星亮度增强15至40倍,达到6星等。

  而人的肉眼所能分辨的最暗天体的亮度为6星等。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说,在撞击发生后的接下来24小时内,包括中国在内的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公众将有机会对“太空焰火”进行观测。

  问题二:“炮弹”为何用铜制造?

  答:之所以选择用铜制造作为“炮弹”的撞击器,是因为它对撞击时的观测产生的干扰最小,并且也不会留下残余物而妨碍未来的观测。铜的金属特性也保证了可用其制造结构上足够“硬”的撞击器。实际上,该撞击器采用的是含3%铍的铜合金,它比一般的铜更硬。

  问题三:“炮打”彗星会不会危及地球?

  答:不会。美国宇航局专家说,不管是否实施“深度撞击”计划,坦普尔1号彗星都不会威胁地球。“深度撞击”不仅对坦普尔1号的运行轨道几乎没有影响,“撞”出的彗星碎片也绝不会飞向地球。

  专家们说,这次撞击只能使该彗星自身的运行速度出现每秒0.0001毫米的改变,使得其近日点缩小大约10米,运行周期减少不超过1秒。从科学角度来看,这就好比让一只蚊子冲进一架波音767客机,完全不会影响到彗星本身的运行轨道。专家们指出,即使坦普尔1号脆弱得“不堪一击”,其彗核被撞得四分五裂,由此形成的碎片仍将会停留在与彗星原先运行轨道类似的轨道上。外来天体只有在其轨道与地球运行轨道发生交叉时,才会对地球造成威胁。坦普尔1号的轨道从来就与地球的运行轨道毫不相干,该彗星在轨道最近点上与地球的距离最少也有7400万公里。

  “深度撞击”剧本全接触

  据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7月4日,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将与坦普尔1号彗星在太空深处上演一场亲密接触的精彩大戏。现根据美国宇航局官方公布的“剧本”,摘要如下:

  1、导演:众多大腕联手执导,云集业界顶尖机构及科研院校、企业等,包括美国宇航局及其喷气推进实验室、马里兰大学等高校以及“鲍尔”航天科技公司等企业。

  2、剧本创意:30年多前,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一本名为《2001》的作品中构想出“撞击彗星”的创意,也引起了诸多航天大腕的兴趣。

  3、时间:格林尼治时间7月4日凌晨5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

  4、地点:距地球1.3亿公里的太空深处,室女座中最明亮的星体角宿一附近。

  、5、主角一:“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于今年1月12日发射升空,迄今已在太空中飞行了近4.3亿公里。它由飞行器和撞击器两部分组成。

  6、主角二:坦普尔1号彗星,它由德国天文学家坦普尔于1867年发现并以他的名字而命名。

  7、剧情梗概:北京时间7月3日14时07分,“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从其搭载的母船探测器中被释放出来,并开始调整飞行姿态和速度,等待与坦普尔1号的约会。

  8、摄像:此次拍摄规模庞大,各路高手精英尽出。太空中,美国的“哈勃”、“斯皮策”、“钱德拉”和欧洲的“牛顿”天文望远镜等会从各个波段观察;地面上,美国基特山天文台、欧洲南方天文台等也会持续监测。

  9、投资及制作:“深度撞击”计划共耗资3.3亿美元。“深度撞击”计划自今年1月12日发射探测器开始,7月4日上演撞击一幕,约一个月后传回首批相关数据,再经历约几个月的数据分析时间,整个项目要一直到2006年3月才将宣告结束。

  10、影片宗旨:暴力绝非本部大片宣扬的宗旨。此次撞击的科学目标包括:首次直接探测彗核内部的物质;了解彗核表面的构成、密度、强度及其多孔性;通过比较,研究彗核表面和其内部物质的关系;了解彗星演化的历史,解答彗核是如何形成的问题等。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