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这是对来袭天体的模拟演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01:48 东方早报

  综合新华社电

  “这简直是一个奇迹。”尽管长期关注国际航天业,在获悉“深度撞击”成功的消息后,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庞之浩研究员仍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撞击成功意味着什么?深度撞击和人类有什么关系?庞之浩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研究员李竞、国家射电望远镜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仁东研究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维新教授分别回答了记者的疑问。

  “对人类航天技术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开端”

  “对人类航天技术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开端。”庞之浩说,事情很简单,就是美国宇航局发射的飞行器飞行了4亿多公里,在离彗核大概有80万公里处释放撞击弹,撞击了一颗直径不到6公里的彗星。“这么远的距离能够撞击成功,简直是个奇迹。”庞之浩介绍,这次撞击是在距离地球上亿公里处进行的,撞击器撞击彗核的相对速度是10.2公里/秒,就像蚊子冲进一架波音747飞机。

  “如果撞击能获取有价值的资料,也将大大促进天文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因为这次撞击的直接目的是探究太阳系、地球生命的起源,彗星上很可能存在最早的生命物质。”庞之浩指出,这次撞击的另一个目的,是为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做一些基础研究。“历史上有名的‘通古斯大爆炸’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结果。很多科学家也认为,恐龙灭绝也与之有关。何况,去年就有一颗小行星离地球只有3万多公里,擦肩而过。2029年也将有一颗小行星离地球比较近。”

  地球生命从哪里来?人类能否阻止有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这些,难道和人类不是密切相关吗?”庞之浩反问道。

  “对我们,这次也是一个学习过程”

  “这是人类第一次主动撞击彗星,工程难度非常大,我们可以将之形容为两颗高速运动的子弹相撞。”负责“追寻外星人”项目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说。南仁东表示,具备太空上的“远程”打击能力,对保卫地球安全意义十分重大。如果说将来有小行星之类的天体威胁地球,就可以准确地将其摧毁或者改变其轨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是与普通老百姓关系密切之处。”

  南仁东说,撞击可以提供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期原始大气、原始太阳系星云结构和状态的资料,“这对于研究太阳系、太阳系相关行星,甚至于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能够“打”中上亿公里外体积那么小、引力场又那么弱的目标,全靠计算和控制的准确度,“仅仅从工程角度讲,这次撞击意义也很大”。

  “我国科学家高度关注这次撞击,紫金山天文台等对这次撞击进行了观测。我们在天文学的基础研究上和国外还是有相当差距,这次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条件允许,我国也可以考虑撞击小行星”

  “这是人类第一次与彗星亲密接触,说明人类有能力探索更多的太空未知世界。”主讲“空间探测”课20多年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介绍说,截至目前,人类探测彗星大概有4种方式,一是传统目测和望远镜观测;二是卫星和哈勃望远镜使人们第一次近距离观测到彗星结构;三是返回式飞行器,方法是派出飞船登陆某颗彗星,采集样本后返回地面;第四就是“深度撞击”,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据。“从电视画面上看,撞击的喷发物喷溅得很高,说明人类对彗星结构及组成的理论推断是正确的。”

  焦维新还建议,对彗星和近地小行星等小型天体的撞击,不仅科学意义重大,而且有利于探寻宇宙空间的资源。“我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用撞击的方式探查小行星。”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指出,从理论上说,小天体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研究人员通过探测和计算发现某一小天体要“亲吻”地球,那么人类就必须利用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手段,减灾防灾。有专家建议,发射轰击器,将威胁地球的小天体炸裂,使其分离成几个小部分,从而改变其运行轨道。这次撞击完满地命中“靶心”,可谓为避免小天体来袭而进行的“练兵”。新闻分析“深度撞击”撞出四大悬念

  撞击器成功与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进行了首次“亲密接触”只是人类探索彗星的第一步,由此引来的诸多悬念还有待破解。悬念一:能否破解宇宙之谜?

  此次在“深度撞击”过程中传回的讯号与画面究竟能否让地球上的我们梦想成真呢?对此,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目前从画面上仅能够看到彗星的表面充满了坚硬的岩石,并由于撞击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圆坑,而这些画面和讯号是否有更大的价值,还需要科研人员进行数月的研究。悬念二:下颗“坦普尔”在哪?

  在茫茫宇宙中是否还存在同坦普尔1号类似的彗星呢?科学家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肯定的”。但遗憾的是,目前已经被科学家或者业余天文爱好者“盯上”的不足16颗,其中多数还不能确定出现的时间。悬念三:撞击力度能抵彗核?

  在撞击发生之前,外界认为撞击时爆炸所产生的深坑将不下30米,足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但据美国有线新闻网报道,到目前为止,由于精确的数据、图片分析尚未做出,科学家们尚不清楚相撞后产生的大坑具体有多大。悬念四:掀起新一轮太空热?

  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太空成了世界主要大国角逐的竞技场,随着人造天像的巨大成功,相信必将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的太空热。

  实际上,在“深度撞击”彗星紧锣密鼓准备之时,俄罗斯宇航局酝酿了40多年的“登陆火星计划”也在近期“宣告进入尾声”,开始了最后的宇航员甄选阶段。北大教授透露:科学界正探索对付来袭小行星方法

  早报讯 美国的“深度撞击”计划顺利实现,为人类应对来袭小行星准备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据北京竞报报道,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教授焦维新昨天透露,对来袭小行星的研究,我国也已进行了多年,科学界正探索多种方法对付来袭小行星。这些论证中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核弹摧毁:从地球发射核弹将来袭小行星摧毁。但这种方法必须清楚小行星的内部构造,从而决定所用核弹的当量。否则,如果小行星质地坚硬,炸开的大块小行星残体,仍有可能对地球产生威胁。

  核弹改变轨道:使用核弹在小行星附近爆炸,利用爆炸产生的推力改变小行星的轨道,避免小行星撞上地球。

  在彗星上安装太阳帆:在小行星特定部位安装太阳帆,利用太阳对太阳帆的压力,改变小行星的轨道。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