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彗星被人类撞出一个大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16:54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综合新华社电太平洋时间3日22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终于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启了人类航天新纪元。

  撞击前三次调整

  “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击中坦普尔1号彗核前,进行了三次发动机点火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

  北京时间4日12时20分左右,“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进行了第一次发动机点火调整,调整持续了约20秒,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准确地“瞄准”彗星。此时,撞击器运转正常,自动导航系统不断工作,不断修改自己的轨道,保证它能够精确、准确地撞击到彗核上。

  北京时间4日13时17分左右,“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成功完成第二次发动机点火调整。美国宇航局下属喷气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显得非常轻松。

  北京时间4日13时39分,“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成功完成最后一次发动机点火调整,即将与坦普尔1号彗核撞击。此时,撞击器上的摄像机不断地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回高清晰度的照片。这些近照引得喷气实验室内的科学家们和通过网络看直播的世界各国的天文爱好者们惊叹不已。此时的撞击器运行得非常平稳,并且离彗星越来越近,大家能看到一些神秘的扬尘—————彗星表面的喷发活动。因为这些喷发,传回的图像清晰程度有所降低。

  撞击后产生“云团”

  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左右,重达372公斤的铜质撞击器在与“深度撞击”探测器脱离约24小时后,以每小时3.7万公里的相对速度在距地球约1.3亿公里处与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相撞,完成此次壮烈的“杀身成仁”之旅。

  伴随着一道炫目强光,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内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为这一时刻等待6年之久的科研人员们相互拥抱,激动不已。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发言人艾伦·比夫说:“我们在太平洋时间3日22时58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8分)收到飞行器传回的第一幅图像,表明这次撞击准时发生,一切都按计划进行。”比夫说,第一张照片是由“深度撞击”探测器在距彗核约8000公里之外,用其搭载的中分辨率观测设备拍下的,“现在,项目科学家还不能从这些照片中获得什么有意义的信息,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深度撞击’项目已经获得成功”。

  按照科学家的设想,“深度撞击”撞击器击中彗核后,彗核表面会留下一个约30米深、一个足球场面积那么大的坑。实验室研究人员唐·约曼斯说,撞击器准确击中彗星,撞击力度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料,科研小组欣喜若狂。实验室主任查尔斯·埃拉奇也表示,成功之大,“超出我们的预料”。

  探测器发回的一张图片显示,撞击场面与此前预计毫无二致。撞击器击中彗星下部,撞击处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斑,冲击产生的碎片在空中散开,如同“云团”。

  万人齐聚夏威夷

  此次撞击成功,不仅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与彗星进行的最亲密接触,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天文爱好者表演了一幕绚烂的太空焰火。

  在夏威夷怀基基海滩,1万余人通过巨型电影屏幕目睹了这一撞击盛况。来自火奴鲁鲁的内科医生史蒂夫·林说:“这就像一部科幻电影。”

  今年只有7岁的罗比跟着父亲前来观看,小家伙兴奋地在海滩上直打滚,他激动地说:“太神奇了,比好莱坞大片还好看。”

  其实,这就是真实版同名好莱坞大片。在1998年拍摄的好莱坞科幻电影《深度撞击》中,一艘美国太空船奉命前去轰炸一颗巨型彗星,以防止其与地球相撞。但与之不同的是,坦普尔1号彗星现在或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对其进行轰击旨在揭开太阳系起源之谜。

  专家点评

  3.3亿美元“打一炮”,值!

  科学家指出此次“深度撞击”对人类未来远足外空意义重大

  关于此次“深度撞击”行动,世界各地的不少“外行人士”颇为诧异,人们不明白,为什么要人为制造撞击彗星的行动?事实上,科学家们的这一举动至少有三大意义。

  揭开彗星神秘面纱

  将解答长久以来人类对于彗星本身的疑问。科学家迄今对彗星的彗核结构及其物质组成知之甚少,此次“深度撞击”可以扮演探秘者的关键角色。

  科研人员认为,彗星内核由40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便已存在的原始物质构成,因此彗星可能是太阳系中最古老的天体,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探索太阳和行星的形成过程。

  解密太阳系的形成

  有助于揭开关于太阳系的形成、甚至生命起源等诸多谜团。彗核内部的物质,人类从来没有观察过,也不了解。而这些物质是40亿年以前形成的,保留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物质。所以,深度研究彗星,是探测整个太阳系的一部分,可以揭示太阳系的演变。

  撞击已完成,不过对于科学家们来说,艰辛的工作才刚开始。科学家首先要关注的,无疑将是坦普尔1号彗星究竟被撞出了多深的洞,由此从彗核中暴露出来多少可能的太阳系原始物质,又能据此分析研究,带领人类穿越多么深远的时空隧道,去探寻宇宙深处的秘密?

  按计划,撞击后搜集到的各种相关数据将在约一个月后陆续传回,再经历约几个月的数据分析时间,整个项目要一直到2006年3月才能宣告结束。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要到那时才能有个确切的答案。

  激发人类探索科学

  整个过程的航天器无人控制技术堪称完美,而这对人类未来远足外空,离开蛰居许久的地球家园,前往外空开辟新的乐土,也将具有重大意义。

  向彗星传递人类签名。此次撞向彗星的撞击器携带了一张刻录了62万名天文爱好者签名的CD光盘。这是美国天文组织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征集到的,据悉其中还有不少中国人的签名。

  “深度撞击”耗资3.3亿美元,如此巨资是否值得?然而,一架B-2轰炸机的单价高达21亿美元,当它在地球上留下深坑的同时,留在人类心灵里的伤害,又是多么深重呢?(据新华社电)

  中科院研究员指出小天体存在撞击地球可能性

  “为避免小天体来袭练兵”

  据新华社电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左右,美国“深度撞击”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准确命中坦普尔1号彗星。此次撞击有助于揭示哪些天文谜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李竞研究员说,上世纪50年代有专家提出,彗星可能是由冰和岩石组成的松散“脏雪球”。但是,科学家迄今对彗星的彗核结构及其物质组成知之甚少。此外,坦普尔1号等回归周期在200年以下的彗星,来自于1992年被证实存在的“柯伊伯”带。这个扁平环状带位于海王星以外,其中的天体都有可能保持着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期原始物质的结构和状态,而离太阳较近的星体在太阳作用下,其原始物质已面目全非。因此,“深度撞击”在探究彗星内部和太阳系演化方面可谓“一箭双雕”。

  李竞表示,成功实施这种撞击前,科研人员必须精确计算出探测器和被撞击目标的运行轨道,控制住探测器按既定轨道飞行,及时检测飞行参数以确定是否需要修正其轨道,发出指令修正或改变探测器轨道,准确地在预定轨道位置释放撞击器。目前,全世界掌握这些技术的国家不多。

  李竞指出,从理论上说,小天体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研究人员通过探测和计算发现某一小天体要“亲吻”地球,那么人类就必须利用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手段,减灾防灾。有专家建议,发射轰击器,将威胁地球的小天体炸裂,使其分离成几个小部分,从而改变其运行轨道。这次撞击完满地命中“靶心”,可谓为避免小天体来袭而进行的“练兵”。

  科学解读

  彗核表面有环形山

  据新华社电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发射的撞击器成功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专家经初步分析发现,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有一个环形山。

  “炮轰”彗星的壮举吸引了全球的科学家和公众的关注。收看了直播并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撞击彗星照片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认为,“深度撞击”撞击器与彗星的碰撞相当强烈。碰撞发出的物质使彗星表面增亮不小,大量彗星物质抛射出来,溅射的范围达方圆几公里。当初预计撞击坑有一个操场大,几十米深,但由于抛射物质的亮度把撞击坑给遮住了,因此,暂时还不能看清撞击坑的情况。

  这次撞击的命中率比预期的要高,撞击的精度相当惊人,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天体研究团组副研究员赵海斌将此形象地比喻为:“这次撞击就好比在一颗飞行的子弹上面,发射了一颗子弹,又打中了第三颗子弹。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发生在离地球1.3亿公里的遥远距离。”鉴于这样的难度,当初美国科学家预期的误差应该在1公里左右,但此次撞击的误差已经精确到了米。

  分析显示,彗核的表面并不光滑,明显有丘陵的特征。最大特点是有一个环形山,环形山的直径接近1公里,估计为几十米直径大小的小行星或者彗星的彗核撞击所致。这个环形山的特征比较明显,应该处于中年时期。另外,彗星彗核的颜色没有当初估计得那么深。按照科学家们的认识,该彗星彗核的颜色要比煤灰还要黑,现在看来,它的颜色介于黑灰色和深灰色之间。

  新闻链接

  紫金山天文台捕到坦普尔

  专家称今后几天爱好者仍可借助望远镜观测

  据新华社南京7月5日电4日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拍摄到了撞击后坦普尔1号彗星照片。

  据介绍,4日晚,紫金山天文台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团组、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研究团组分别应用国内最大的空间碎片探测望远镜,以及美国进口的史密特·卡特望远镜,在盱眙观测站拍摄到了坦普尔1号彗星的照片。据观测人员介绍,21时零2分至23时,史密特·卡特望远镜连续拍摄了40多张天文照片。其中有6张是撞击后的坦普尔1号彗星照片;空间碎片探测望远镜于21时39分也拍摄到该彗星的照片,因当地天气条件不利,云层较厚,拍摄到的彗星图片影像较模糊,相关观测资料正在分析之中。此前,该观测基地在2日、3日,对坦普尔1号彗星进行了观测,获得了撞击前彗星的资料。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该基地将继续进行观测,对比撞击前后的变化。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根据美国宇航局最新公布的八九张彗星撞击照片分析,坦普尔1号彗星的形状就像一个不规则的马铃薯,上面有很奇特的白色斑状物。著名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在碰撞前6分钟和碰撞后3分钟分别拍下了该彗星的照片,碰撞后,坦普尔1号彗星的亮度增加了十几倍。

  王思潮说,来自南京、北京、青岛、常德等地的天文爱好者4日晚也都进行了观测,但由于当地天气条件影响,均未能观测到该彗星的身影。今后几天,有兴趣的天文爱好者仍可用30公分口径以上的望远镜继续观测。

  幕后故事

  12名华人科学家参与“深度撞击”

  广东工程师负责地面电脑控制

  本报讯 据《法制晚报》报道:在此次撞击中,大约有12名华人工程师在不同的岗位努力工作着。

  来自安徽合肥的工程师李荐扬主要负责的工作是汇合光度学分析。而他的导师是整个工程的总负责人,也是“深度撞击”的发起人迈克·赫恩。对于能够参加“深度撞击”,他激动万分:“我们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空间项目计划,但相比较而言,美国的技术更为先进。我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我认为“深度撞击”与探月等太空计划难度不同,从轨道设计到测算,很多是值得我们国内借鉴的。”

  来自广东开平的吴国兴工程师,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移民到了美国。在整个“深度撞击”项目中,他负责地面电脑控制。吴先生讲,据他了解,大约有12位不同知识层次、负责不同工作的华人工程师参加了此项工程。

  在吴先生所在的多功能部就有两位来自中国的女工程师与他共同从事地面电脑控制工作。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