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双城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1:41 东方早报

  像狄更斯那部充满悲情的小说一样,昨天在新加坡上演的“双城记”也显得凄美而残酷———法国总统希拉克兴冲冲地飞过来参加巴黎的陈述,等到的却是徒劳的结果;英国首相布莱尔在那边的G8峰会上却神采奕奕地荣膺“关键先生”美誉。而在巴黎和伦敦这两个都近乎完美的候选城市中,终于有一个要把紧张期待的眼睛黯然蒙上。

  作为申奥史上最惨烈的较量,这场竞争比任何体育竞赛都激烈和无情,没有亚军,只
有“下一次”。在奥委会主席罗格念出那个“秘密”时,那一刻,英吉利海峡两岸完全陷入了两重天。

  在那个浪漫之都,大屏幕传来巴黎屡战屡败、再战再败的消息时,许多人几乎晕倒,部分人将脸庞埋于手中,另一些人则呆呆望着屏幕上伦敦的欢呼。法国国内的高失业率与暗淡的经济光景,曾让人们无限向往申奥成功带来的振奋。而在伦敦,在苏格兰的“鹰谷”,人们在快乐之余也会感叹两位“关键先生”所合演的那出“双雄记”。

  布莱尔作为“客串”的“关键先生”应是当之无愧。像以往两次天上掉馅饼幸运举办奥运会一样,这次,爱谈论天气的英国人再次赶上了好天气。在申奥进入倒计时之际,G8峰会恰好在英国举行,而作为东道主的布莱尔巧妙地通过对非洲人民的关注和热情计划的编制,在这个微妙的时刻多多少少赢得了非洲及其他一些落后国家代表的好感。而在伦敦、巴黎纠缠得难解难分之时,两票的摇摆就足以让天堂和地狱倒置了。

  不仅如此,有着悠久外交传统和外交智慧的英国人,在仍有10票摇摆不定的时候,较看上去志在必得的法国人更积极地投入到了申奥外交中。利用两个大会的间歇,布莱尔在新加坡风一般地与国际奥委会官员亲切会晤、谦恭交谈,效果也十分明显。在与布莱尔及伦敦申奥代表团主席塞巴斯蒂安·科会面之后,一位欧洲的国际奥委会委员表示:“(布莱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我想一定会有一些委员在和他交流之后转而将手中的票投向伦敦,毕竟他是英国的首相。”而在此之外,布莱尔还和其他各国领导人联系,希望他们能够支持伦敦,并使得他们国家的奥委会委员能够将票投向伦敦。这其中,有些国家(如英联邦国家)从感情和利益上无须特别游说就会倒向英国;有些国家(如美国及其能够强力影响的国家)对法国有着相当的反感或戒心,手中的票自然不会投向巴黎;而有些国家则对两个城市及其所代表的国家都没有特别的好恶,是穿梭外交最理想的作用对象。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布莱尔的“关键”还体现在过去几年对英国经济的有力“助推”,这不仅使他如愿连任,也使得另一位“关键先生”塞巴斯蒂安·科底气十足。在5个申奥城市中,伦敦的预算是最高的,出手也极其大方———比如说运动员们在奥运会期间,想住多久,伦敦就会提供方便多久。

  事实上,对伦敦申奥而言,两度奥运会1500米冠军科,于2004年5月取代美国女实业家卡萨尼入主奥申委后,是他们得以后来居上的关键所在。这位以耐力和韧劲著称的中跑天才,在整个申奥过程中,不仅表现出顽强的斗志,也表现出极其出色的设计能力,就像当年他设计自己的比赛方案一样。

  科不仅有着与布莱尔同样的笑脸和强烈的“握手”意识,更有着对时代心理的敏锐把握。在目睹了美国的商业化操作的种种弊端之后,伦敦选择了人性化的申办模式。无论是“以运动员为本”的理念,还是散步便可去场馆的“便民”意识,并且特别提到了奥运精神的传承以及奥运对年轻人命运的改变。

  就像布莱尔在G8峰会上象征性地伸向非洲落后地区的手一样,科和他的同伴们以虔诚的态度双手接过了前辈们留下的体育精神遗产,决心把这些更有创造性地交给后代,并盼望着他们像宣传片中为奥运精神所鼓舞而改变命运的孩子们那样,勇敢地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像伦敦在二战后的1948年所做的那样,把一个满目疮痍的世界通过奥运会团结在一起。

  我爱巴黎,但我更爱伦敦的理念。

  作者:拾壹人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