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伦敦遭遇恐怖袭击专题 > 正文

各国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文章呼吁加强国际反恐合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9日12:31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9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英国首都伦敦7日发生恐怖爆炸袭击事件后,许多国家的主要报纸纷纷发表评论文章,分析世界反恐斗争新形势,并指出,加强国际反恐合作任重而道远。

  法国《费加罗报》8日刊登了题为“欧洲——‘基地’组织的战场”的分析文章。文章说,“9·11”事件后,全世界发起大规模反恐行动。恐怖主义威胁被打击、被驱赶和被
分散,因此遍布全球并呈现出新的特征。文章认为,欧洲国家面临的恐怖威胁不是“9·11”规模,而是“3·11”规模,其主要特征是:不同的恐怖组织在不同地区活动,行动自主、规模变小、善于组织协调并具有极强杀伤力;恐怖组织在极端组织复杂而庞大的网络中保持沟通,但未必与“基地”组织直接联系;它们渗透于当地社会中、以较小的投入制造极大的威胁。

  《费加罗报》认为,“9·11”事件4年后的今天,过去在欧洲被相对容忍的一切宗教极端组织已变成了操作性极强的行动组织。一部分曾前往伊拉克作战的极端分子又回到原来在欧洲的居住国,但欧洲国家的司法机构却不掌握他们的历史记录。此外,恐怖组织的渗透工作做得更好了,反恐斗争的难度在增加。

  法国《世界报》的分析文章指出,如果伦敦地铁爆炸事件确实与“基地”组织有关,那就必须弄清楚这一事件的制造过程到底是“9·11”模式,还是“3·11”模式。前者的制造者前往美国采取行动之前曾在德国潜伏多年,而且没有与德国的一些外国极端组织建立任何联络;但后者的制造者与当地恐怖组织的关系则非常密切。文章说,恐怖组织成员有两种,一种来自中产阶级,而大部分基层人员则来自社会底层。但对极端组织的头目而言,宗教认同感已被漠视、宗教文化被侵蚀、受辱、挫折感等不过是他们的象征性借口;而对来自社会底层的成员来说,上述感受很可能是现实存在的,他们把西方价值观当成自己所信奉宗教文化的敌人。

  在伦敦出版的阿拉伯文报纸《生活报》发表文章说,自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开始执行反恐政策,并在寻找彻底消灭恐怖主义的新思路。从那时起,很多国家的安全机构加强了相互间的合作,成功地挫败了一些恐怖袭击图谋,并给予恐怖分子以严厉打击。但这并不意味着,像伦敦这样保安严密的地方就能够避免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因为国际恐怖主义目前已经能够穿越所有国界,对它们想要侵袭的目标构成威胁。

  波兰《共和国》报的文章说,恐怖主义这次对西方大都市的“心脏地带”下手了。在“9·11”事件中有几千人遇难,恐怖主义分子肯定想重演这一幕,但这次死亡人数与“9·11”事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一方面表明英国国内的安全措施相对来说还比较严密;另一方面也说明全球反恐战争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基地”组织斗争的任务仍然还很艰巨。

  波兰《选举报》的文章指出,在反恐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后,美国最重要反恐盟友的首都遭到了袭击,这表明,布什发动的反恐战争要取得胜利仍很困难,至少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则引起了伊斯兰国家的强烈反对,反战呼声席卷全球,美国与其欧洲盟友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国之间也发生了很大的裂痕,许多国家也越来越认为,美国名为反恐,实际上是为了实现其独霸世界的梦想。国际社会的这种态度转变,也是美国始料未及的。对此,美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加拿大《渥太华公民报》刊登的分析文章指出,恐怖分子选择在八国首脑会议召开之际进行爆炸活动,这说明“基地”组织的一些信徒或追随者已经改变了他们的活动策略。他们试图对国际性会议和活动进行恐吓,以取得更大的恐怖效果,而且他们会采取分散活动方式,越来越多地使用“低技术手段”进行恐怖活动,因为这种手段是很难被安全部门发现或破获。

  希腊英文日报《每日报》发表的署名评论文章认为,对无辜平民发动的此次恐怖袭击,将会使英国人民同仇敌忾,团结在布莱尔政府周围。同时,这次恐怖袭击也使欧洲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那就是欧洲究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另起炉灶为中东地区缔造和平,还是照目前的政策继续走下去。但后者的结果将可能会导致把中东地区的战火引向欧洲。

  美国《侨报》发表社论,呼吁加强国际合作,严厉打击恐怖暴行,同时应消除贫困,促进发展,以包容的精神和睦共处,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社论指出,加强国际反恐合作不应以意识形态划界。而且,恐怖主义经常从贫困、疾苦、敌对和无知中汲取营养,吸收同盟者。因此,国际社会在加强反恐合作的同时也需要向充斥贫困、疾苦、敌对和无知的地区伸出援手。

  相关专题:伦敦遭遇恐怖袭击 (订手机短信看新闻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