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战争叫嚣和真实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01:13 东方早报

  不久前,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了著名记者罗伯特·卡普兰的《如何与中国作战》一文。文章指出,中国才是美国最可怕的敌人,美国应作好与之作战的准备。

  一看这位美国人的题目,就知道又是老生常谈的可怕文字。说是老生常谈,是因为这些年来,在美国,已经发表了许多类似的“大部头”著作,或者学术的,或者评论性的,例如《即将到来的与中国的冲突》、《大国政治的悲剧》。

  翻阅该文,从头到尾,找不到任何新的理由支持美国打击中国。作者似乎也知道这一点,而且为了不人云亦云,刻意在“HOW”那里做文章,即不再问为什么要与中国人打仗,而是“如何”与中国打仗。

  这样的文章本身,属于极端主义。美国人若真按他的方法进攻中国,也就等于宣布了美国“帝国”的没落。且不说世界人口的15将誓死捍卫自己的国家,这样一场攻击,无疑意味着俄罗斯获得再次崛起的机会,欧洲联盟终于摆脱美国的霸权束缚,日本成为“正常国家”,而中东的反美极端分子不再用地下恐怖方式,而以公开的“人民起义”断了美国的“油路”。

  这篇文章,让爱好和平、主张中美合作的大多数中国人,也许还有越来越依靠中国廉价消费品的美国人感到压抑。它不仅是对中国的仇视,也是对全球化的攻击。作者声称与中国打仗的唯一理由居然是中国挑战了美国的所谓“霸权”。把自己的美国看作是“老虎屁股摸不得”的霸权,把中国看成是摸这只老虎的人,如果还不是一种臆想,至少也是无理和蛮横的。试问,美国霸权的合法性在哪里?只是靠其超强的军事力量么?

  客观地说,今天的美国经济和军事,即便仍然强大,但确已在没落的途中。在很大程度上,美国这个高赤字国家,正是靠着与外界的自由贸易和自由交换,才实现负债运转,而中国的市场日益成为美国的一条生命线。

  中国是美国的“加工厂”,许多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和销售,但有相当一部分在中国生产的美国产品又“出口”到美国。中国是美国服务业,包括咨询业、银行业、保险业、高等教育等的最大海外市场之一。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大部分是美元,这些美元虽然属于中国人,但却很快又回流到美国,一部分购买了美国政府的国库券,一部分在美国投资(比起美国在中国的投资,要少多了),还有一部分由中国人在美国消费了。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美国军事上打击中国,即使不考虑道义问题,在高度、复杂相互依赖(尽管不对称)的情况下,美国发动的对华帝国主义战争也是得不偿失的。通商民族的美国不应该不懂得这个道理。我相信,像格林斯潘那样的睿智高官经济学家不会同意这样的战争叫嚣。

  话说回来,这位著名记者的文章也不能说没有一点价值。其主要价值是为美国那些想打“第二次冷战”的势力造势。在他的文章中,“第二次冷战”的术语是关键词,是他的逻辑的最好概括。我们知道,他的思想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美国一部分权势人物的代表性思想。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价值“北约脱胎换骨说”,应该说具有一定的警醒作用。卡普兰指出,形成于20世纪后的北约现在已经名存实亡,就像一个笨拙的福利机构。今天的北约已经成为美国和东欧国家、美国和共和政体国家之间扩大双边军事训练时的中介机构,简言之,北约已经成为了美国及其盟国的军事培训中心。不过,能够替代北约的机构已经存在,并且正在运作──这个机构就是美军太平洋司令部(PACOM)。PACOM组织庞大却反应敏捷,而且其领导者深知美国政策的中心已经转入太平洋地区,而不是中东,这点也为大众所不知。很快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的名声就会和美国中央指挥部一样赫赫有名。

  如果罗伯特·卡普兰先生的“北约脱胎换骨说”没有错,这说明,美国已经在军事上完成了对中国遏制和打击的准备。发动“第二次冷战”只等政治上的一声令下了。

  (作者系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

  作者:庞中英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