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伟大航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01:33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太仓港

伟大航程(组图)
  一艘巨型外轮在太仓港靠港(摄于5月26日)。作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和收泊地,太仓是当时船队仓储补给、船舶修造和人才集训的基地,也是迎送朝廷命官、接待各国贡使、举行盛大祭祀活动以及宴劳赏赐将士的场所,其时“粮艘商舶,高樯大桅,集如林木”,成为闻名中外的国际贸易大港。如今,太仓以其独一无二的港口资源和紧邻上海、背靠苏南的区位优势,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干线港”。

  拉穆岛

伟大航程(组图)
拉穆岛

  位于肯尼亚东海岸。这里公元7世纪就有人居住。公元9世纪,阿拉伯人以拉穆岛为补充淡水的中转站。14世纪中期,拉穆镇成为东非最重要的港口和贸易中心。据说,郑和船队曾多次经停这里。现在在拉穆的海滩上甚至还能发现中国瓷器的残片。这是6月19日,服务员在拉穆的一家饭店向记者展示她们收集的从当地海滩找到的中国瓷器残片。

  马林迪

伟大航程(组图)
  据史书记载,郑和率船队到过非洲东岸赤道以南的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在马林迪市区向南约5公里,有一处神秘的古城遗址——格迪城邦。16世纪中期,格迪城邦突遭废弃,这里生活的人也似乎在一夜之间不知去向。这里的两座建筑里,分别出土有中国的钱币和瓷器。在格迪古城发现的中国瓷器包括各种碗、碟、坛、罐等。这是格迪古城出土的写有“福”字的15世纪中国瓷碗。

  “郑和宝船”模型

伟大航程(组图)
  韦文禧(左一)和工人们在对“郑和宝船”模型进行最后的装饰、调整(6月18日摄)。日前,民间古船专家韦文禧和他的老伙计们耗时4个月制作的“郑和宝船”在江苏常熟完工。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江苏常熟的71岁民间古船研究专家韦文禧用40∶1的比例,制造了一艘仿真“郑和宝船”模型。

  壮士七下西洋播撒中华文明

  1405年7月11日郑和船队浩浩荡荡驶入大海。在以后的28年里,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历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家认为,郑和不仅是航海家和宗教、贸易使者,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第一次:

  时间:1405年-1407年

  人数:27800余人

  到达国家和地区:主要到达占城(越南南部)、暹罗(泰国)、苏门答剌(印尼苏门答腊)、锡兰山(斯里兰卡)、古里(印度卡利卡特)。

  重要事件:带回了爪哇等国的朝贡使节和数十船商贸换回的异域珍品。

  第二次:

  时间:1407年-1409年

  人数:待考

  到达国家和地区:主要到达占城、爪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暹罗、锡兰山、古里。

  重要事件:此次航行路线同前一次差不多,也是历时两年。

  第三次:

  时间:1410年-1411年

  人数:27000余人

  到达国家和地区:主要到达占城、爪哇、满剌加(马来西亚的马六甲)、苏门答剌、古里、溜山(马尔代夫群岛)、甘巴里。

  重要事件:此次航行仍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并在满刺加建立排栅城垣,盖了仓库,作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在从古里回航途中,郑和还在锡兰跟亚烈苦奈尔国王打了一仗,凯旋归来。

  第四次:

  时间:1413年-1415年

  人数:28560人

  到达国家和地区:主要到达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山、古里、忽鲁谟斯(霍尔木兹海峡以北)、木骨都束(摩加迪沙)、麻林(肯尼亚马林迪)。

  重要事件:这一次,郑和船队继续往西,将东非沿海列入了航程之内,进一步扩大同海外各国的交往与贸易。

  第五次:

  时间:1417年-1419年

  人数:待考

  到达国家和地区:主要到达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山、古里、麻林、忽鲁谟斯、沙里湾泥(沙尔佛恩角)。

  重要事件:这次出海的主要任务是护送19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到了东非沿海最南的地区。

  第六次:

  时间:1421年-1422年

  人数:待考

  到达国家和地区:主要到达占城、暹罗、锡兰山、古里、阿丹、柯枝、卜剌哇。

  重要事件:护送16国使臣回国。郑和亲率的船队到达了东非海岸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竹步(今索马里)等国,并在宝船上设宴招待各国宾朋,代表明成祖赐以丝、瓷、铁器等物品,返航时带回香料等珍品。

  第七次:

  时间:1432年-1433年

  人数:27550人

  到达国家和地区:主要到达占城、苏门答剌、暹罗、锡兰山、加异勒、古里、忽鲁谟斯、刺撒、木骨都束、竹步、天方。

  重要事件:郑和船队走访了近20个国家,还派出随员特地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在归途中郑和于1433年4月初在印度南部西海岸逝世。(据新华社)

  传说他们是中国人后裔

伟大航程(组图)
这是西尤村里貌似中国人的渔民(6月18日摄)。

  据新华社内罗毕专电据有关史料记载,郑和船队当年曾至少3次到达东非海岸,肯尼亚的马林迪与蒙巴萨等是郑和下西洋的最后一站。而肯海滨的拉穆群岛恰好位于环印度洋航线的交通要道,是郑和船队前往上述东非沿岸城市的必经之路。那里还一直流传着几百年前中国船只在拉穆群岛附近海域触礁,水手上岸定居并融入当地社会的故事。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前往肯尼亚海滨的拉穆群岛采访,希望能够解开一个个历史谜团。

  收藏中国瓷器的风俗

  在拉穆岛上的宾馆,记者惊讶地看到宾馆的墙上挂满了中国瓷盘,原来在这里有收藏中国瓷器的风俗。饭店经理还向记者展示了一箩筐的中国瓷器碎片,说这些都是在海边拾到的。据介绍,当地居民的私人收藏品更多。岛上一个旅馆的主人收藏有一个古老的中国陶罐,上面雕刻着二龙戏珠的图案,他家里浴室的墙壁则完全是用瓷器碎片装饰的。拉穆博物馆也陈列着从附近海域打捞上来的大量中国瓷器和瓷器碎片。看来,这里与中国确有不解之缘。

  来到拉穆群岛中帕泰岛上的上加村,导游说这里就是传说中中国水手登陆和最先居住的地方,并带记者来到了几个“中国医生”的家里。60岁的约瑟夫医生当场表演了他的“绝活”:他先用自制的一种椰油抹在骨折的胳膊上,然后拿了几个小竹板,用细细的线绳拴在一起,绑在病人的胳膊上。他用这样的方法来治疗跌打损伤。约瑟夫骄傲地说,这是他祖传下来的医疗方法。尽管如今这里并没有中国人后裔居住,村里人也说不上任何有关中国的故事,但这些“中国医生”都认为他们祖传的治病方法是从曾经来到这里的中国人那里学到的。

  坚信自己是“中国人后裔”

  据说,上加村曾于14世纪至16世纪繁荣一时,后受葡萄牙人入侵,于17世纪毁于战火。中国水手后裔于是迁到西尤村,并繁衍至今。在西尤村,记者见到了一个“中国人后裔”——60岁的欧马先生。他肤色比当地人浅,面目特征稍与当地人不同,但与中国人也有很大差别。他坚信自己是“中国人后裔”,还给记者讲述了祖辈流传下来的中国沉船的故事。

  欧马先生现在生活不错,除了卖草药,他还有祖传的中国“绝技”——编渔网和编小竹筐。他还当场给记者演示了一番,并颇感自豪地说许多村民也从他这里学会了一些东方技艺。

  西尤村的村长马卡说,这里约有2300人,其中约30人是“中国水手后裔”,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说法,但没有人可以证实。据悉,中国国家文物局将派出一个三人专家小组,于本月21日至29日赴肯尼亚实地考察,以揭开东非海岸的中国文物与“中国人后裔”之谜。

  郑和是海外华人的骄傲

  ——访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会长林玉唐

  在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友好交往史上,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历史人物。他率船队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促进互利通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会长林玉唐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郑和是和平亲善的使者,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是伟大的航海家,是我们海外华人共同的骄傲”,林玉唐以这样的开场白娓娓道来。他说,“和平与亲善”正是郑和精神的中心点。

  林玉唐说,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凸显了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和平的姿态面向世界,说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他指出,史料记载,郑和非常重视所经过或驻扎国家的风土人情,每到一处,必做到“入国问禁,入境问俗”。这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

  林玉唐认为,郑和精神也闪耀着“以强扶弱”、“维护正义”和“守望相助”的光彩。郑和协助弱小的国家抵抗外国的欺凌和侵略,清除沿海海盗,保障了渔民及商船的安全和正常贸易。马六甲王国在郑和驻节后的100多年中(1405-1510年)享有安宁的日子,而马六甲海港更成为当时东西方贸易活动的主要商港。

  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不仅扬起和平的风帆,播撒了友谊的种子,更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将中华文明的伟大成果传播到东南亚各国。

  林玉唐说,郑和在马来西亚华人中一直享有很高的声望,对他的共同怀念和尊崇已演变为华人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加强华人团结的重要凝聚力。郑和所体现出的不畏艰险和永不言败的精神也成为海外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他们一代代奋力拼搏,与当地各族人民一起共创美好生活。据新华社

  期待第二个“郑和时代”到来

  斯里兰卡历史学家洛娜:展示宽广胸怀的和平之旅

  斯里兰卡著名历史学家、伦敦大学博士洛娜·德瓦拉贾就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认为,郑和对斯里兰卡的访问是展示中国宽广胸怀和世界性眼光的和平之旅。

  郑和一个有影响的活动,是他带了那块著名的“郑和布施碑”。“郑和碑”碑文分别用中文、泰米尔语、波斯语3种文字写成。中文内容写的是郑和等受明朝皇帝派遣,下西洋时来到斯里兰卡巡礼圣迹,布施香礼,以竖碑记之的情况,后列清单,落款是永乐七年二月,即1409年2月。泰米尔语碑文表示了对南印度泰米尔人信奉的婆罗门教保护神毗瑟奴的敬献。波斯语的碑文则表示了对伊斯兰教信奉的真主的敬仰之情。

  洛娜高度评价了“郑和碑”以及郑和访问斯里兰卡的历史意义及价值。她说,身为穆斯林的郑和,却能在一块碑上以三种宗教为对象,表示同样的礼敬与尊重,一方面反映了郑和以及明朝统治者对各国人民的尊重以及宗教上的宽容性;另一方面则反映出郑和一行希望他们所从事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不致受到宗教对立的影响。可以说,这块石碑是郑和以及当时明朝皇帝和平宽容精神的体现和象征,同时也表明中国当时具有极为宽广的胸怀和世界性的眼光。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滨海考古部主任赫尔曼:期待第二个“郑和时代”的到来

  根据中国史书的明确记载,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赤道以南的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对东非“郑和遗迹”有着多年研究的肯尼亚国家博物馆滨海考古部主任赫尔曼·齐里亚马日前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齐里亚马说,郑和船队当年对东非沿海的访问不仅缩短了中国与肯尼亚之间的感情距离,还极大地促进了双方之间的友谊与贸易关系,促进了当时东非沿海地区的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因此,肯尼亚和非洲期待第二个“郑和时代”的来临,期待日益强大的中国进一步加强与肯尼亚和非洲大陆的传统友谊与贸易关系,帮助非洲走上更快的发展道路。

  旅美学者苏文菁:中国海洋文明的集中显现

  中国旅美学者苏文菁教授指出,纪念郑和下西洋就是要重新恢复中国海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苏文菁表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集中显现,也是世界海洋文明的经典篇章。中国是个海陆文明兼具的国家,中国的陆地——农业文明已众所周知;而海洋文明却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包括“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从郑和去世到梁启超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问世的400多年中,郑和的名字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社会视野之外。这是封建主流文化对海洋文明的排斥,而郑和在中国历史上的失落就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失落。

  苏文菁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史、世界海洋发展史、世界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内容。“我们极为重视人类通过陆地形成的交际活动,同样我们也应该将人类以海洋为媒介的交际活动作为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与陆地上的人类文明迁徙、冲突、交融相比,以海洋为媒介的人类交际活动有其特殊性。”(均据新华社)
伟大航程(组图)
  7月9日,车辆从北京市内的三不老胡同驶过。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的府第曾经坐落在这条胡同,胡同也因民间对郑和的尊称“三保老爹”而得名为“三保老爹”胡同,后讹传为三不老胡同。如今,虽然郑和府第的具体位置已经无法考证,但这里却是郑和留给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重要文化痕迹。
伟大航程(组图)
  6月25日在静海寺拍摄的郑和航海壁画“上货出海”(左)和“天妃护佑”。6月23日,耗时3个月、花费近40万元的10幅大型郑和航海壁画从扬州运抵南京,并开始在静海寺郑和纪念堂内安装。采取传统扬州漆画制作工艺制作的壁画,再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经历中京师起航、天妃护佑、传播文明、宝物展示、建寺立功等场景,总长为36米。(来源:长沙晚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