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女记者被判入狱 美国新闻界倍感煎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05:15 第一财经日报 | |||||||||
“人们不再关心报纸和媒体。”《纽约时报》记者马修感慨地说。 马修显然是有感而发,在刚刚过去的一周,美国的新闻界都感到齿冷。 7月6日,作为《纽约时报》旗下一名资深调查记者,米勒因为拒向法庭透露她的信息来源而被判藐视法庭罪入狱。但其敬业精神和勇气令整个新闻界钦佩不已。
起因 2003年7月14日,美国专栏作家诺瓦克在报纸上撰文披露说,美国前驻伊拉克大使威尔逊的夫人普拉姆是中情局秘密特工。威尔逊曾经应中情局邀请调查萨达姆是否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得出了“没有”的结论。后来威尔逊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措辞激烈的言论,批评布什政府篡改事实。 很有可能是白宫的某些人告诉了诺瓦克关于普拉姆的特工身份,为了诋毁威尔逊的可信度,同时也是警告其他与白宫持异见的官员。此事一经媒体披露,美联邦司法部门就积极介入,试图调查出谁是泄密者。 米勒只是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没有写任何文章。除她以外,至少还有六名记者知道是谁泄露了特工的身份,其中包括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安德里亚·米切尔和《时代》周刊记者马修·库珀等人。这些记者都纷纷表示决不会透露那名官员的有关信息,认为这是记者的基本道德和权利。 其人 “她是一个非常执著的女人。”曾在《纽约时报》工作过,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的比尔·伯克利(BillBerkeley)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他的昔日同事。 “米勒在工作上非常泼辣,极具竞争力,”伯克利说,“她到过世界各地采访,尤其是深入中东、阿富汗,以及一些战争地区。她的工作风格和她所报道的敏感话题都使她备受争议。” 从1977年起就在《纽约时报》工作的米勒,曾写过许多有关国家安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道。她与《纽约时报》的同事在2001年的“9·11”事件之前撰写了有关本·拉登与“基地”组织的一系列报道。《纽约时报》因这一系列报道荣获普立策新闻奖。 曾激烈抨击过米勒的另一《纽约时报》记者麦克·马修,对米勒的入狱也表示非常不安。 “米勒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她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所做的事都非常自信。”马修说。 传统 美国新闻界就政府限制其获取信息而展开的对抗由来已久,其中最著名的是1971年的五角大楼事件。当时,《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得到了一份五角大楼关于越战的文件准备发表。尼克松政府以国家安全的名义阻止两家报社发表这份文件。最后新闻界和总统对簿公堂,最高法院裁决报社获胜,认为发表这份文件符合公众的利益,两家报社有权利将其公之于众。 在美国新闻界看来,保护消息来源是为了确保掌握重要信息的人以匿名的方式告诉记者他们所了解的情况,而不用担心自身安全。这是记者得以开展工作的必不可少的保护,也是记者能够为公众服务的前提。 美国司法部也限制政府机构及检控官员对新闻工作者进行传讯。但实际情况是,记者们还是一再被传讯。 米勒案之后,就有人评论,记者也只是公民,也应该遵循其他公民遵守的法律,如果法庭需要记者透露信息来源,记者就应该这样做。 但《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中相应指出,负责任的记者知道新闻自由不是绝对的,是有限度的。但是这种限度不是由政府的任何部门来决定的,尤其是在不公开的情况下(米勒案的检察官没有说明他为什么需要米勒说出他的信息来源)。 “记者不同于一般的公民,”马修说,“因为对记者的工作来说保护消息来源是如此的重要,而记者的工作是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 扩散 米勒案之后,美国一家报纸马上撤销了原定要发表的两篇重大的调查报道,因为它们使用了非法泄露的文件。该报社担心发表这两篇报道会使报社受罚,记者入狱。 “米勒案对美国和世界的新闻自由有非常不利的影响,”美国保护记者委员会的副会长JoelSimon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已有非洲国家以此为例认为监禁新闻记者是合理的。” 而最令美国记者难过的是公众对他们也不再有昔日的热情。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评论家施耐尔对此非常“沮丧”:“公众不再尊重我们所做的事,他们可能在没有私下抱怨下,送我入狱。”本报特约记者冯郁青发自纽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