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瞭望:日学者称小泉个人理由误国 恶化中日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09:4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12日电最新一期的《瞭望》登载了日本帝京大学教授遠藤誉的文章,文章称小泉为了拉遗族会的选票达到自己竞选首相的目的,不断参拜靖国神社,把日本引向错误的方向。以此个人理由而误国,是不能允许的。文章内容如下:

  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一直认为中国是自己的第二祖国。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在天津上小学。作为一个继承了日本民族血统的孩子,我被骂为“日本鬼子”,并遭到投石块、啐吐沫等激烈的责难。然而,班主任马老师的一句话救了我:“坏的只是一小撮军国主义者,一般日本国民也是战争的牺牲品,不能责备他们。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必须作为伙伴团结起来。”

  就这样,对我的责难停止了。而我也和中国同学一道,学习毛泽东思想,并成为“毛泽东的好学生”,受到马老师的表扬。

  我认为,迄今为止中国人民一直坚持着这种观点,把“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作为基本原则。在保持民族尊严的同时,对日本表示了友善态度。在日本和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没有要求日本赔偿,以宽容的胸怀表明了友好情意。

  日本首相正式参拜合祭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践踏了中国人民的忍耐和宽容的情感,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事情。“坏的只是一小撮军国主义者,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牺牲品。”这里所说的“一小撮军国主义者”,正是指那些“甲级战犯”。他们就是日本过去发动侵略中国等近邻国家,杀戮无辜人民的那场战争的代表人物。参拜祭祀着他们的亡灵的靖国神社,就是肯定那场战争,也就是赞颂残杀他国人民的事实。

  小泉首相总是说,“他国对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议论是干涉内政”。可正是那些靖国神社里受到祭祀的甲级战犯侵略了他国,杀害了他国国民,非法地干涉了他国的内政。在对这种事态的善后处理上,遭受侵略的国家提出要求,被说成是“干涉内政”,实在是可笑的。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逻辑。

  如果德国的总理正式参拜希特勒的坟墓,那么,在德国,在欧洲,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呢?犹太人会沉默吗?实际情况是,在德国,不仅反省了战争,彻底地否定了希特勒,而且与邻国进行协商,不断采取反省战争的行动,直到获得邻国的谅解。正因为如此,在欧洲,才没有人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指责德国。

  如此这般地不理解亚洲邻国人民的感情,得不到支持的国家是没有资格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无法理解这种逻辑的日本政府,甚至让人怀疑它是否失去了哲学分析能力,实在不能不令人感到愤怒。

  得不到亚洲邻国尊敬的国家更没有资格谈论亚洲的和平与安全保障。日本必须更长大一些,成长到具有在国际社会能够生存的判断能力。

  关于历史教科书,情况也是一样的。德国与邻国共同研究,就历史的记述选择表述方式,编写了教科书。可是,日本却无视遭受侵略的国家国民感情,采取了淡化侵略事实的记述方法。在日本,是有“让过去付之流水”的文化氛围的。关于青少年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存在着尽可能避免使用过于强烈的措辞的倾向。但是,1997年,“新教科书编撰会”成立后,出现了一些主张把正确地书写侵略事实说成“自虐”的人,文部科学省对教科书的审查也越来越带有这种色彩。

  在日本,常有人说“江泽民进行了反日教育”。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国所进行的教育始终是为“防止崇洋媚外思想的抬头”,以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要人们对中华民族怀有自信心。其中并不包含“日本”这一特定要素。

  对于上述我这样的理解,在日本是不被接受的,更难见诸报端。日本看问题时固执己见,由此可见一斑。

  我是一个期望中国实现真正的发展与和平的人。为了让日本作出正确的选择,引导日本走向正确的道路,我期待日中两国的有识之士团结起来,也期望中国发挥更高的智慧和基于高明见识的力量。但是,对于今年以来发生在中国针对日本的某些事情,我想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

  2005年4月,在中国一些地方,发生了针对小泉政府的游行示威,并为全世界所报道。对此,我产生了非常复杂的心情。的确,造成这样事态的原因在于小泉首相。因此,我愿意理解中国年轻人的心情,但是,用那样的过激的方式表达对日本的意见,对中国并无益处,作为一个爱中国的人,我感到非常遗憾。

  如今是全球化时代。新闻会在一瞬间传播到全世界。在因特网上,有时能看到中国一些年轻人帖上去一些极不寻常的东西,甚至写出了什么日本人全都该杀之类的语言。这种看法最终不仅对中国有害,对青少年的未来也决非有益。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