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蝙蝠燃烧弹”差点火烧日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0:17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曾试图用蝙蝠携带炸弹火烧日本,并为此计划耗费巨资,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些“生物战士”最终未能出击,成为一段隐匿在历史尘埃背后的逸闻。

  1941年12月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牙科医生莱特·亚当斯听到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在震惊的同时,他所想到的就是如何还以颜色。次年初,亚当斯突然给美国参
议员、自己的同乡戴维写信,提出利用蝙蝠携带燃烧弹空袭日本的设想,“如果让这些蝙蝠代替飞机,携带燃烧弹去袭击日本,我们可以首先从心理上战胜那帮混蛋(日本人)!”

  这一奇思妙想源于他到新墨西哥州卡尔斯巴溶洞探险时的一段发现。当时无数蝙蝠从它们白天栖息的洞穴中飞出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忽上忽下,快速变换着飞行方向和速度,准确捕食着昆虫。虽然狭小的空间里蝙蝠密密麻麻,但它们之间却根本不用担心发生碰撞。原来,蝙蝠是用超声波定位器来确定方位的。在飞行过程中,蝙蝠喉内产生一种超声波,通过嘴或鼻孔发射出来,遇到物体时,超声波便被反射回来,由蝙蝠的耳朵接收回来,判定目标和距离。若是食物便捕捉,是障碍物便躲开,这种根据回声探测目标的方法被称为“回声定位”,蝙蝠的回声定位器是如此精确,以致于可以让蝙蝠在拉紧的细铁丝间飞来飞去。另外,蝙蝠的分辨能力也是惊人的。有一种热带生活的食鱼蝠,在水面上飞过时就向水里发射超声波,尽管超声波遇到鱼体反射回来的信号非常微弱,但食鱼蝠仍能听到回声,并迅速降落到水面把鱼抓住,这也暗示蝙蝠对目标的识别能力也是可以被军事利用的。

  参议员戴维很快将亚当斯的设想向政府及军方高层转达,经过一番缜密研究后,美国军方终于同意了亚当斯的研究项目,责成美国陆军航空队和陆军化学战勤务部负责作进一步开发。于是,亚当斯医生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野外科考人员立即组成秘密的“蝙蝠轰炸机”研制小组,展开蝙蝠品种筛选和驯化工作。他们在落基山脉和印第安人保留地等环境恶劣地区奔波,调查了1000个洞穴和3000个矿井,最后选中了体格庞大的狗耳蝙蝠。这种蝙蝠大的离谱,翅膀伸展开来近一米左右,翅膀扇动造成的气流可以将四周树木弄得摇摆不定,可携带重约一磅的物体。不过因为数量较少,研究小组不得不将小得多的游离尾蝠也作为补充品种。研究小组用特制网兜,捕捉到100余只蝙蝠,放入冷藏卡车里面带到华盛顿。为了配合他们的研究工作,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的特约研究员费希尔博士开发出两种供蝙蝠携带的异形燃烧弹。除此之外,他还设计了小型延时烟幕弹,它能发出黄色的火焰,在夜间数百米开外都可以看到,这样蝙蝠在测试飞行时就能够被地面观察者跟踪了。研究小组用小夹钳和细线将异形燃烧弹夹在了蝙蝠胸脯下面较松弛的皮肤上。其作战设想是,带上异形燃烧弹的蝙蝠被存放在冷冻贮藏箱里面,使其进入冬眠。准备行动时,蝙蝠将被转到大纸箱里,由从中国内地起飞的美国飞机将这些纸箱投掷到日本上空,纸箱在300米左右的上空自动打开,蝙蝠从纸箱中掉出来后,慢慢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接着这些蝙蝠飞向日本人用木头、纸板搭建的屋子上,它们会用牙齿咬断身上的细线,绑在身上的燃烧弹就会散落四处,引起大火……

  1943年5月21日,美国陆军航空队的一架B-25轰炸机从1500米的空中进行空投蝙蝠试验,结果大多数蝙蝠都没从人工冬眠状态苏醒过来,很多都被摔死了。接下来,“蝙蝠轰炸机”小组进行了一些技术改进,但最大的问题是许多被“抓丁”的蝙蝠并不合作,它们一旦脱离纸箱,要么四散奔逃,要么像自由落体一样摔死在地上;甚至在一次试验前,因为工作人员的失误,一些携带有真燃烧弹的蝙蝠集体逃亡,它们丢下的燃烧弹烧毁了一个飞机修理棚和一辆军官轿车。1943年8月,美国陆军将该项目移交美国海军,改名为“X计划”。1943年12月13日,“蝙蝠轰炸机”小组又进行了一次蝙蝠空投试验,这些蝙蝠表现不错,它们引发了30处火灾,其中有4起火灾必须依靠职业消防员才能被扑灭。1945年2月,美海军还打算在这一基础上研制威力更大的“超级蝙蝠轰炸机”,但最终觉得在这个“无聊的项目”上继续投入人力、物力实在浪费,于是取消了该计划,而这个时候美国军方已为此花费了200万美元。

  其实,最失望的莫过于该项目的发起者———亚当斯医生,他始终认为,如果让这些蝙蝠火烧东京的话,其威力将比美国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弹的威力更强大,并能以更小的人员伤亡迫使日本投降。(来源:《环球时报》2005年07月11日第二十三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