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四起爆炸再袭伦敦交通系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04:46 新京报

  1人在爆炸中受伤,警方表示事态严重但并未定性为“大型事故”

  

四起爆炸再袭伦敦交通系统

  警方在发生爆炸的牧羊林车站调查现常时隔仅两周,伦敦几处地铁站21日再次发生爆炸事件。

  伦敦两次爆炸遇袭地点示意图。

  

四起爆炸再袭伦敦交通系统

  21日爆炸发生后,在伦敦牧羊林车站外,小男孩抱着玩具熊将哭未哭。

  本报讯(记者谢来)就在英国伦敦“7·7”连环爆炸案发生两个星期后,21日中午,伦敦市3个地铁站和一辆公共汽车再次发生爆炸。该市的部分交通系统因此关闭,警方称有一人在爆炸中受伤,伦敦警戒级别已经提高到黄色。

  多处地铁关闭

  伦敦当地时间昨日14时(北市时间昨日21时),本报记者拨通了伦敦交通部门的电话。该部门的新闻发言人说,当地时间21日中午12时30分左右,伦敦交通部门接到了在沃伦街地铁站(WarrenStreet)、椭圆地铁站(OvalStation)和牧羊林地铁站(ShepherdsBush)发生事故的报告。这3个地铁站已被封锁,乘客已全部疏散。此外,威斯敏斯特地铁站、滑铁卢地铁站、国王十字地铁站均被关闭。该发言人表示,尚无法证实这几起事故是否均由爆炸引起,交通部门和警方正在全力处理。

  据英国天空电视台报道,一名目击者说,列车进入沃伦街地铁站时,一名乘客所携带的背包发生小型爆炸,爆炸威力并不大,乘客们马上逃离那节车厢。还有乘客试图拦截那名带背包的男子,但是他逃掉了。

  消防员说,到达现场后看到有烟雾从车厢里冒出。英国BBC电台称:警方找到的爆炸装置中只有引爆物而没有炸药。沃伦街地铁人员被疏散后,警方将地铁入口附近封锁,救护车来到现场待命,爆炸事故附近的医院没有收到伤员。

  另据发生爆炸的26路双层公共汽车的司机称,21日下午1时30分左右行驶到哥伦比亚路段时,听到汽车上层传来爆炸声。他上去察看,发现窗户都被震碎了,但没有人员受伤。

  爆炸规模不大

  爆炸发生后,伦敦警察局长伊恩·布莱尔称,这几起爆炸是“严重事态”,是“4起爆炸或企图爆炸”事件。他同时要求伦敦市民不要外出,因为伦敦部分交通系统已经关闭。伊恩说:“炸弹似乎比上次的小,但是我们还不了解其中的细节。”他还透露,现在有一人受伤,但伤势并不致命。伊恩同时呼吁,目击者如果用手机拍摄到了事故画面应尽快提交给警方。

  伦敦警察局的新闻发言人告诉本报记者,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对于英国媒体认为爆炸物只是雷管而非炸弹的说法,发言人表示无法确定。但他表示,目前警方并未将这几起事故定性为“大型事故”。

  专家观点

  英国外交政策将产生微妙变化

  仅仅两周之后,伦敦几处地铁站再次发生炸弹爆炸事件。本报就此采访国内有关专家,请他们谈谈伦敦两次爆炸事件的联系以及对于公众心理和英国外交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

  时殷弘:恐怖袭击考验“社会神经”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时殷弘教授认为,尽管这次爆炸的规模与“7·7”爆炸案相比要小得多,但这证明英国政府和人民反恐任务的严峻。

  伦敦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恐怖分子利用交通系统制造爆炸,给政府防范增加了极大的难度。此外,上次爆炸以后,英国政府和公众的反恐意识高涨,反恐措施也在积极出台之中。反恐和恐怖袭击形成一场持久战,需要大成本的付出。

  时殷弘教授认为,伦敦公众的心理很可能类似纽约公众经历“9·11”事件之后的心情,即感到紧张和对未来的无法预测。

  时教授说,恐怖袭击考验着“社会神经”的适应期,这对任何一个都市来说都是一种挑战。“7·7”爆炸之后,很多伦敦人不愿意乘坐公交,而21日的事件造成的心理威慑力不亚于“7·7”爆炸,伦敦人民的心理承受能力需要在艰难适应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得到加强。

  冯仲平:英国外交将产生微妙变化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冯仲平认为,目前虽然还不能对新的伦敦爆炸作出最终判断,但从形式上看,这是又一起经过策划而实施的恐怖爆炸。

  恐怖袭击主要目的就是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冲击,伤亡虽小,却使许多人不寒而栗。因此,英国政府的压力也会变得更大。冯仲平认为,“7·7”爆炸后,英国人还是表现得较为冷静,然而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一定极限的。

  21日的爆炸所造成的伤害程度还难以估测,英国警方称之为“严重事故”,恐怕“严重”并不是指伤亡情况。在事件处理现场,有些警员穿上了防止生化袭击的服装,这和公众的恐慌心理形成映衬。

  就在21日爆炸前夕,英国皇家事务研究所出台的一份报告承认,“7·7”爆炸与伊拉克战争有着紧密联系,这与布莱尔一直坚持的说法背道而驰。经过本次事件以后,这种不同于布莱尔的立场有可能更加强化。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很可能在这种双重形势下发生微妙的变化。

  采写/本报记者赵全敏

  目击

  “背包男子实施了爆炸”

  35岁的索斯安是在沃伦街地铁站被紧急疏散的一名乘客,他说:“我坐在车厢内,当时闻到了烟雾的味道。

  然后每个人都惊慌失措起来,一些人还大声尖叫起来,我们赶紧拉响了警报。“当索斯安这样说的时候,仍然在颤抖。

  乘坐维多利亚线路列车的一名叫伊凡的男子说,他看到一个背着帆布背包、面色慌张的男子实施了爆炸,尽管是小型的爆炸,但却足以将帆布背包炸开。随后每个人都从车厢迅速撤离,却并不十分惊慌。伊凡说:“三个地铁站都被警察包围,我没有看到有人受伤。”

  在26路公共汽车爆炸现场,英国天空电视台的编辑提姆说:“我看到那辆公交车停在那里,空无一人,周围也没有任何人。显然警方认为这辆车依然处在危险之中。”(赵全敏)

  记者连线

  旅英华人保持平和心态

  针对此次事件对海外华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北京时间7月21日晚9时,本报记者对几位旅英华人进行了连线采访。

  王小姐:出行时更留意他人包裹

  雅虎公司的王小姐告诉记者,21日相关地铁站进行人员疏散发生在中午,当时公司内大部分同事在吃午餐。进行疏散的其中一处地铁站离其所在公司不远,但是当时大家都没有听到剧烈声响。王小姐表示,目前大家都在正常工作,没有情绪波动以及过多的议论。当记者问及经历爆炸后的感受时,王小姐称,7月7日爆炸发生后自己很吃惊,同时也很害怕。在第一次爆炸发生过后的两周内,伦敦政府一直在公共场所发布告示,提醒市民出行注意安全。

  她表示,爆炸后再乘坐地铁时,人们变得比以前警惕,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留意某些乘客所提的包裹,并留意旁边人的一举一动。

  沈小姐:爆炸使华人联系更紧密

  在位于英国伦敦桥附近的英国现代派艺术馆工作的沈小姐称,在公司能不时地听到警车的警笛声,但是街上人流看起来跟往常一样,并未有何异常。沈小姐告诉记者,当英国政府通报7月7日第一次爆炸案嫌疑人的身份,并确定其中有教师时,她觉得很难相信。沈小姐说,对于这次爆炸案,她会以平常心来对待,但会更加注意安全,并尽量减少乘坐交通工具。此外,沈小姐表示,她在英国的华人朋友很多,前一段时间知道爆炸中有一华人遇难后,大家都很难过。爆炸事件之后,大家联系比以往更紧密,并不时地互相提醒着注意安全。

  采写/本报记者张霄羽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