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国家要求美军撤离 俄加大对中亚政治支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08:20 环球时报 | |||||||||
本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常喆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关晋勇 本报驻吉尔吉斯斯坦特约记者 孙毅 本报驻乌兹别克斯坦特约记者 陈诚 进入2005年以来,世界对中亚地区的关注程度持续升温,但关键词已从“颜色革命”转变为“美军基地”。7月初,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以书面形式,要求西方国
美在俄上演“反间计” 近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尔斯“一语惊人”,称上合组织要求西方撤出中亚基地的决定没有益处,“在我看来,这好像是两个大国在威逼几个小国”,一些小国是被迫签署联合宣言的。迈尔斯侃侃而谈的同时,美国开始在俄罗斯“做工作”。首先,美国通过亲西方的俄罗斯媒体放风说,吉尔吉斯斯坦爆发“颜色革命”的幕后力量不是美国,而是俄罗斯和中国,目的是将比较亲美的阿卡耶夫赶下台。其次,美高官不断宣称,美军基地的去留只能由双边协议来决定,这等于向当事国施压。第三,美借助俄罗斯一些具有浓厚西方背景的学者在《独立报》等媒体上撰文,散布亲美疏中论,称俄罗斯在中亚与其同中国合作,不如同美国合作;宁可当美国的小伙伴,也不当中国的仆从,这些观点实际上是在离间中俄关系。 俄罗斯针对美方混淆视听的说法予以强烈反击。俄外交部发言人在迈尔斯发表谬论的第二天就向媒体发表声明,表示俄方对迈尔斯的言论感到“困惑不解”,因为根据相关协议,上合组织的所有决定都是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的,根本不存在大国威逼小国的问题。至于外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俄方认为,一旦在阿富汗的反恐任务结束,这些外部力量就应该尽快撤离,其态度非常坚决。 “借助力量”成“心腹大患” 尽管俄现在态度强硬,但美军当年进驻中亚首先得益于俄罗斯的认可。“9·11”事件后,俄迅速调整对美政策,在中亚,俄方充分利用配合美国反恐这张牌,不但向美军开放领空,还说服中亚国家允许美军“临时驻扎”。据俄专家介绍,当时俄方的战略目标是推动俄美关系实现突破,为振兴本国经济和国内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宽松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战术目标则是“借刀杀人”,借助美国的强大军事力量消灭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基地”组织,乘机铲除车臣叛军的外部支持力量,以维护俄罗斯的安全和统一。那段时间,俄美都让中亚问题服从和服务于改善两国关系的大局,军事上,美军忙于反恐,与中亚国家的军事合作并未“出轨”;政治上,中亚国家与美国的关系虽然有较大提升,但大国平衡外交的基本政策未变,仍将俄视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因此,俄对美驻军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对美扩大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并未作出激烈反应,而是平静接受。 与俄罗斯相比,美国像个精明的商人,它把战争当成生意来经营。一场战争胜利后的优势不利用到敲骨吸髓的地步,美国不会罢手。随着美军在中亚站稳脚跟,美俄竞争的一面明显上升。伊拉克战争和“颜色革命”爆发后,对俄而言,美驻中亚军事基地的战略意义逐渐彰显:一是将中东和中亚两个战略重点连成一体,通过基地群建立一个弧形战略带,控制从东非到东亚的广大地区;二是挤压俄罗斯在独联体南部地区的影响,直至“将俄生存空间压回本土”,“扼住俄罗斯南下的咽喉要道”,还可“对俄罗斯腹地实施监控”;三是便于修建绕开俄罗斯的巴库———杰伊汉石油管道,彻底打通并维护里海石油外运通道,掌控里海石油资源的流向。俄方目前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已着手实现其长远目标,即抢占战略资源,推进中亚民主进程,敦促中亚各国按照美国模式改造国家和社会,以图彻底将中亚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正因如此,俄罗斯著名地缘政治学家杜金等学者指出,俄当初放美军进入中亚是一个“战略错误”。美军驻中亚部队虽然总数不过2000多人,但绝不仅仅局限于填补战略空白的象征意义,而是实现了美国多年的夙愿,在俄软肋上找到了一个切入点,美军中亚基地成了俄罗斯的“心腹大患”。 中亚国家开始“回摆” 俄罗斯在认清美中亚驻军的危害后,坚定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原则,开始花大力气做中亚各国的工作,试图在中亚地缘格局演变中抢占先机。 首先,增加了对中亚国家的政治支持。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用武力平定安集延骚乱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国际组织大加指责,而俄总统普京却邀请乌总统卡里莫夫访俄。即使对于吉尔吉斯斯坦“革命”后的巴基耶夫政权,普京也没有冷眼相待,而是积极与新政权展开政治对话。其次,加大了与中亚国家的务实合作和经济援助。中亚国家的现代工业基础都源于苏联,别说彻底改造要依赖俄罗斯的技术和设备,就是维持工业企业的正常运转也离不开俄罗斯。俄方抓住这一点,利用本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加对中亚地区的经济投入。此外,俄罗斯还加大了与中亚国家的军事合作,以优惠价格向中亚国家提供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有报道称,经过俄方反复做工作,乌兹别克斯坦同意在中亚局势发生危机时,提供近10个机场供俄使用。第三,借重并联合中国向中亚国家提供安全保障和经济发展动力。俄过去一直避免与美国在中亚争锋,对中国和上合组织在中亚的作用虽然重视但有限度,主要是利用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其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在中亚发挥影响力。美强化中亚存在使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看法。 在俄美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亚国家对美中亚政策本质的认知度上升,对中俄的认同感增强。这些国家的外交政策出现偏离美国、接近中俄的“回摆”。俄罗斯舆论认为,“在本次首脑会议前,上合组织作为战略联盟的有效性一直受到限制,因为中亚国家始终希望在美国与中俄的争斗中获得最大利益。但这一格局在2004年至2005年发生了变化,‘颜色革命’使中亚领导人清醒地意识到他们的脆弱性,认识到多方位外交或许是一个他们无法承受的奢侈品。” 当事国心态各异 本报驻吉尔吉斯斯坦特约记者孙毅:在吉美驻军协议签署后的两年,每到基地设立满1年时,吉有关各方均十分关注协议何时到期,但政府均以“阿富汗局势还没有稳定”加以应对。上合组织的宣言公布后,吉国家领导人巴基耶夫在多个场合被记者追问美军基地去留问题。他的回答多是对宣言进行重复,但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原协议规定,基地的设立是应阿富汗战争之需而设,但没有写明战争将延续多长时间,应该也没有注明基地将存在多久。俄罗斯总统提出这个问题,我说,是啊,阿富汗的局势已经不一样了。”吉另一重量级政治家,政府第一副总理库洛夫说,“上合组织宣言是要求确定美军从基地撤出的日期,而不是要求马上关闭基地。” 从吉国内局势来看,“颜色革命”后的总统选举刚刚完成,但总统就职仪式还没举行,政府的组建工作也正在进行中,吉政府目前的头等大事是完成政权构建。在对外政策方面,政府的表态仍停留在原则立场上。所以,美军基地去留问题的纷争刚刚开始,其结果取决于各方力量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围绕这个问题所进行的较量,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明确结果。 本报驻乌兹别克斯坦特约记者陈诚:乌兹别克斯坦的对美政策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反恐初期,两国关系升温,随着阿富汗战争的结束,乌方发现美国许诺多,兑现少,对乌民主制度的指责力度越来越大,因此,乌政府多次向美提出美军事基地的使用期限问题。这次,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借上合组织敦促美国撤军则与前不久的安集延事件有关。媒体报道称,安集延骚乱是西方在背后策划的。首先,骚乱发生前,恐怖分子组成的20多个小组通过阿富汗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边境频繁渗透。其次,2004年底,美驻阿富汗大使秘密会见乌极端组织头目,希望他们召集手下向政府表明他们的存在。第三,安集延骚乱发生前一天,西方各国在当地的工作人员迅速撤离,而西方记者却蜂拥而至。第四,在乌政府平息骚乱前,西方某国却称乌政府军已经开枪。这说明,该国早就知道会发生骚乱。此外,有报道称,骚乱分子的计划是坚持两天,以引起乌兹别克斯坦的全国性动乱。但没想到乌政府果断采取措施平定骚乱。而在骚乱发生的同时,乌方加强了对美军基地的控制。安集延骚乱再次使乌政府认识到,美国和美军基地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安全构成威胁。 赶走———不那么容易 尽管很多国家有让美军离开中亚的愿望,但这一愿望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最重要的是美国不会轻易离开中亚。进军中亚是美全球安全战略的一部分,美国的进入已经不单单是军事上的,而是对中亚全方位的渗透,且美国的影响力正处于上升期。此外,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并未将把美军立即逐出中亚设为近期目标。各方现在很想了解美国对此问题的具体考虑,希望美国能够拿出一个明确的撤军时间表。因此,在中亚,俄罗斯不会被排挤出局,美国必将长期存在,中国和上合组织的影响将继续增强,该地区国家奉行平衡外交,大国既合作又斗争、合作面和斗争面交替上升直至形成新的平衡,将是中亚地区形势发展的总的路线图。 《环球时报》 (2005年07月20日 第十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