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伦敦再次发生爆炸专题 > 正文

伦敦遭遇艰难一天 布莱尔这次更从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12:43 新闻晚报

  依然露笑容

  站在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门前,送别到访的澳大利亚总理约翰·霍华德,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不像两个星期前伦敦首次遭受袭击时那样心情沉重,难掩震惊。与霍华德握手时,布莱尔露出笑容。

  不改工作日程

  送走客人,媒体报道说,他去吃午饭,同时也听取即时通报。布莱尔还同时表示,爆炸不会影响他的工作日程。

  而在伦敦街面上,似重演7日情形:警车、警察、警戒线、救护车、行人匆匆……

  两个星期前的那个星期四,伦敦遭炸;两个星期后的这个星期四,伦敦再次遭炸。是同一批袭击者重复所为?还是另一批袭击者“学样”重复?英国记者猜测,英国反恐专家议论,却无人能够肯定或否定。

  既然传有嫌疑人落网,即使官方还未予证实,电视评论员还是斗胆推测:追缉7日系列爆炸案元凶的行动或许从21日开始会有转机、甚至突破。

  假定是同一批袭击者所为,那么爆炸规模相对较小意味着他们所存炸药不足;或者这些人试图躲过一直高度戒备的警方,所以只携带了少量炸药……唯有布莱尔相当肯定,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向民众承认:“我们不可能把这类事件最小化。”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目击者亲历袭击

  沃伦街车站

  一股弥漫在车厢内的刺鼻气味比炸弹爆炸的威力更大。人们开始恐慌四散,此时,现年35岁的索西恩·莫赫拉维正坐在车厢内看书。

  “我闻到什么东西燃烧的味道,好像是电线或轮胎,味道越来越刺鼻。突然间,人们慌了,有人开始呼喊惊叫,并向车厢另一端涌去,拼命要离开这个鬼地方”。

  哈克尼大街

  19岁的保罗·威廉森在银行工作。爆炸发生时他正在距离爆炸现场20码外的一家文身店里。“我看见一个20多岁的金发女孩刚从车上下来……,她显得非常害怕,不停发抖。”

  谢泼兹布什车站

  住在附近的阿尔文·胡说,警方关闭了车站,并用在该地区设立了警戒线,将人们拦在线外。通常繁忙的大街也显得格外冷清。

  奥瓦尔车站

  目击者说,奥瓦尔车站爆炸发生后,现场留下可疑粉末,但警方没发现危险化学物质。不过有报道说,现场曾经发生过打斗。田野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伦敦经历艰难的一天

  “这是艰难的一天,”伦敦警察局局长伊恩·布莱尔以此开始当地时间21日17时30分起的新闻发布会。

  仅有一人受伤

  在伦敦新苏格兰场警方总部举行当天唯一一场新闻发布会以前,伊恩·布莱尔先行宣布,只有1人受伤。

  两名嫌犯被捕

  英国广播公司先前播出的电视画面上,英国首相官邸附近,一名男性嫌疑人因为肩有背包,警方认为他“举止异常”,而迫令其趴在地面。他在警方枪口下缓慢放下背包,随后又在警方枪口下套上手铐。

  然而,记者问及是否有任何人落网,伊恩不予作答。记者再细问,媒体报道中两名嫌疑人先后落网一事是否属实,他终于答道:那两名被捕嫌疑人与系列爆炸没有关联。

  四枚炸弹没全部爆炸

  伊恩还透露:“一些炸弹没有爆炸”。按伊恩所说,警方已在现场找到了“大量证据”,可供犯罪痕迹学专家鉴定。初步鉴定显示,4枚炸弹与7月7日首次系列爆炸案中所用炸弹有相似之处。徐勇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伦敦两次袭击可能同源

  与两个星期前发生的系列爆炸事件相比,伦敦公共交通系统21日遭遇的第2轮攻击在形式上惊人相似,但现在还难以断定,这两起袭击是否是同一伙人所为。

  两次爆炸 手法相同

  这两次系列爆炸都是针对伦敦公交系统,都包括4次几乎同时发生的爆炸事件,每次都有3起爆炸发生在地铁系统,1起发生在双层公交车上。

  从谋划和手法来看,21日的爆炸事件几乎就是7日爆炸事件的翻版。但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在7日爆炸中,有至少50多人死亡。而21日的爆炸却几乎没有造成伤亡。7日的爆炸发生在早晨上班高峰时段,而这次却发生在乘客较少的中午时分。7日的爆炸针对的是伦敦市中心金融区地铁站,而这次遇袭的却是相对偏远的地铁站。

  同一伙人 二次下手

  前美国情报官员、安全分析人士罗伯特·艾尔斯认为,7日和21日的两次袭击是同一伙人所为。

  艾尔斯认为,从21日爆炸事件目击者的描述来看,用于袭击的炸弹似乎是发生了故障。其中有一人说,他在地铁列车上看到一名乘客的背包发生“轻微爆炸”。

  域外观点 袭击“软目标” 引起最大恐慌

  英国《卫报》近期刊登邓肯·坎贝尔、理查德·诺顿-泰勒等人合写的一篇文章,认为恐怖分子之所以选择“软目标”发动袭击,是为了在公众中间引起最大恐慌。

  这篇题为《“他们说,有这么多羊何必袭击虎?”》的文章摘要如下:

  恐怖分子目标偏“软”

  恐怖分子在伦敦爆炸案中的战略是袭击“软目标”,最大限度地造成人员伤亡,而不是袭击引人注目的地理位置或公共人物。

  与马德里火车站爆炸案如出一辙,高峰时间上下班旅客成了7日伦敦爆炸案的袭击目标,目的是尽可能多地造成人员伤亡,同时也保护爆炸实施者不被发现。

  爆炸没有发出事先警告,与2003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英国领事馆和一家银行遭到袭击以及2002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一家繁忙的夜总会聚集区发生的爆炸案情形一样。

  爆炸看来早已策划妥当,日期已定。

  “基地”组织的方法是事先不发出警告,也不率先宣布事件为己所为。

  引起最大恐慌

  阿伯丁大学恐怖问题专家戴维·卡皮坦奇克说,“毫无疑问这是‘基地’组织或它的一个分支干的。他们决不会袭击一个军事基地或八国集团峰会。他们选择软目标,即从事日常工作的普通人,以引起最大恐慌。”

  “他们的哲学是:如果有这么多羊,何必袭击虎?在巴厘岛事件、马德里事件、当然还有‘9·11’事件中都有这种哲学。发动大规模统一行动,无视人的生命,这是‘基地’及其支持者的特征。他们甚至不必使用自杀爆炸袭击者发动这种袭击,因为上下汽车或火车,然后丢下一个装有炸药的袋子,这太容易了。”

  “基地”通过它在巴厘岛和马德里的爆炸发现:杀死大量公众与袭击高层人物在宣传意义上具有同等威力。

  伦敦警方认为,现在的威胁仍然很大,但“基地”通常都集中力量实施一次大规模袭击,随后在那一地区会长期销声匿迹。 赵卓昀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相关专题:伦敦再次发生爆炸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