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推行务实外交路线与美国化敌为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16:41 世界新闻报 | |||||||||
在前不久举行的非盟首脑会议上,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花了一个半小时呼吁非洲国家不要向西方“乞讨”。这似乎又让人们看到了当年“反美英雄”的豪气。然而,卡扎菲今非昔比,他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已化敌为友。只是,人们一直不能肯定,这是“中东疯子”的一时冲动还是理智之举?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是卡扎菲对自己多年来苦心经营的目标的转变,今后不会发生逆转。
绿皮书好比毛主席语录利比亚坚持走独特道路 1969年9月1日凌晨,年仅27岁的卡扎菲领导一些年轻军官发动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推翻了伊德利思王朝,建立了“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要了解利比亚的外交政策,首先就得弄清这个“民众国”的体制。 可以说,这个国家的制度在全球独一无二。该国自称没有政府,没有议会,没有政党,甚至在最高权力机关中没有人民代表,而是由人民直接行使立法和行政职能。该国还自称实行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同时又反对共产主义。那么,它信奉的到底是什么理论呢?不妨看看卡扎菲的“绿皮书”。 就像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广泛流行的《毛泽东语录》(红宝书)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利比亚人人都有不止一本“绿皮书”。该书是把卡扎菲自1973年至1979年间所发表的讲话和文章系统化、理论化,汇编成小册子。因其封皮是绿色的,人们就称之为“绿皮书”。 西方有人认为,卡扎菲的“绿皮书”是受毛泽东红宝书的启示和影响。卡扎菲则说,他的“绿皮书”的根基是伊斯兰主义和《古兰经》。“绿皮书”自称“世界第三理论”,因为它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共产主义。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是很少有人能说清“民众国”究竟是个什么政体。 在“绿皮书”中,卡扎菲提出,人民政权就是由人民直接管理国家,自我统治,自我监督,而不是通过他们的代表实施。但是在实践中,这个民众国的真正统治者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卡扎菲。而利比亚所有的内政外交政策,都体现了卡扎菲个人的想法。 利美交恶互相欠下血债巨额赔偿提供和解契机 长期以来,卡扎菲奉行反对帝国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的外交路线,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和激进组织,这就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利益发生直接冲突。 1981年,美国在地中海的锡尔特湾上空击落两架利比亚战斗机,美利关系由相互敌视升级为军事对抗,外交关系也因此中断。同年4月15日,美国又以利比亚恐怖分子在西德一家夜总会制造爆炸并炸死美国军事人员为由,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卡扎菲的家被炸中,其养女被炸死。 不过,卡扎菲并未被吓退,他依旧高举反美、反以色列大旗。因此,中东和非洲的许多人都把卡扎菲视为反美英雄,并满怀激情地歌颂他。 1988年12月1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波音747客机从西德法兰克福机场飞往纽约。在途经苏格兰洛克比小镇上空时突然发生爆炸,机上259人(大多数是回国休假的美国军人)无一生还。事隔不到一年,法国联合航空运输公司772航班客机在飞临尼日尔上空时爆炸,机上170人丧生。两年多之后,美英法三国对利比亚提出指控,要求利比亚逮捕并交出犯罪嫌疑人。 1992年3月31日,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利比亚于当年4月15日以前交出两名嫌疑人,终止恐怖主义活动,否则将对其实行制裁。利比亚拒绝执行这一决议,利美关系由此进一步恶化。 经过长期艰难的谈判,2003年3月11日,利比亚与美英达成协议,愿意对空难案承担民事责任,向遇难者家属支付总额27亿美元的赔偿金。这实际上是一种“花钱买解禁”的行为。2004年1月9日,利比亚与法航空难遇难者家属签署了一项总额达1.7亿美元的赔偿协议,该案最终了结。 洛克比空难事件是利比亚与西方大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导火线。不过,利以高额赔偿了结此案,则为改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铺了一个平台。 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则为利比亚改善与西方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最佳契机。就在爆炸发生的第二天,卡扎菲一反常态,强烈谴责恐怖活动,成为当时最早谴责恐怖主义并向美国表示哀悼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之一。此外,卡扎菲他还号召利比亚人向受伤的美国人献血,并表示愿意同美国交换有关“基地”组织的情报。 两年后,卡扎菲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即主动放弃和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接受国际社会的武器核查。 至此,卡扎菲已经向美国传送了三个重大信息:一是从支持恐怖主义变为反对恐怖主义;二是从谋求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变为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三是从时时处处与美国为敌变为愿意成为美国的朋友。作为回应,布什总统说:“美国和利比亚可以成为朋友”。利美关系正式得到改善。 卡扎菲回归务实路线利比亚美国牵手为友 此前,卡扎菲一直与西方国家作对,政策多变,反复无常。那么这次对美国态度的转变,究竟是他的一时冲动还是理智之举呢?从卡扎菲随后的言行来看,可以初步认定,这次转变是卡扎菲综观时局反思之后的战略突变,今后可能会有曲折,但一般不会逆转。 2004年3月2日,利比亚总人民大会(议会)开会,庆祝世界上第一个民众国成立27周年。卡扎菲利用这个讲台,向利比亚人民、向全世界作了长篇阐述,重点在外交政策上。可以说,这番讲话是他推行多年的对外政策的总结,也是对当前时局的醒悟。他的讲话要点主要有三个: 一是意识到“利比亚过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自己却没得到好处。 卡扎菲说,“我们曾因帮助一些人而被世界孤立,而那些人却绕过我们同孤立和反对我们的国家或力量媾和,使我们陷于尴尬和被动的境地。”他说,当曼德拉被种族主义当局判处终身监禁时,利比亚曾为了他所从事的解放运动而与南非白人政权斗争,因而受到南非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白人势力的恶劣对待。结果,曼德拉胜利了,然而他原谅了敌人,消除了西方阵营的敌意。但是利比亚和那些过去反对曼德拉的国家的关系还中断着。“当初我们是为曼德拉才和西方为敌的,现在既然曼德拉已经和西方化敌为友,那么,我们就应该像他一样。” 另外,卡扎菲还列举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激进组织,特别是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他坦率地说:“其中有的是我们参与的,有的是我们支持的。现在,斗争结束了,曾经为了他们而被孤立的我们,又何必继续与人为敌呢……这场游戏该结束了。” 二是认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经不再需要”。卡扎菲承认在冷战时期曾热衷于拥有原子弹,但冷战结束后开始重新审视政策。“如果我们有了原子弹,把它扔向哪里?如果把原子弹扔向以色列,那么会把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一块毁灭掉;对美国投原子弹?有谁会疯狂到对拥有数千枚原子弹的美国投原子弹?再说,利比亚即使造出了原子弹,却没有运载工具,那又有什么用呢?” 三是感悟到“过去不是别人孤立了利比亚,而是利比亚自己孤立了自己。利比亚应与新时代相融合”。卡扎菲认为,现在能保障利比亚和平和安全的,不是原子弹,而是各国人民的支持、国际社会的支持。“如果我们同发达的欧洲、美国合作,我们的工业、农业、医疗卫生、教育会好一些……除非美国侵略我们,利比亚就不应该同它对立……每一件事都有其特定的时刻,每一个时刻都有其特殊的条件。现在,我们认为我们所坚持的一些东西,有些已不再正确,有些已不复存在。”《世界新闻报》特约撰稿人 王厚立 (作者为中国前驻利比亚大使) 短 评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国家间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利美关系的变化刚好印证了这句话。 对卡扎菲这样一个充满革命理想主义的中东领导人来说,要抛弃孜孜以求的统一阿拉伯国家、领导世界革命的雄心壮志是不容易的,也是痛苦的。但是,相比之下,国家的安定、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来说更为重要。经过长期的遭打击、受制裁、被孤立后,卡扎菲变得比过去成熟、实际了。他意识到,要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和政治上的孤立,必须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当然,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来说,与利比亚改善关系也能得到不少好处。在国家利益至上原则的驱动下,一对宿敌如今亲热地互称“朋友”,也就不奇怪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