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伦敦街头 警方5枪击毙1嫌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13:22 东南快报

  伦敦21日连环爆炸案幕后黑手是谁?4名自杀式爆炸者扔下炸药后逃向何处?22日,警方在发生爆炸的3处地铁站和一辆双层公交大巴上发现了“未遂”的炸弹装置,根据现场遗留的指纹等线索将袭击者锁定为宗教极端人士。警方还公布了4名嫌犯的录像截屏图。

  伦敦斯托克韦尔地铁站当天发生了一起枪击事件,一名涉嫌参加恐怖袭击的男子在警方人员追缉下丧生。

  警方调查

  爆炸装置没全爆

  别称“苏格兰场”的伦敦警察厅22日说,目前尚未抓获与爆炸有关的嫌疑人。21日被捕的两名男子已经获释。

  安全专家说,从4处爆炸现场来看,爆炸装置均未完全爆破。“也许它们构造不当,也可能爆炸物超过使用年限,或操作不当。”

  伦敦帝国学院爆破专家汉斯·米歇尔斯说,爆破装置在4个地点皆成“未遂”炸弹,这是“极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说:“也许此次(爆炸)目的不是夺人性命,而是制造混乱。”

  “可疑包裹”忙坏警察

  在21日爆炸发生事件后,伦敦紧急情况部门接到许多报告“可疑包裹”的电话,警方紧急疏散人员,并暂时封锁了有关地区。

  警方接到国王十字地铁站发现可疑包裹的报告后,紧急疏散了车站和地铁列车上的乘客并暂时封锁“事发区域”。在圣保罗大教堂附近的金融区,调查人员仍在求证可疑包裹的报告是否属实。

  伦敦公交系统7月7日遭到袭击后,警方接到近200个报告可疑包裹的报警电话,但后来证实都是虚惊一场。

  追捕嫌犯

  1名嫌犯被击毙

  伦敦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称,22日在斯托克韦尔地铁站击毙的男子同21日发生的爆炸有直接联系,当时警方正要逮捕此人,但他拒绝服从并试图逃跑。警方同时公布了4名嫌犯的录像截屏图,并要求公众提供关于他们的线索。警方还表示,21日爆炸中使用的装置是一种家庭制作的炸弹。

  目击者惠特比称,他忽然听到有人在喊“出去,出去”,接着他便看到几名便衣警察追赶一名亚裔男子,随后近距离向其连射5枪,将其击毙。警方随后也证实这名男子已被击毙。

  事故发生后,该地铁站乘客被紧急疏散,周边地区实施戒严。伦敦地铁北线和维多利亚线停止运营。

  另外,警方早先搜查了伦敦西北部的哈罗镇,同时还发起了另外两个搜捕行动。

  专家推测开枪原因

  惠特比说,这名男子看上去没有携带任何物品,手中也没有武器,但身着一件加衬垫的厚重外套。

  枪击过后,警方人员走近惠特比,询问他是否需要接受心理咨询。

  一名反恐专家分析说,警方或许发现7月7日或21日系列爆炸案嫌疑人。前任政府安全官员猜测,遍布伦敦的闭路电视监视器可能录下一天前作案嫌疑人图像,警方或许根据图像认出了此人,追击时将其击毙。但这些均属猜测,警方尚未作出解释。

  另有目击者说,枪击发生时现场闻到一种“奇怪的工业味道”。警方尚未就此作出解释。

  另外,武装警察当天还包围了伦敦东部一座清真寺,并要求周边群众不要外出。警方在证实清真寺没有发现任何爆炸装置后解除了对清真寺的包围。

  “基地”认领

  宣称对两起爆炸负责

  22日,“基地”欧洲分支阿布·哈夫斯·马斯里旅发表声明称,他们对伦敦21日的爆炸事件负责。与此同时,阿布·哈夫斯·马斯里旅还对7月7日的伦敦爆炸案负责。

  声明宣称将对罗马和阿姆斯特丹等欧洲国家的首都发动“地狱般的”攻击,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士兵仍在伊拉克“追随其美英主人”。到目前为止,英国方面还不能证实这份声明的真假。

  三天前,该组织曾发表的声明宣称,如果相关欧洲国家未能在1个月内从伊拉克撤军,该组织将对其首都发动“血腥战争”。

  沙特阿拉伯驻英国大使阿·菲萨尔王子称,伦敦接连发生的爆炸案,具有典型的本·拉登“基地”恐怖组织特征。

  阿·菲萨尔王子在出任驻英国大使前曾担任沙特情报局局长,多年前即对本·拉登及“基地”恐怖组织有过详细了解。

  极端分子预言更多袭击

  据法新社报道,《纽约时报》22日报道称,就在伦敦公共交通系统发生爆炸前数小时,英国最极端穆斯林神职人员之一的奥马尔·巴克里·穆罕默德预测说,英国将遭遇更多的恐怖袭击事件。

  巴克里称:“除非英国的外交政策发生改变并从伊拉克撤军,否则恐怕会发生更多的袭击事件。”

  英国当局正在考虑驱逐巴克里,英国于1986年同意了他的避难请求。巴克里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将“7·7”爆炸案的责任归结于英国政府和人民。在谈到自己的未来时,巴克里说,他可能在未来几天内主动离开英国。

  与此同时,英国警方和安全部门方面表示,他们已在伦敦21日再次发生连环爆炸事件后的当晚,向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扩大警方和安全部门打击恐怖主义的权力范围,对此,布莱尔表示,将会考虑被认为是造成恐怖袭击事件的法律漏洞。(来源:综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