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六方团长昨晚首次会晤(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08:57 华商网-华商报
六方团长昨晚首次会晤(图)
  希尔、宋旻淳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共同会见记者僵持一年多后,朝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今日上午9时将在北京开幕,央视新闻频道、4、9频道将对开幕式进行全程直播。开幕式上,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将首先致辞。随后,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各代表团团长也将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李肇星设宴欢迎各代表团

  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25日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招待会,代表中国政府欢迎前来出席朝鲜半岛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的各国代表团。李肇星在致辞中对六方会谈的重开表示衷心祝贺。

  据悉,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朝鲜代表团团长、副外相金桂冠,美国代表团团长、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希尔,韩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通商部次官补宋旻淳,俄罗斯代表团团长、副外长阿列克谢耶夫和日本代表团团长、外务省亚洲和大洋洲局局长佐佐江贤一郎等共同出席了昨晚的欢迎宴会。这是各国代表团团长抵达北京后的首次会晤。

  新闻中心正式启用

  作为东道主,中方沿用前三轮会谈的做法,在毗邻会场的钓鱼台大酒店设立新闻中心,对外发布有关会谈的各种信息,并接受电话问询。中心昨日上午正式启用。中心设记者工作间、记者休息室和一个可容纳300余人的发布厅。工作间配备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电话、背投电视等设备,免费为各国记者提供上网、传真、复印等服务。

  休息间免费为记者提供茶点和饮料。新闻司工作人员12小时接受电话问询,并适时公布有关会务方面的消息。记者看到,工作间正中的两块信息版已经添满内容,除外长设宴的消息外,还包括日本驻华大使馆设在长富宫饭店的新闻中心信息、各团详细名单等内容。

  500记者报名采访

  从早上开始,各国媒体记者陆续前来“踩点儿”。本轮会谈共有300多名中方记者和外国驻华记者参加采访,另有200余名外国媒体记者临时来华采访,其中日本记者人数最多共93人,韩国81人,美国14人,俄罗斯9人,其他国家7人,记者总数超过500人。

  第三轮六方会谈期间,每天会谈结束后,中方会举行一个新闻发布会,外交部新闻司称,本轮会谈是否沿用该制度目前尚未确定。据新华社

  探底

  美朝先期会谈什么也没谈

  美国与朝鲜代表于当地时间25日下午进行了一次一对一的单独会谈,但是在会谈结束之后,参与六方会谈的美国谈判代表、助理国务卿希尔在会晤朝鲜外务省副相金桂冠之后表示说,他们的会谈算不上“谈判”,会面的目的不过是结识对方,换句话来说是“探探底”而已。据悉,在会晤金桂冠之前,希尔还与韩国的谈判代表举行了双边会晤。

  统一

  美韩日将“一个声音”说话

  据25日出版的韩国《朝鲜日报》披露,韩、美、日三方将会在本次六方会谈中统一观点,以一个声音来对外说话。据悉,他们会在这次六方会谈中一致要求朝鲜“宣布弃核”。

  该报的报道还披露,参加韩、美、日三国协商的外交消息人士称,三国一致认为,过去的那种“先冻结再废弃”的要求已经没有意义,朝鲜这回必须正式宣布无条件废弃核计划的战略决断。也就是说,韩、美、日三国将直接谈论弃核,而不再采取“朝半岛无核化”和“先冻结再废弃”的方式。

  弃核

  美称愿与朝互设办事处

  美国方面曾在上个月非正式地告诉朝鲜方面,要是朝鲜取消核武发展计划,美国可以考虑在平壤设立办事处,推动双方的正常关系。

  共同社称,上个月6号,美国和朝鲜代表在纽约碰面,美国明确地告诉朝鲜代表,只要平壤决心不发展核武器,双方关系就可以正常,也就是可以建交的意思。美国还说,美国也愿意保证朝鲜的安全同时协助朝鲜经济的发展。

  异议

  美在核问题上推行双重标准

  此间舆论分析认为,尽管美日韩三国会在今天开始的六方会谈中以一个声音说话,要求朝鲜“明确而正式”地宣布放弃核计划,但是朝鲜方面将会提出强有力的反击,因为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双重做法会使朝鲜代表在这一方面拥有主动权。

  《朝鲜日报》25日透露,三国一致估计认为,朝鲜代表很有可能将对美国解除对印度核计划制裁提出异议。美国白宫也持这一观点,认为朝鲜方面肯定会就美国总统布什不久前解除对已开发核武器的印度的制裁提出强烈的异议。成汉平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