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第四轮朝核六方会谈专题 > 正文

花絮:六方会谈记者的“冷静”和耐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23:4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14日电(孙慧霞张伦熊争艳)第四轮北京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14日进入实质性磋商阶段,场内各方会谈正酣,场外记者翘首期盼。记者采集了几则场外花絮,以飨读者。

  “静悄悄”的开场

  没有面向世界直播的热闹开幕式,也没有各方的主旨演讲,这一阶段会谈“静悄悄”地开场,而习惯于一采访就兴奋的记者也展示出了“冷静”的一面。

  设在钓鱼台大酒店的新闻中心在会谈的第一阶段人满为患,记者们都争着抢占工作间的电话线和上网电脑。而14日下午,这里的记者却不多,一些人在喝茶或聊天,而且一个个表情相当放松。尽管报名本次会谈的境外记者仍有200人,但13日晚的中方吹风会上,记者上座率只有三成左右。

  由于一天要花10多个小时“静候”,所以不少记者,尤其是摄像和摄影记者,经常带着帆布椅子,站累了就坐下。一名美联社的记者还带了本英文小说,在漫长的工作间隙中打发时间。

  新闻中心“信息足”

  不同于上一阶段中方工作人员每天在公告栏上“惜墨如金”,新闻中心出现“信息荒”的局面,14日的新闻中心,工作人员不断在公告栏上更新信息。

  在公告栏上,不仅张贴了五国代表团的航班号、抵达北京的具体时间、各方代表团人员名单,还详细公布了当天的磋商安排。

  在不断更新信息的同时,公告栏也不忘给记者预报:今天中方暂无记者会安排。一位记者看完后说,“今天省事了,想不到这里的信息还真不少。”

  钓鱼台外“旱地钓鱼”

  钓鱼台国宾馆东门外,记者们或站或坐“辛苦垂钓”。“鱼杆儿”是各自手中的摄影机、摄像机,等待中的“大鱼”自然是六国代表团进进出出的车辆。

  记者们每天就这么拍摄“呼啸而来、绝尘而去”的汽车,而车里的团长既不会下车接受他们的采访,也不会和他们握手,感谢他们的“迎来送往”。但其实他们并不是在做无用功。

  摄影记者的助手手里都有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每天几点几分哪辆车出入。另外他们还有一份表格,清楚地标明了各代表团团长及团员们乘坐的汽车牌号。两相对照,就可以了解各代表团的大致行踪。

  “14日,韩国、美国、俄罗斯三国团长的专车12点20分左右离开钓鱼台国宾馆,每辆车中间间隔2、3分钟;2点55分,美国代表团团长克里斯托弗·希尔返回钓鱼台。”其中一份记录这样写道。

  每家媒体大约两三人,一个掌控机器,及时捕捉镜头画面,另一个高高站在随身带着的架子上,观望着随时可能出现的“大鱼”。车开走后,记者们马上打电话给同事,告知代表团接下来的行踪——“一条龙”业务一环扣一环,不放过任何一个新闻细节。

  “就如戒躁、净虑的垂钓之道,只要持之以恒,钓鱼台未必没有大鱼。”一位记者说。

  相关专题:第四轮朝核六方会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