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芦苇船从阿曼开往印度 模拟4000年前古人航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10:24 胶东在线

  大约4000年前的青铜时代,生活在现今中东地区的人类用芦苇扎成船,出海航行。如今,研究者模仿古代造船方式建造了一艘芦苇船,并计划驾船沿古代商人的足迹,横穿阿拉伯海,从阿曼航行965公里抵达印度。

  纯古法制作

  在阿曼所在的阿拉伯半岛东端出土过一些沥青碎片,碎片的一面留有芦苇束和绳子压过的痕迹,另一面则留下了甲壳动物的化石。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碎片清楚地显示了青铜时代阿拉伯海上航行船只的制造方法。

  在阿曼政府和一些私人组织的赞助下,学者们根据这些发现,并参考了有关典籍的文字和图像纪录,制造出了一艘12米长的芦苇船。

  船被命名为“马肯”号,是阿曼的古称。制造“马肯”号的主要材料是捆扎成束的芦苇,芦苇束由海枣树纤维制成的绳子捆绑起来,外面盖一层席子,席子上浇上沥青或焦油,达到防水效果。

  “马肯”号上的横帆用密织的羊毛做成,两个柚木制成的方向舵控制船只行进方向。

  “马肯”号于7日从阿曼港口苏尔出发,选择这个日期是希望能够借最后的西南季风和有利的洋流一臂之力。这艘芦苇船的目的地是印度古吉拉特邦的曼德维,航程预计持续3周。

  艰难的航程

  考古学家格雷戈里·波塞尔是古船航行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也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的馆长。波塞尔说,“马肯”号的航行对于船上的人来说肯定不会是一次惬意之旅,因为船员们要一刻不停地照顾船只,看看桅杆需不需要调整,沥青涂层有没有裂缝,等等。

  “马肯”号8名船员中包括2名美国人(其中一人担任导航员)、一名澳大利亚航海专家、两名阿曼船员、2名意大利研究生和一名印度考古学家。

  负责设计建造“马肯”号的汤姆·沃斯莫尔也将参加这次航行。他不无担心地说,由于“马肯”号没有顶棚遮挡,它无法抵御任何风雨或海浪袭击。

  “(生活在‘马肯’号的)状态将非常艰苦——身上总湿乎乎的,风吹日晒,”美国人沃斯莫尔说。

  是考古,更是冒险

  考古专家们说,“马肯”号不能称作复制品,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当时的船确是这个样子。它只是代表了制作者对4500年前的船只最完美的想像。

  制造“马肯”号的专家们希望此次航行能够帮助他们甄别出什么造船技术能够奏效,帮他们了解此类船只的航行能力和导航技巧,甚至如何在这样的船上生活。

  不过,曾参与印度和巴基斯坦考古挖掘的波塞尔说,与其说“马肯”号的航行是对考古成果的检验,不如说是一次冒险历程。

  模拟古代人行船就要有古代人的样子。因此,8名“马肯”号船员只能通过太阳、月亮、星星、风向、潮汐、天空和大海的颜色来辨别方向和天气状况。船上配备了一个全球定位系统作为备用,但导航员“不允许使用它”。

  船员们在甲板上操作也十分困难,因为他们必须注意脚下堆积的货物。按照当时的惯例,“马肯”号上装载了最具代表性的商品——铜锭、雕刻用的黑色闪长岩、海龟和其他海洋动物的壳、珍珠、乳香、皂石雕刻的工艺船、椰枣和椰枣制品、鱼油和古代被当作砂纸使用的鲨鱼皮。

  就连船员们的食谱也将参考青铜时代——椰枣、蜂蜜、豆子、鱼干、面包和淡水是他们的主要食物。不过,他们也携带了一些现代的小吃,以备不测。

  “我觉得就这样让我们一下子完全依赖青铜时代的食谱有点不合适,”沃斯莫尔说,“特别是我们同时还得驾驶这艘怪船横穿大洋。”

  波塞尔将在另一艘由阿曼苏丹提供的船上监控“马肯”号的航程。这一项目的其他负责人,包括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毛里齐奥·托西和巴黎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塞尔日·克勒齐乌,也将与波塞尔一起密切观察“马肯”号。

  除此之外,印度海军也将派一艘船跟随“马肯”号。这艘军舰上配备救生艇、救生衣和舱底泵,以防“马肯”号出现不测。(完)(新华网特稿 作者 徐海静)责任编辑:郑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