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紫藤庐vs星巴克咖啡壶 浅议中国的新消费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10:50 新华网

  【作者】赵雅芬(美国)

  向消费社会转型不断改变着传统中国文化的面貌,那么,对新兴的消费文化是应该热烈拥抱呢?还是毫不客气的抵制?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最近十年来,中国似乎在每一种经济发展指标上都有所突破。从北京,上海,天津的每一条街上似乎都可以看到拦住太阳神腰杆的高楼大厦以及下面的崭新宝马和打扮时髦的年轻人。中国报纸常常骄傲地报道说,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不断地增加,或某个大名鼎鼎的国际影星抵达北京,中国的大城市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国际大都会。向现代消费社会靠拢不断改变着传统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在中国人中一种沸沸扬扬的情绪也应运而生。

  一位在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工作的女士告诉我,可口可乐不光卖饮料;买一瓶可口可乐的顾客也“享受一种文化”。是什么文化呢?不妨暂且称之为“消费文化”。就是乐观的、重视生活方式和财富积累的文化。这种文化在形而下层面和美国的消费文化甚为相似,而且在形而上层面有美国的道德价值,诸如重视个人、自由、创造性等等。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文化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新消费文化在中国引起的争论还没有清晰的结论:新消费文化对传统文化是利是弊?“紫藤庐”到底能不能跟“星巴克”抗衡?

  中国“新消费文化”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美国有句话,叫做“跟琼斯家比”。这句话有美国五十年代的感觉;表示一个比较有钱的家庭--琼斯家跟他们的邻居之间的“激烈”抗衡。琼斯先生某天晚上回家时可能开着一辆泛光的凯迪拉克;第二天晚上,邻居房子前面也会有一辆崭新的凯迪拉克。琼斯家买什么,邻居就如法炮制地买什么。在北京,这种不甘示弱的思想可以说是铺天盖地。

  每个国家有自己的顶层和底层,中国也不例外。五分钟之内,在街上可以同时遇到摆地摊的孩子和黑窗宝马。多数人还被排除在富裕情况之外,“宝马”“奥迪”“星巴克”饮料、各种西方化妆品和服装是少数人的专利。

  此外还有性解放、VIP文化泛滥、追求个人外型塑造、以及“中产”阶层的崛起和发展。

  那么,对新兴的消费文化是应该热烈拥抱呢?还是毫不客气的抵制?

  一种看法认为,发展和随发展应运而生的消费文化是好的。在他们看来,虽然消费文化有时候浅薄可笑,但是更不愿意为了保护传统而拒绝发展。

  另一派对这种看法提出质疑。电影《手机》把一个现代男人道德堕落的原因归咎于手机和现代化,它隐含的主题是:遇到“现代化”“发展”或者“消费文化”这些词的时候,反对前一种立场的人首先想到的问题是,纯朴生活到哪里去了?这种立场认为,富裕当然比不富裕好,但是,消费文化为什么必须是美国文化呢?换言之,现代化一定是美国化吗?问题不在于美国文化不够深刻,而是在于中国若苛求发展,一味鼓励消费文化,容易使源于传统的独到文化有丢失的危险。

  独到之处其实未必是一成不变的。可口可乐公司那位女士的一句话让我难忘:买可口可乐者不但享受了一种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变成了中国文化”。这句话乍听起来似是而非:可口可乐——美国夏天的快乐象征,怎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一位奥美公司的中国专家的话让我悟出其中道理,“在这里工作的优点是可以看出活着的美国理想”,他说。

  根据笔者的观察,这就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宗教相互碰到一起的时候,双方都拿些对方的神来阐释自己的宗教,然后,双方的混合宗教变得更有特色。现代中国消费文化是中西交融的表现。开放有所困扰,有所失去,但是借用龙应台的思想,应该容忍消费文化带来的烦恼和爱护其益,以便以后可能得到“星巴克”和“紫藤庐”两个的优点。(紫藤庐是台北一家颇为著名的茶艺馆,因龙应台在《在星巴克和紫藤庐》中用其作为本土化象征而闻名——编注)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010—63073377)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