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俄作家新著:披露高尔基令人震惊的生活片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11:03 新华网

  新华网消息:俄罗斯作家帕维尔·巴辛斯基的新著《高尔基》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审视高尔基,披露了这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甚至是令人震惊的生活片段。最近作者以《多面高尔基》为题,最近作者在《俄罗斯报》上撰文对该书做了概要的介绍,文章题为《多面高尔基》:

  马克希姆·高尔基是何许人?这一点大家肯定都知道。但谈到这一独特人物的复杂个
性,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神秘的“双面人”

  高尔基身上有许多谜。他年轻时候得过结核病,曾一天抽过75支香烟。他曾数次试图自杀,但每一次都奇迹般生还。如1887年他曾开枪自杀,子弹离心脏仅差一毫米。他酒量惊人,喝多少白酒都不醉。他于1936年6月18日辞世,其实在这之前的6月9日他还“死”过一次。当斯大林前去与“死者”告别时,他却活过来了。就在同一天,他还组织亲朋好友进行了一次奇怪的投票表决,表决的问题是:他该不该死?

  高尔基可谓这个世界上有史以来最神秘的人物之一。他被称为“双面人”,有人说他有两个灵魂。但他更像是个多面人。他拍过许多照片,但这些照片常常互不相像,就好像有好几个高尔基。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一特点,因此在照相时总喜欢换装易容,时而像匪徒,时而像圣徒,时而像欧洲的先知,时而像俄罗斯老农。

  高尔基的一生像一场以悲剧收场的狂欢节。我们至今不知道他是怎么死的:是自然死亡还是斯大林下令杀害的。高尔基在生命垂危的那几天被一种恐怖不安的感觉所折磨。据说斯大林、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曾在濒死的作家床前喝香槟。高尔基的女友、后来流亡国外的持不同政见者叶卡捷琳娜·库斯科娃曾写道:“他们拿着蜡烛,在沉默的作家床前呆了一天一夜。”

  人生的过客

  命运之神先是安排他作报人,然后又让他当作家。但即使是当了作家,他也仍是个异类。虽然文学界对他备加赞美,为他举办一场场宴会,但依然对他敬而远之,视他为不可怠慢的“客人”,因为他们不了解他的底细,不知道他从哪儿来,要干什么。托尔斯泰一开始视他为大丈夫,对他无话不谈,但他很快发现自己错了。他对契诃夫抱怨说:“我不能对高尔基坦诚相待,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我就是不能。高尔基是个恶人。他灵魂在窥视他人,他不知是从何方来到这片不属于他的土地,观察一切,审视一切,然后将看到的一切报告给他的上帝。”

  高尔基在给列宾和托尔斯泰的信中对人类大唱赞歌,“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事物比人更美好、更复杂、更有趣”,“我深信,世界上没有比人更美好的事物了”。但他同时在写给妻子的信中提起那些为他举杯祝酒的同行们时说:“但愿不要让我再见到这些下贱的、可怜的小人……”哪一句话是他发自肺腑的真言?没有人知道。

  诗人霍达谢维奇曾写道:“他经历了俄罗斯的解放运动,然后又经历了革命,但他是一个神秘的、四处漂泊的行者。”此言千真万确。高尔基时时处处都是一个过客。文学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说:“高尔基不是在生活,而是在观察生活。”

  大家看到的高尔基不是一个现实中的人,而是他1892年用“高尔基”(俄文意思为“痛苦的”,高尔基的真姓为彼什科夫——本报注)这一笔名发表处女作《马卡尔·丘德拉的故事》时臆想出来的人物。高尔基早年在给妻子的信中曾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剖析自己:“彼什科夫性格复杂,让人捉摸不透,他坚信自己与普通人不一样……他是一个不正常的、思维混乱的家伙……”

  孩童般的爱

  当然,他爱人类,但那是一种奇怪的爱。这种爱里包含了一切:有折磨也有激情,有喜悦也有悲伤。他那一篇篇饱含深情的短文无疑是俄罗斯散文史上的巅峰之作,但他的爱仍然只是一种对他人孩童般的爱。

  与高尔基同时代的流亡作家苏尔古乔夫曾严肃地说,高尔基与魔鬼订立了协议,“于是,他这样一个平庸的作家得到了连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没能得到的成就。他拥有了一切:荣耀、金钱和女性对他的痴迷”。或许苏尔古乔夫说的是真的,但这件事是我们凡人无法想象的。我们只能简而言之:高尔基是个外星人。他那些鸿篇巨制像是到地球走一遭后写下的一部卓越的总结报告。这份报告洞悉一切,无一遗漏:瞧,这便是大革命时期的俄罗斯,一个活生生的时代,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他本人的悲剧,投胎做人、尘世之行的悲剧。(完)(/参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