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文化多样性挑战全球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11:22 新华网

  新华网巴黎10月26日电(记者杨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不久前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简称《文化多样性公约》)。在全球化强调“统一与标准化”的今天,这份力促“文化多样性”的公约得到了该组织绝大多数会员国的支持,从中折射出的国际经济、文化和政治关系耐人寻味。

  这项由法国和加拿大倡议的文化多样性公约包括35项内容,被不少国家认为是可以对
抗美国“文化霸权”的一个堡垒。公约规定,与文化相关的活动、产业和服务有其特殊性,不应与一般商品同等对待。各国有权采取有利于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措施。许多国家的舆论认为,公约的通过已成为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的一个逆向结果。

  的确,在全球化体制下,产品在大多数地方可以畅通无阻,这种经济与商贸活动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是否可以且应该被视为人类最核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质疑。包括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内的不少国际政治人物认为,文化产品非同于一般产品,任何文化产品在进入一个国家时,都带着价值观和精神属性,因此不可以随意流通。更何况那些发展中国家没有任何力量反抗外来价值观,因此必须对各种本土文化加以保护。

  另外,市场机制并不能保护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反过来,市场倒是像绞索,把任何弱势的文化轻而易举地在流水线上进行扭曲加工。等再被推到市场上的时候,该种文化已经面目全非,它将在人们习惯性和偏好下被消费、抛弃并最终消失。这正是法国以及加拿大等公约发起国所忧虑的另一点。

  刚刚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的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26日对新华社记者说,《文化多样性公约》的通过,就是要纠正全球化带来的偏差,因为在全球化趋势作用下,文化产品经过不平衡的传播,会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造成损害,因此需要一个公约来平衡文化领域的全球化现象。

  美国是本次大会上唯一一个激烈反对该公约通过的国家,因为公约直戳美国的核心利益产业——文化产业。有资料显示,在汽车业和航空业逐渐被欧洲和日本赶上后,自1995年开始,美国的文化音像制品产值超过这两个行业,成为美国最赚钱的支柱产业之一。美国因此非常害怕这一公约被其他国家用来设置贸易壁垒,从而对美国文化产品的出口构成障碍。所以,美国以“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有悖”为由强烈反对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然而应该看到,正是美国在传播领域的霸权才激发了世界范围的文化保护。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是以市场为驱动力的。这种全球化并不喜欢多样性,因为诸如地方品牌、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风格往往是对来自美国产品的天然屏障。美国因此希望将文化问题也用市场来解决。

  《文化多样性公约》的通过恰逢其时。它所要保护的正是那些有可能因商业化的开发而遭到破坏的原生态文化和本土文化,它让人们明白各个国家和民族还要有保留自己文化的权利。世界不能只听一种歌曲,只接受一种思维。

  可以预见,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公约以逆向的方式修正着这一进程中的缺陷。它的作用将逐渐体现出来,并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