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欧洲“流行”失业病(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15:28 金羊网-羊城晚报
  有人说,失业是种流行病,也有人说,失业是个富贵病。无论怎样失业终归是种社会疾病。高失业率导致消费萎缩,反过来进一步导致经济疲软。难怪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上任伊始急呼“大联合政府必须创造工作岗位”。

  面对欧洲整体增长速度减缓,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事实,欧洲国家纷纷开始采取措施解决这一状况。但无论强制增加工作时间,还是鼓励工人提早退休,政策一提出就遭到反对。看来欧洲解决失业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欧洲公司纷纷延长工时

  据美国《时代周刊》近日报道,今年9月26日,50辆汽车组成的游行队伍聚集在汉堡伊维柯(Iveco)汽车厂前。人们高举标语,反对当地汽车销售商强迫他们每个月增加两个半小时的工作时间。

  然而,工人们并非抗议工时增加,相反,他们甚至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延长工时———他们抗议的是企业增加工时,却不相应地增加工资。
欧洲“流行”失业病(图)

  图:法国总统希拉克视察东南部工业城市里昂时发誓坚持政府的反失业计划。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部分欧洲国家削减了工作时间。德国将每周工作时间从40小时降为38小时,英国从40小时降为37小时,丹麦从39小时减少到37小时,法国从40小时减少到35小时。然而今天,当欧洲人遭到高失业率和停滞不前的生活水平困扰,他们不得不工作得更长一点,以适应全球化。

  法国出台政策,允许雇主增加工作时间及薪酬、废除每周35小时工作制,标志着数十年的减少工作时间趋势出现逆转。德国最新的工资协议同样允许延长工作时间。这一政策变化先于法国,但是德国没有规定相应地提高报酬。

  德国西门子首当其冲,每周工作时间从35小时提高至40小时。巴伐利亚市政府将老年雇员的工作时间从38.5小时提高至40小时,年轻雇员的工作时间则增至42小时。戴姆勒-克莱斯勒将其研发中心的工作时间从35小时提高至40小时,公司业务由此大增。

  西门子、大众汽车等公司“正告”员工,如果不同意延长工作时间,等待工人的,只有“减员增效”。工会不得不同意延长工作时间。

  缩短工作日带来负效应

  法国财长蒂埃里·布雷东今年6月在议会表示:“我们需要工作更长时间维持现在的经济状态,我们必须增加工时来创造经济增长。”

  残酷的现实,推动这种变革。过去20年中,欧洲整体增长速度减缓,失业率居高不下。在法国,设立35小时工作制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就业,但如今,法国政界不得不承认,依靠缩短工时无法真正增加就业机会。部分雇主为了达到收支平衡,停止给员工加薪。法国财长布雷东表示:“(缩短工时)本意是扩大就业,结果却降低了工资。”

  法国劳工部公布一项研究报告,称35小时工作制在1998至2002年为法国创造了35万个就业岗位。但去年法国议会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出台却指出,35小时工作制使法国经济每年损失130亿美元。这一结果,令人对35小时工作制的实际效用产生怀疑。

  法国妇女组织表示,通常被人们看成上班族母亲“天赐礼物”的35小时工作制,实际上让低收入女性和单身妈妈的生活更为艰难,因为低报酬的女性通常需要加班工作来多赚些钱。

  德国新近流行的一首歌曲唱道:“如果你不工作,你得开始工作了,如果你在工作,就得干得更长……”显然,劳动市场观念已经开始发生改变。

  此外,终身职位也迅速让位于待遇较低的短期合同职位。巴黎的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今年发布统计数据,如今,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荷兰12—15%的工人签订短期合同,这一数字是英国的两倍。

  欧洲人习惯悠闲优裕生活

  改革工作时间,不可避免地引发争议。法国改革派提出“多工作多赚钱”的口号,要求取缔限制工人工作时间的35小时工作制。许多左翼派别和工会组织则号召民众以实际行动维护自己“休息的权利”,抵制政府改革。今年2月,法国还一度爆发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游行。本月10日,约100万法国人参加游行示威,抗议工作制改革以及其他削减工人福利的政府动议。民意调查显示,即使报酬提高,许多法国人仍然不愿意延长工作时间。受访者中,56%的在职员工反对政府改革。

  法国工会也回击了工作制改革,号召至少30万会员在全国各地举行抗议活动。工会领导人指责政府试图倒退历史,只醉心于劳动市场的灵活性。一些人认为工时改革是对过去半个世纪社会进步的否认。

  德国新任总理默克尔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德国近年来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达11.7%。高失业率将导致消费萎缩,而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导致经济疲软。经济学家预计,德国经济今年和2006年仅仅能增长1%,从而沦为欧元区经济增长最为缓慢的国家之一。对此,默克尔10月10日表示:“大联合政府必须创造工作岗位。”

  尽管如此,增加工作时间,似乎已经成为欧盟国家达成的共识。事实就是这样,如果要维持较高生活水平,就需要进行重大改变。·吉立·(新华社特稿)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