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后小泉时代仍是右派当道 中日政治关系将受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14:22 国际在线

  新华网消息:新加坡联合早报8日发表王义桅撰写的文章指出,美国指望通过美日军事一体化,让日本扮演起一定程度的全球角色,尤其是成为美国影响亚洲的稳定之锚。而日本当然乐意扮演这种角色,借助美国的战略需要发展成为军事和政治大国。但日本不可能不顾及亚洲一体化建设及自己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这是改善中日关系的契机。日本何时回头是岸,主要看落伍于亚洲区域合作的成本何时超过跟着美国跑的收益。届时,精明的日本人不得不认清世界之趋势、顺之者昌的道理。

  就在中日关系由于小泉再次参拜靖国神社而坠谷地时,美日两国负责防务和外交政策的高级官员于10月29日在华盛顿举行美日安全咨商委员会(2+2)会议,宣布就加强两国安全同盟和在日美军的整编问题达成协议。

  美国在此次整编中将日本放在其亚洲战略的第一线,显然有针对中国的考虑,且不说今年年初就明确将台湾问题包含在美日安保范围之中。然而,其挑战性恐怕不只限于此。

  美国甚至指望日本扮演起一定程度的全球角色,尤其是成为美国影响亚洲的稳定之锚。而日本当然乐意扮演这种角色,借助美国的战略需要发展成为军事和政治大国。

  当然,美国如何防止日本利用美国的支持跳出美国的手掌心,是个考验。也就是说,美国进行的是危险的游戏。美国并非不晓得这一点,不过美国似乎没有替代办法,必须借助日本。

  这是因为美国的其他亚洲盟友似乎更醉心于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只有日本可以依靠。

  后小泉时代仍是右派当道

  这样,美国依赖日本,不只是对付安全威胁和挑战,而是威慑亚洲经济一体化,尤其是亚洲峰会那样的排斥美国影响的机制建设——美国似乎担心这种趋势会排斥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并且确立中国在亚洲的霸权。

  反观日本,要想成为“普通国家”,则必须修改和平宪法,将自卫队变为自卫军。从这个角度说,日本的军事化倾向看来不可避免,有其必然性,关键是引导和防范其对中国的冲击,这是对中国外交的重大考验。

  应对国外局势需要,小泉组成新内阁,外相和内阁官房长官都换人,右的更右,鹰派更鹰,再次表明小泉为迎合国内右倾化、培养接班人,不再顾及美国之外的国际社会反应,中日关系似乎难以走向乐观。更本质的,中日关系是结构矛盾,加上“日本的战略误判”,改善近期无望,中国的眼光放在后小泉时代。

  问题是后小泉时代将仍然是右派当道、鹰派主政,中日关系恶化似乎是长期趋势。究其根源,中日硬实力的差距是中日关系僵化的根本原因,即日本太了解中国了,拿着显微镜看中国发展,发现问题多多,故不见森林,鄙视中国,一味顺着美国的竿子爬。

  当然,日本不可能不顾及亚洲一体化建设及自己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地位,这是改善中日关系的契机。尽管两者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竞争总比对抗好。

  短期难以找到双赢模式

  亚洲区域合作是美国亚洲战略的软肋,也是管理中日关系的一丝亮光。日本何时回头是岸,主要看落伍于亚洲区域合作的成本何时超过跟着美国跑的收益。届时,精明的日本人不得不认清世界之趋势、顺之者昌的道理。

  目前看来,小泉政府对亚洲区域合作似乎存在舍我其谁的心态,或者过于顾及美国的反应,故而仍徘徊观望。对此,中国要有耐心。中日政治关系僵化的代价不止是体现在“政冷”可能导致“经冷”方面,更体现在东亚合作因此滞后、影响到整个亚洲的竞争力。

  回顾历史,中国对日本的心结绝不只是源于八年抗战,而是可以追溯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在硬实力旗鼓相当、甚至北洋水师稍胜一筹的情形下,日本的胜利夺取了朝鲜和台湾,埋葬了天朝制度,成为亚洲强权。

  如今,中国的崛起或复兴,事实上正逐渐恢复中国在亚洲秩序中的影响,而且采取共赢模式,树立起和平形象,但这点恰恰构成了对日本的无形威胁。

  相比中国而言,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绝不是纯粹的日本内政问题,而是关系日本是否真正履行承诺、反省历史、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

  遗憾的是,日本领导人一再参拜,一再失信于中国及其他亚洲各国人民。笔者因此断言,与中美竞争短期甚至中期都可能是良性的不同,中日竞争短期难以找到双赢模式。

  展望未来,中日竞争是全方位的,日本完全可以成为美国阻止东亚整合和中国崛起的实验品。当然日本非常乐意通过美国的支持,实现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目标。

  美日间的战略默契和矛盾,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外部因素。东亚共同体建设的日本麻烦,其实是美国麻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