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本报记者眼中的伊朗(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12:41 今晚报

  

本报记者眼中的伊朗(附图)

  德黑兰街头宣传画

  

本报记者眼中的伊朗(附图)

  在老城伊斯法罕“三十三孔桥”下抽水烟的男子

  

本报记者眼中的伊朗(附图)

  制作传统地毯的老艺人。伊朗手工织毯技艺历史悠久。

  

本报记者眼中的伊朗(附图)

  德黑兰地铁中的时尚女子

  9月中旬到10月初,本报记者随中国新闻记者团出访土耳其、伊朗和阿尔及利亚三国,亲身感受到土耳其选择加入欧盟的执着(土耳其部分详见11月7日三版),伊朗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被误读的无奈,还有阿尔及利亚从乱到治的艰辛……

  夹着公文包、行色匆匆的男人,戴头巾、着长袍的妇女,连跑带颠的孩子,步履蹒跚的老人……从早到晚,无数伊朗人进出于德黑兰各处的地铁站口,又被“蓝白快车”迅速“转移”到不同地点,编写各自的城市故事。

  9月24日凌晨,中国新闻记者团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飞抵德黑兰。

  走下舷梯,观察着陈旧但仍繁忙的德黑兰机场,我的意识突然模糊起来:这就是被西方媒体称为“暴政前哨”、“邪恶轴心”的伊朗?它的土地就在我脚下?宗教警察在哪里?身边女同事的黑纱要是掉下来,会不会受惩罚?

  安排好住处,记者们就直奔德黑兰地铁,不仅因为这是日程安排上的第一站,更因为德黑兰地铁完全由中国公司承建,一号、二号、五号线已完工、投入使用,去年签订的四号线项目合同是我国迄今为止对外签订的最大金额的工程承包合同。

  从坐地铁开始,记者触摸到真实的伊朗。

  “中国人免票”

  “中国人?啊,中国人!中国人免票。”在德黑兰地铁一号线的一个进站口,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招呼记者进去。

  身处现代化的站台上,记者强烈感受到伊朗人对这条生活线的依赖。

  每隔几分钟,伴随从隧道深处传来的巨大轰鸣声,蓝白色相间的地铁快车飞奔而至,安然停止后,从车厢到站台,从站台到车厢,人潮涨落,城市复杂的表情又很快化做白色的平行线,不知疲倦地奔向下一个起点。

  记者随伊朗人走进车厢。干净、舒适、平稳,这不就是北京的地铁吗?一个小男孩睡在摇篮车里,嘴角露出浅笑,车身颤动似乎为他晃出香甜的梦。

  早在20多年前,伊朗政府就将地铁项目列为国家重点工程,请来法国人帮助规划,并开挖了一部分隧道。然而,后来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耗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地铁项目一再搁置。法国人为德黑兰留下的是一些还看不出模样的土建工程。1991年,时任伊朗总理的拉夫桑贾尼表示,希望中国参加德黑兰地铁建设。

  中信公司最终以可靠的技术和价格优势赢得了伊方政府的首肯,双方于1995年签约,这是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综合性民用机电产品出口项目之一。

  已经投入使用的地铁1号线从德黑兰北部至南部,2号线从东至西,构成一个交叉网络。目前地铁已经承担了德黑兰13%的运力,每天有70多万人搭乘。

  由于伊朗是中东地区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国家,德黑兰地铁项目给其他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震撼力是让人始料不及的。据了解,印度、巴基斯坦、摩洛哥等国已对中国承揽地铁建设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而这些项目的市场潜力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

  在伊朗的第一天,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无论地铁里,还是公交车上,伊朗妇女都带着头巾,身着黑色或蓝色传统大袍,和男性分车厢乘坐。

  而这只是现实的一部分。

  德黑兰的夜色

  德黑兰市中心,TAPUSH广场。

  这里,没有神秘气氛的笼罩,没有核子武器的凶险,更没有积极备战的紧张。

  这里,总能看见三星、海尔的广告,街头嬉戏的少年们一见到外国人就兴奋地用英文说“你好”,李小龙和成龙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深夜,不少年轻人仍在大街上散步,女孩子穿着白色贴身的长袍———与其说是袍子,倒不如说是得体美丽的风衣,她们的头巾也是五颜六色,而且,有的越戴越靠后,露出染过的头发和娇好的脸庞,或浓妆,或淡抹,再加上手指和脚趾上的彩绘,在霓虹灯下,点缀着德黑兰的夜色。

  沿着市中心街道,记者一路走来,不时有穿着时尚的伊朗青年向记者挥手,他们很高兴让记者照相。有一个叫萨米的女孩,邀请记者品尝当地美食———烤石榴。她大学快毕业了,刚刚和男友分手,“这是我的E-MAIL地址,只是网速太慢了”,除了这一点,萨米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我要去中国留学,希望我们成为朋友。”她脖子上挂着诺基亚新款手机,在记者镜头前摆出各种pose,分别时,还主动和记者握手。这令人感到意外。

  在记者团住地对面,有一大片草坪,午夜时分,三五成群的年轻男女总在这里聚会,喝着“伊朗可乐”,浅吟低唱,给这个古老肃穆的城市增添轻松和快乐的调子。

  一对情侣牵着手,踏过草坪,去买冰淇淋———奶油部分很长的冰淇淋在这里异常受欢迎。通常是女友或两三个女性朋友坐在车里,由男性买回来,一起在车里品尝。而异性朋友手拉手出现在大街上,在伊朗仍不多见。“唉,这些年轻人呀……”一位在路边等活的出租车司机向记者撇了撇嘴。

  在冰淇淋店旁边的小餐厅里,一场婚礼刚刚结束。身着白色婚纱的新娘是这一夜德黑兰最美的人。笑着、唱着,朋友们开动汽车,簇拥着红色婚车,把音乐音量调到最大,飞奔而去。

  “不要戴有色眼镜看伊朗”

  在德黑兰街头拥挤的街头,记者还看到不止一辆吉利汽车。据说,中国一汽、吉利等已在伊朗建厂,鑫隆、力帆摩托更是风靡当地。而伊朗汽车萨曼德也在西安落了户。看来,现代商人正在为古老的丝绸之路抒写新的故事。

  关于中伊经贸合作,中国使馆商务参赞路长金有独到的见解,“经历了两伊战争和美国的制裁,伊朗百废待兴,市场充满机会,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如德黑兰城市快速路和高速路,仍是70年代的水准,大面积堵车时常发生,非常严重,‘堵车经济’不就给我们国内企业带来了机会吗?我们可以投资伊朗的快速路啊。”路参赞说,“所以,大企业不要只把目标锁定发达国家,经济互补性比较强的发展中国家,才是我们最大的市场。现在,地铁、造船、建大坝、轻工、化工、纺织、汽车、摩托车、粮油食品、高新技术产品……伊朗已经成为我国在海外工程承包、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的最主要市场之一。”

  而原油则是中国自伊朗进口的第一大商品。在伊朗油田中穿行,你看不到一个“磕头机”。因为这个世界第四大石油输出国,油层埋藏条件相当好,不需要那么大的压力,完全自喷。

  年逾七旬的伊中商会主席阿斯嘎尔·乌拉迪在伊朗政界、商界颇有影响。他说:“2004年,伊中贸易总额达到70亿美元,今年预计两国贸易额能达到90到100亿美元。”

  “所以,不要戴有色眼镜看伊朗。中伊传统友谊非常深厚。中国商人总是承揽大型项目,在伊朗很有地位的;伊朗人信誉也非常好,履约率和回款率都很高。使馆愿意做桥梁,推动中伊经贸合作向更宽更深处发展。”中国驻伊朗使馆刘振堂大使对记者说。

  “布什哪天不说伊朗坏话”

  访伊期间,记者还参观了《消息报》社。《消息报》是伊朗最资深的报纸,在中东也较有实力。令人惊讶的是,报社30%至40%的采编人员都是女性,她们在宽松的氛围内,和男同事一起工作。

  20多年前的政治和生活氛围,可与当下迥然不同。

  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在德黑兰爆发,宗教领袖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巴列维王朝彻底倾覆。巴列维父子当政期间,对内推行西化政策,德黑兰被称为东方“巴黎”。此后,两伊战争重创伊朗,美国人质事件也使伊朗在国际社会日益孤立。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后,确立了以伊斯兰教为治国理政基本原则,宗教领袖是国家最高领导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这种政体使伊朗成为当今世界最独特的政教合一国家。

  记者在与伊朗人接触中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民间爱国主义色彩异常鲜明。厌恶甚至仇视美国的心理非常普遍。

  无论在首都德黑兰,还是老城伊斯法罕;无论在商业区的街头,还是偏僻的乡土;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无论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白领阶层,还是目不识丁、靠出卖体力谋生的底层人士,在同你的对话中,往往都会包含这样两句话,“欢迎你到伊朗来,你的国家很伟大,就像我们伊朗一样。”

  爱家乡、对生活很少怨言、很知足,伊朗人总会把这种心态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明确阐述个人政治立场也是他们的习惯,尤其是事关国家原则,伊朗人总是激情澎湃。这一点,在记者采访伊朗外交部亚太事务副外长萨法里时体现得更为深刻。

  访伊首日,伊朗外交部亚太事务副外长萨法里会见记者并回答了提问。“伊朗(在核问题上)的立场,是透明而清楚的,我们会继续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框架下,继续和平利用核能的活动。”萨法里说。

  当回答记者“几乎每天都看到美国政府批评伊朗,您作何感受”这一问题时,萨法里推了推眼镜,充满讽刺地回答:“布什先生哪天不说伊朗坏话,我们才奇怪呢。”

  “美国政府有一种观点,认为伊朗资源丰富,不用发展核能,您怎么看?”

  “是美国的资源多,还是我们的多?布什先生最近还表态要大力发展能源经济,他的发展原因就是我们的发展原因。”萨法里提高了声调。

  “这就是真实的我们”

  走在德黑兰街头,你总能看到反美、反以和纪念两伊战争伊朗死难者的标语和宣传画,“把以色列人赶到大海里”,类似的口号屡见不鲜。一位研究伊朗问题的学者曾对记者说:“现在,在巴勒斯坦人都开始原谅以色列,阿拉伯世界也开始同以色列对话的时候,伊朗依然坚持强硬反以,这真令人寻味。”

  当你看到德黑兰市区破败的楼房和基础设施、满大街跑的锈迹斑斑的汽车,当你不得不乘坐还是20年前制造的图—154飞机(国内早已停飞的图—154仍是伊朗主流航班。从德黑兰到伊斯法罕,记者乘坐的飞机就是图—154,吱吱作响的座椅前的铭牌标有“东德……”字样,仅有的几架波音飞机,因为美国制裁,无法进口配件,多年前就停飞了),当你切身感受到伊朗人因为制裁无法买到急需的药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而很焦急的时候,你就会理解了伊朗人“仇美”的心态,一句话,“凡是美国支持的,我们都反对,凡是美国反对的,我们都支持。”

  物理学有种规律,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简单地说,施加的作用力有多大,反作用力就有多大,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就越大。处在核问题漩涡的伊朗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对立状态,情同此理。

  在老城伊斯法罕有一座两千年历史的老桥,叫“三十三孔桥”。午休的时候,很多伊朗人都在桥洞下聚餐、聊天、抽水烟(“三十三孔桥”桥洞设计巧妙,既相连又独立,形成一个个“雅间”)。

  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一对伊朗夫妇对记者说:“伊朗人很享受温暖的阳光,风可以吹散乌云,生活总得继续,这就是真实的我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