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记者手记:闪亮的日子——中国国际救援队员在巴基斯坦地震灾区度过的十几个日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23:35 新华网

  新华网巴拉考特(巴基斯坦)11月14日电记者手记:闪亮的日子——记中国国际救援队员在巴基斯坦地震灾区度过的十几个日夜

  新华社记者吴晶

  14日,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流动医院在巴拉考特地震灾区接诊的最后一天,完成救援任
务的第二批中国国际救援队员15日就要撤离巴拉考特。在流动医院的帐篷外,病人依旧排着长队,等候医生的召唤。

  向巴拉考特说再见,对于每一位中国国际救援队员来说,都不容易。因为在地震灾区度过的十几个日夜,就像一首感人的老歌,唱出一段闪亮的日子。接诊和巡诊2000多名病人的成绩,记录着他们的工作。长达10个小时的电视录影,再现着他们的生活:住的是四面透风的帐篷,走的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喝的是充满漂白粉味的过滤水,苍蝇和爬虫肆意横飞……

  很多镜头是重复的:没有明晰的面孔,只有衣服上印着中国救援字样的背影,一刻不停地处置着腐烂、肿胀、流脓的伤口。偶尔,在大大的口罩和帽子的空隙,可以看见男队员布满血丝的双眼,女队员救治孤儿时泪湿的眼眶。有一些场面,超越了镜头和文字。当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开口啼哭,重度昏迷的老者恢复清醒,在废墟上升起和重燃的生命,赋予每个参与者和见证者无上的光荣和喜悦。

  镜头和文字背后的故事,来不及分享却又弥足珍贵。

  56岁的副队长杨造成主管医疗工作。他水土不服后感冒腹泻,却坚持坐镇第一线,做年轻同志的后勤保障。

  医疗队员范铁锤临时兼职X光检验。他自己搭建暗室,在夜色中拿自己做实验,最终为流动医院建起合格的X光检验室。每日在缺乏防护设施的帐篷里完成十多张X光片,这其中的辐射量可想而知。然而,就在赶赴巴基斯坦的不久前,新婚燕尔的范铁锤还在和妻子憧憬未来的孩子。

  22岁的后勤保障队员杨超虽然是救援队里最年轻的队员,却肩负着综合保障的重担。清晨,为了让队友喝上开水,泡碗热乎的方便面,他早已把所有的水壶灌满;深夜,为了让晚归的队友用热水擦把脸,泡泡脚,他一直守候在发电机旁。

  夜深了,侯建盛和延旭东裹着大衣,还在编纂队员们最喜爱的《战地快报》;负责通讯联络的索香林还在整理文字和图片,将前方的工作进展向后方通报。

  医疗队员蔡晓军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先后完成肝穿刺和切除背部脓肿两例高风险手术。医疗队员王军在一位刚入伍的巴基斯坦士兵的护送下,凌晨三点赶往流动医院接急诊。

  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专程前来看望救援队员,令参加过历次国际救援的老队员彭碧波无比自豪。他说,从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次参加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至今,医疗装备从5箱发展到105箱,救援队从少人问津到访者络绎不绝。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日益强大的祖国以及积极参加国际人道主义事务的政府。

  即将离开的时候,数次率队出征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队长赵和平连夜写下自己的感想:“感动,分享,分担。”副队长黄建发则感慨道:在残垣断壁的灾区流动着爱的河流,传递着爱的关怀。

  无私奉献的精神,闪着不灭的光辉;救死扶伤的事业,具有永存的价值。巴拉考特的大地,已铭刻下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足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