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普京访日领土问题成焦点 俄日强硬态度可能缓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9日16:05 新华网

  新华网莫斯科11月19日电(国际观察)普京访日:领土问题成关注焦点

  新华社记者 宋世益

  俄罗斯总统普京定于20日至22日对日本进行访问,两国之间的领土问题再次成为有关各方关注的焦点。此间分析人士认为,双方在领土问题上取得突破并不容易,但两国也愿
意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

  制约问题解决的因素

  综合来看,俄日领土问题的解决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制约。首先,双方“要价”相差很大。俄日领土争端指齿舞、色丹、国后、择捉四个岛屿(日本称为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的归属之争。这四个岛屿原为日本领土,二战时被原苏联军队占领,至今仍在俄管辖之下。日方说,四岛是日本领土,俄应全部一并归还日本,如不解决四岛的归属问题,就不会与俄签署和平条约,并称这一方针不会改变。俄领导人则强调,根据原苏联和日本政府签署的苏日联合宣言,俄只能归还齿舞、色丹两个岛屿,而其前提是双方必须先签署和平条约。此间分析人士认为,只归还两岛是俄方的底线。

  其二,俄日相互需要的程度发生了变化。过去,日本一直打“投资牌”,试图以投资换领土。最近几年,世界石油行情一路走高,俄经济也随之稳定增长,预算盈余和黄金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俄经济对日资金的急需和渴盼程度比过去降低。相反,在世界
能源
价格看涨,能源紧缺的大背景下,期盼能源来源多元化的日本则更希望获得俄罗斯的能源。

  其三,俄目前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四个岛屿总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价值。岛屿矿产和海产品资源丰富,大陆架天然气储量约16亿吨,黄金储量约1867吨,还有银、钛、硫和铼等,年产海产品约80万吨。此外,俄军还在色丹岛上建有军事基地,在四个岛屿上共部署有一个常备营和一些边防部队,这里战略地位重要。

  俄部分民众对归还岛屿持有异议。在俄远东地区,民众曾多次举行活动,反对将齿舞和色丹归还日本。另外,俄将于2008年举行总统选举,政府自然不希望在领土问题上让反对派做文章。

  寻求对话解决问题

  尽管俄日在领土问题上态度强硬,互不相让,但从两国领导人讲话看,双方在坚持各自底线的同时,均表示愿意通过对话解决这一问题,并有一些相互示好的举动。

  普京原计划年初对日本的访问推迟后,日方多次表示,迫切希望普京访日能尽快成行。在今年5月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和7月的八国峰会期间,普京和日本首相小泉举行了会谈,内容涉及包括领土问题在内的双边关系问题。小泉表示,希望双方能通过对话在领土问题上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表示愿意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同俄进行密切合作。

  此外,日本近来不再一味强调要把对俄经济合作同领土问题挂钩。小泉最近在对俄媒体发表谈话时表示,他不认为不解决领土问题就不能发展双边关系。日本驻俄大使认为,两国发展其他领域的合作可以为解决领土问题创造条件。

  普京6月出席了日本

丰田汽车公司在圣彼得堡工厂的奠基仪式,他仪式上发表讲话说,俄日经贸合作前景广阔。9月,普京在一次与民众的公开对话中谈到了俄日领土问题,媒体注意到,尽管普京首先阐述了俄一贯的立场,但同时也表示,只要具有诚意,双方能够找到彼此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只要双方降低“要价”,相互妥协,在领土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是可能的,但这需要时间。

  双方对访问寄予希望

  本月11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与日本外相麻生太郎举行会晤,商讨筹备普京访日等事宜。俄外交部就此发表的公告说,双方一致认为,应使此次访问具有充实的内容,推动两国各领域关系的发展,并使此次访问成为推动俄日建立真正伙伴关系道路上一个“明显的里程碑”。

  俄罗斯副外长阿列克谢耶夫日前表示,俄日两国都致力于发展双边关系,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双方都希望,普京总统对日本的访问能充实双边关系内涵,成为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小泉在普京访日前夕接受俄媒体采访时对这次访问表示谨慎的乐观。他说,日方对普京访日寄予一定希望。但他同时表示,不能指望通过一次会晤就能解决领土问题,解决领土问题需要很长时间,他同普京的会晤能把领土问题向前推进一两步也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