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三大悬疑亟待破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00:00 东南早报

  控造成禽流感病毒变异在人际传播。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全力破解这种致命的病毒,以求尽快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参与研究的科学家称,如果破解以下三个关于禽流感的悬疑,人类就拥有了对付这种病毒的有力武器。

  悬疑1

  20世纪的100年间,“超级流感”病毒曾于1918年、1957年和1968年3次在全球范围内大暴发,造成数百万人乃至上千万人死亡。

  科学家认为,1918年流感疫情暴发的罪魁祸首很可能就是禽流感病毒,其他两次流感疫情大暴发也是因为流感病毒发生变异造成巨大的杀伤力。但由于当时没有现代化的监控系统,也缺乏先进的基因研究工具,所以无法得出确切结论。如今,科学家们正利用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对这3次流感疫情展开深入研究,希望能从中找到流感病毒变异的“路线图”。

  现在人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变异后的流感病毒会在什么时候大暴发?但目前,即使是该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也难以回答这个问题。

  “我无法从水晶球中找到答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流感病毒专家弗雷德里克·海登说。

  海登和其他许多专家都不赞同流感病毒会定期发生变异造成大规模疫情的说法。1976年,“猪流感”的出现使得流感病毒专家注意到1957、1968和1976这几个数字,并且提出一个理论:流感病毒大致会在10年时间里发生变异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大规模疫情。然而,“猪流感”病毒后来并没有造成大规模疫情,此后近30年间全球再也没有暴发大规模的流感疫情。

  今年以来,随着禽流感疫情迅速蔓延,人们非常担心禽流感病毒会很快发生变异并在人际传播,一些专家甚至预测这种糟糕情况会在明年或后年出现,各国政府也都采取严密的监控和防范措施。

  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微生物专家和流感病毒专家埃德温·基尔伯恩警告说,本轮禽流感疫情从2003年大规模暴发,此后3年时间里病毒都没有发生变异在人际传播,这表明禽流感病毒变异并不是一个很快的过程,近期内发生变异的可能性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他担心如果明年或者后年没有出现病毒变异和疫情暴发,人们会放松警惕,认为担心过度,全球范围内的监控网也会随之松懈,而以往的惨痛教训表明,大规模疫情往往是在防范最懈怠的时候暴发,届时人类将措手不及,失去控制疫情扩散的最佳时机。

  悬疑2

  本轮禽流感疫情的元凶来自H5N1型禽流感病毒,迄今已造成60多人死亡,上亿只家禽被扑杀。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患者基本都是和染病的家禽密切接触后才发病,只有一人是因为人际感染病毒死亡。

  对此,科学家指出,H5N1型禽流感病毒本身很难在人际传染,只有在发生变异后才会导致人们容易相互传染,那么H5N1型禽流感病毒会怎么变异呢?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丹尼斯·梅基说,制造流感疫情的病毒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容易使人得病,二是容易在人际传播,而事实上,只有非常少数的流感病毒同时具备这两种条件。

  梅基说,到目前为止,H5N1型禽流感病毒还没有获得容易在人际传播的基因变化。“这种病毒出现已经将近3年,有无数的机会发生变异,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这意味着这种病毒也许并不是很容易发生基因变异。”

  但大部分科学家却并不这么乐观,他们认为H5N1型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的可能性很大。美国病毒专家杰弗里·陶本贝格说,科学家们迄今为止还不知道禽流感病毒转变成对人类致命的病毒需要发生什么样的基因变异。如果能绘制出关键的基因变化图谱,科学家就可以对不同的禽流感病毒进行筛选,找出最具威胁的病毒变异体,然后设法加以阻止,切断其变异途径。

  陶本贝格说,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有两种途径,一是自身发生基因变异传染给人类,二是接受某种人类流感病毒的基因,使之能在人际传播。两种不同的途径变异类型截然不同,所以科学家现在根本无法预测禽流感病毒的变异途径和变异后的病毒种类。现在研制的疫苗将来可能根本不适用,这也是目前最大的危机所在。

  悬疑3

  一旦禽流感病毒变异后在人际传播会造成多大的杀伤力,目前科学界对此也存在争议。

  一些科学家预测新病毒可能会造成上千万人丧生,患病后的死亡率高达50%,但另一些专家则认为这种预测并不科学。

  陶本贝格说,从上世纪3次流感疫情来看,如果禽流感病毒自身发生变异再传染给人类后果要可怕得多。1918年的流感疫情很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结果造成2000万人死亡。1957年和1968年的流感疫情分别造成200万人和100万人死亡,相比之下“杀伤力”要小得多,因为造成这两次流感大暴发的病毒中都有人类流感病毒基因,人体的免疫系统更加容易识别病毒,从而产生了抵抗力,患者的病情要相对轻一些。

  基尔伯恩则指出,从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结构来看,所谓的“N1”是一种名叫神经氨酸酶的病毒糖蛋白,在1977年的流感病毒中曾出现过另一种“N1”病毒糖蛋白,所以许多人的免疫系统比较容易识别这种病毒片段,受到感染后容易产生抗体。不过,1977年以后出生的人因为没有感染过这种流感病毒,所以抵抗力肯定要差一些。

  美国政府顾问、范德比尔特大学传染病专家威廉姆·沙夫纳表示,要科学地判断一种新病毒可能造成的死亡率,应该在这种病毒出现后在大批感染人群中提取血样,分析有多少人具备对这种病毒的抗体。当年西尼罗河病毒和非典病毒出现后都是采用这种方法科学地计算可能造成的患者死亡率。在没有进行任何科学分析的前提下,估计禽流感病毒变异后可能造成50%的死亡率并不科学。

  这位美国科学家同时建议,出现禽流感疫情的亚洲国家应该在受到H5N1型禽流感病毒威胁的养鸡场工作人员中大规模提取血样,进行病毒抗体分析,然后做出科学的判断和预测。

  不过,这些科学家在表示谨慎乐观的同时都认为,应该从最坏的设想出发,防范禽流感病毒。各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生产足够的疫苗和药物,建立严密的监控网,这样即使出现最糟糕的后果,也不会束手无策。(冯俊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