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日联盟给日本闯荡太平洋发放通行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11:14 新华网

  新华网消息 新加坡《联合早报》23日刊登陈冰撰写的文章,认为美日新联盟虽然各有盘算,但共同的目标是中国。美国把新安全战略的实施重地定格在亚太地区,是不愿看到中国更加强大而使美国失去霸主地位;日本搭乘美国新安全战略之车发展军工,是力图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全面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10月底,美国和日本签署的更紧密军事合作协议,既是美国新安全战略迈出的重要一
步,也是美日军事联盟发生质变的标志。二战以来,美国充当日本安全保护伞的角色,日军不能出境作战。但从今以后,日本军事力量将与亚太地区的美军整合,可以在亚太地区甚至在全球联合行动。

  新的美日军事联盟计划有两个要点,一是加强双边军事合作,二是强化两国对日本军事基地的使用和整编。双边军事合作几乎涵盖了现代军事领域,如空防、海防、扫雷和导弹防御,最关键的是建立导弹防御体系。美国将在日本部署先进的雷达系统和“爱国者”拦截导弹系统。美国还将帮助日本强化军事力量,更多分享军事情报。美日军队将在日本境内外展开军事训练和演习,日本将在美国本土及夏威夷、阿拉斯加,特别是关岛展开更频繁的军事演练。

  混合编队成为新的结盟模式

  在共同使用在日军事基地方面,日本将提供资金,在关岛建立新的海、空基地和指挥部,六年内完工,7000名美国海军从冲绳撤往关岛。美日还同意在东京附近的空军基地建立联合指挥部和空军司令部,强化在防空和导弹防御上的合作。日本首次允许美国的核动力

航空母舰停靠日本军港。

  对于美日新军事联盟的核心,可以用“混合编队”来描述。“混合编队”,是美国新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一一事件后,布什政府致力于调整冷战时期的安全政策,认为传统的平行式双边和多边军事联盟只能为在当地作战的美军提供支持,而不能把盟国军队调往地区之外配合美军行动。美国应当革新结盟方式,最好能让盟军在所在地区以外受训、布防、配合美军行动,从而使美军部署更加灵活,反应快速,能够同时对付多重威胁。

  

伊拉克战后危机使美国战略家对美军驻扎一地而难于挪动感到更加不安,对“混合编队”更加热衷。美日更紧密军事合作协议的签署,为新结盟方式创立了样板。今后,美国所谓的“特殊关系”,将是指美日之间,而不是美英之间。

  美国新安全战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保证美国在军事科技上的绝对优势,从而增强美军防御导弹袭击和恐怖袭击的能力,而建立导弹防御体系是具体目标。

  但是,美国的试验失败率大于成功率,军费开支不可能无限增长,这就需要外援,包括资金和技术力量。美日新军事同盟协议,不仅要求日本为美军的基地建设出钱,而且也要求日本出技术。帮助日本提升军事能力,实际上是借助日本的资金和技术部署导弹防御体系。

  有助于全面提升日本地位

  从日本方面看,之所以心甘情愿地“赔了资金又舍兵”,是因为符合日本出击性的新战略。

  首先,日本可以借美国的势力去干预亚太地区、甚至全球事务。美日更紧密军事合作协议,等于给日军签发了出境出海、闯荡太平洋、走向更遥远的通行证,使

二战以来制约日本发展军事力量的很多国际条约自动失效,并且绕开了目前国际政治规则对日本外交空间的限制。即便不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也能发挥比目前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其次,美日更紧密军事合作协议,为日本发展和出售高科技武器颁发了许可证。日本具有研制尖端武器的实力,但困于国际法不能生产和出口。但今后,日本在为美国导弹防御体系出钱出力的同时,也将发展出自己先进的武器军备,并且出售谋利。

  再次,美日更紧密军事合作协议,为日本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生产和出售军工,不仅可以为经济增长打开一片新天地,而且还可有效地影响国际政治。

  美日新联盟虽然各有盘算,但共同的目标是中国。美国把新安全战略的实施重地定格在亚太地区,是不愿看到中国更加强大而使美国失去霸主地位;日本搭乘美国新安全战略之车发展军工,是力图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全面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美日新联盟在亚洲导致的后续反应可能是严峻的。美日把台湾视为“共同安全目标”,导弹防御体系把台湾列为“保护范围”,都意味着与中国之间的潜在摩擦。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