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我驻日大使谈中日美敏感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07:37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据新华社电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24日应邀在日本外国记者俱乐部举行记者招待会,各国驻日新闻机构及日本主要媒体代表200多人出席。这是中国大使首次在该俱乐部接受采访,会场座无虚席,提问踊跃,反应积极。

  关于靖国神社问题

  有记者问:目前中日关系面临很多问题,中方对此有何看法?

  王毅答:中国始终奉行对日睦邻友好政策。中国领导人明确提出,希望双方在《中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但遗憾的是,以参拜靖国神社为代表的历史认识问题仍在阻碍

  着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靖国神社问题的核心在于供奉着甲级战犯。甲级战犯是当年日本发动和指挥对外侵略战争的象征,是国际法庭认定的战争罪犯。因此,如何对待和处理有关甲级战犯的问题,已不完全是日本内政,涉及中日复交的政治基础,涉及日本战后重建的出发点,涉及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

  中国的立场是一贯的,早在1985年甲级战犯供奉于神社被公之于众后,我们就一直反对日本领导人再去参拜。1986年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曾代表日本政府发表正式谈话,表示经过综合考虑,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将放弃参拜靖国神社。但目前的现实使我们不禁要问,当年日本政府的立场是否还有效?日本为什么要推翻既有立场?国与国之间打交道,最重要的还是要遵守承诺。

  关于中日领导人互访

  问:尽管中日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两国领导人能否像其他国家一样互访并举行会谈?

  答:中日两国是邻国,我们一直希望实现两国领导人的互访和会晤,但这种接触不是为了见面而见面,也不应是仅仅做给外界看。在当前两国政治关系处于不正常的情况下,会晤应能有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克服两国关系中的政治障碍,有助于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有助于得到两国人民的支持和欢迎。

  关于“反日教育”

  问:中日两国国民感情下降是否源于“反日教育”?

  答: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有爱国主义教育,但并没有反对某个特定国家的教育。现在是信息化社会,中国的民众不仅了解日本的历史,也更了解日本的现在。所谓中国民众不清楚日本战后和平发展的说法不是事实。现在的问题是,越了解日本战后的和平发展,越对当前在日本发生的事情感到费解。

  关于东海问题

  问:中日两国能否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东海?

  答:中日双方都希望东海成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为此,中方提出尽快启动双方在东海的划界谈判,并愿意在完成划界之前与日方共同开发东海资源。目前两国关于东海问题的磋商正在朝这一方向努力。我要澄清的是,所谓“中间线”只是日方单方面的主张,而不是双方谈判的结果,更不是现实的海上边界。至于中方有关企业正在进行的油气田开发则是处于双方没有争议的海域,甚至是在日方单方面的主张线以外。

  关于所谓的中美“新冷战”

  问:不少评论认为,美国有意鼓动亚洲各国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并遏制中国,中美之间有可能出现“新冷战”,你对此如何看待?

  答:中美关系并不那么悲观。事实上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正在不断增加,在美国最为重视的反恐、防扩散和保持经济增长等三个领域,中美之间都在进行着有效合作,因为这也符合中国的利益。即便在最有可能影响中美关系的涉台问题上,中美之间也找到了共同点,这就是都反对“台独”,都希望维护台海稳定。我没有听说美国政府宣称要遏制和包围中国,相反,美领导人几度公开表示希望看到一个更加自信、和平与繁荣的中国。当然,中国也不是能被遏制和包围的国家,我相信也不会有哪个亚洲国家响应这种说法。中美在亚洲事务上也正在开展对话与合作,美国高级官员最近公开表示尊重中国在亚洲的利益,中国也愿尊重美国在本地区的传统影响和现实利益。中美双方将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努力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问:你对驻日美军重新部署问题有何评论?

  答:这是日美之间的问题。同时作为邻国我们自然予以关注。如果日美军事同盟把矛头针对其他国家,当然会引发问题。

  王毅还回答了记者提出的有关中国台湾、中国市场开放、军力增长等问题。

  日本外国记者俱乐部成立于1945年,拥有300多正式会员,包括世界各国及日本主要媒体,是日本最有影响的国际性新闻发布平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