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日本“修宪”为美日磨擦埋下伏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11:00 国际在线

  人民网消息:日本企图修改和平宪法的问题,现在到了一个重要历史转折期。由于小泉首相计划在明年1月将自民党提出的宪法修改草案提交议会讨论,因此“修宪”业已进入了操作性阶段。自民党宪法修改草案的核心内容是删除现行宪法第9条第2项关于不拥有陆海空三军等武装力量、放弃交战权的条文,将自卫队改为以内阁总理大臣为最高指挥官、可行使“集体自卫权”的“自卫军”。

  相应地,自民党也计划将日本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如果这一“修宪”企图最终得以实现,那就意味着日本在军事上不仅有作战能力,而且有了放手使用这种能力的法律依据和体制保障;在政治上则意味着日本在违背国际公约、单方面勾销因历史问题而并未厘清的国家责任(例如,日本尚未同俄罗斯和朝鲜签署战后和约,因此在理论上与它们仍处于战争状态,等等)的情况下,强行使国体内容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而也就使日本今后如何发挥大国作用,变成了不可测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利作为一个正常国家发展壮大,但问题在于日本修改和平宪法的企图是和否定侵略历史联系在一起的,仍然延续着试图不正常地成为“正常国家”的逻辑,同时在当前现实中也不乏以邻为壑的侵犯性,因此日本的行动将不可避免遭到许多国家的更强烈反应。

  日本通过“修宪”强化其“可行动的”军事大国的努力,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策略考虑。其中主要的就是配合美国的各种军事干涉行动,以及为在“可能的时机”和“必要的情况下”能够动用武力解决领土领海争端创造条件、铺平道路。配合美国的各种军事干涉行动,只是为了造成用兵的既成事实和为国民心理“预热”,而在这种“战争预演”的后边,则不排除在周边打一些小规模短促作战的预期。目前日本一些人在解决领土领海争端、争夺资源利益等方面,是存在着动用武力的冲动的。但是存在着两个现实障碍:一是广大日本国民对战争极为反感,对在与日本相关的那些“热点”问题上发生武力对抗亦难以接受;二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日本目前只能承受最低限度的军事冲突,否则将是下下策的选择。为此,日本一方面需要修改和平宪法来做战争的法理和心理准备,另一方面需要和美国达成更紧密、更具体的军事合作关系。总之,日本修改和平宪法决不是与现实之需脱节的,相反大有配合现实之需的极强针对性——它不可能挂着一块“免战牌”来尝试使用非和平手段。这正是各方面都把日本“修宪”、日美军事合作与“对华防卫”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同时也应看到,日本修改和平宪法,与它同美国加强军事同盟关系的行动一样,也有企图通过一种“要闹翻天”的架势,逼迫中国、俄罗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软化和妥协的含义。这是一种在时效较长的战略遏制过程中试图博取一些短期效应的策略,当然只是一种很可笑的策略。

  日本“修宪”的目的,不可能只服务于“短期行为”,而是在为日本今后30年的发展方向和方式、行动空间和强度进行框定。日本是一个惯于为某种目标做10年、30年、甚至50年以上渐进式努力的国家,现在它也不会丢掉这一传统。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和军事强国,日本感到了和平宪法对自己从事军事活动和发挥国际政治作用的“束缚”,因此它决意要脱去这件“旧和服”。但是日本决不会只着眼于、满足于解决眼前的某种“碍手碍脚”,相反是在为2020年后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扫除障碍”。关于这方面,日本人自己已说得很多了,只不过从字面上看比较温情脉脉而已。从这个角度说,日本“修宪”的战略锋芒,将来最终还是主要指向俄罗斯和美国。因为日本要成为“正常国家”的最大障碍正是美国;日本目前提出的最大领土要求的国家则是俄罗斯。现在虽然日本跟着美国大喊“中国威胁论”,也的确在从事打压中国的活动,但实际上每当日本把中国选为“敌人”时,从来就是因为觉得中国好欺负;日本其实是把中国当作战略诱饵,迫使美国对它部分“松绑”,让它“修宪”、扩军、逐渐成为不看美国眼色行事的“正常国家”。而日本要成为它想象的那种超级大国,显然更应在意的是它要求的、甚至超出千岛群岛范围的广袤土地,或者即使不敢向美国提出领土要求,至少也应彻底解除被占领状态。与日本要成为超级大国的这些战略指标相比,它与中国的领土和利益争议就远没有那么“抢眼”了。所以,从长远眼光看,日本“修宪”终将使美日战略磨擦浮出水面,日本在向“正常国家”努力的过程中也将日益感受到难以摆脱的美国阴影。相关专题v日本自民党提交修宪草案2005-11-22 15:28:35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