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戈尔巴乔夫之后的精神教父:雅科夫列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15:10 财经杂志 | |||||||||
前苏联解体前后的官员、学者,2005年10月17日病逝,享年83岁 雅科夫列夫 □ 贾晓伟/文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苏联解体前期的关键性人物之一,甚至被称作隐身于戈尔巴乔夫之后的“精神教父”。在十几年前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立的前前后后,雅科夫列夫的政治生涯颇受争议,一说是“俄罗斯的良心和希望”,另一说是“毁灭国家和党的叛徒”。 雅科夫列夫于1923年12月生在俄罗斯一个劳动者的家庭。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服役于海军陆战队,曾在战争中负伤并落下残疾。1943年,雅科夫列夫复员后,继续就读于俄罗斯拉夫尔国立乌申斯基教育学院历史系,并在其间加入了共产党。 从一名伤残军人成为一位学者,雅科夫列夫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1956年至1960年,作为“可造就之材”,雅科夫列夫被送到苏共中央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部学习,其间又曾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两年。1960年他通过硕士论文答辩,1967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研究美国对外政策理论发展史,许多观点都表现出与官方见解相异。雅科夫列夫1969年起担任教授,与此同时,还在苏共中央担任过宣传部副部长、宣传部代理部长。据说,苏共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人苏斯洛夫对他“既做官又搞研究”极为反感。 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政治与思想领域有过不少争论,雅科夫列夫则成为这些争论中的焦点人物之一。他超前、不合时宜的言论,引发高层的不满。1973年,他被派往加拿大担任大使。这是一次长达十年的漫长的政治“发配生涯”。1983年,戈尔巴乔夫访问加拿大时与雅科夫列夫相识,并即刻将其调回莫斯科,他由此成为戈氏思想与理论的一员主将。戈尔巴乔夫闻名于世的“改革新思维”与“公开化”运动,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均出自雅科夫列夫。 1983年至1985年,雅科夫列夫在莫斯科担任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他的研究报告指出,苏联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政府应当吸引外资建立合资企业,以此打破经济上与整个世界阻绝的局面。 受到戈尔巴乔夫重用的雅科夫列夫,迎来了政治上最为重要的活动期。1985年,他担任苏共宣传部长;1986年接替齐米亚宁,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和主管意识形态问题的中央书记;1987年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并于当年在苏共全会上发言,批评叶利钦的保守和利加乔夫的偏执。 1988年,雅科夫列夫被任命为苏共中央国际政策问题委员会主席,负责对外事务的政策指导。1990年至1991年期间,雅科夫列夫担任总统委员会成员。1991年4月18日,已经声明退出政治局的雅科夫列夫致函戈尔巴乔夫,警告可能发生国家政变。对于时事极度敏感的他已预感到,自己有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是年8月15日,苏共中央认定雅科夫列夫有分裂苏共的言行,建议将其开除出党。而此前的8月6日,雅科夫列夫已经宣布退党。 尽管政见与当局不合,但雅科夫列夫仍对苏联和俄罗斯合法当局予以支持。尽管在政变前48小时,雅科夫列夫公开发出可能发生政变的警告,但政变发生后,他则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谴责政变。 20世纪90年代,在政治上已经失势的雅科夫列夫负责为民间受政治镇压者平反的工作,担任“为受政治迫害者恢复名誉委员会”主席,调查1930年至1950年间的诸多政治镇压事件,先后为300多万受镇压的公民恢复了名誉。 晚年的雅科夫列夫担任国际民主基金会会长与社会民主党主席,著书立说,发表对时局与历史的看法。他发表的著作有《现实主义乃是改革之本》、《领悟生活乃艰苦之事》、《于事无补》、《感悟》等20余部。这些书被译成英、法、德等十余种语言出版。新华出版社亦曾于1999年8月内部发行了他的名著《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文版。 雅科夫列夫在书中认为,布尔什维主义对苏联的影响深重,在经历了大清洗、二战、冷战等各个历史时期后,放弃空洞的革命理论,走现实的改良之路,是为治国良策。雅科夫列夫反对简单导入西方民主制,认为其并不符合俄罗斯国情,而人的价值只有在生活的质量得到保障后,才能被提升。 从军人到学者,从学者到高官,再由高官回到学者,雅科夫列夫的生涯可谓浮沉。终其一生,雅科夫列夫充满了俄罗斯式的激情。这种激情被历史赋予了别样的意义。他把苏联的历史与苏共的历史看成是一杯难以下咽的“苦酒”。但这一点,并没有改变雅科夫列夫作为一个对人类文明进程充满忧患的知识分子,一个在政治高压之下对于普通民众的生活保持敏感的人。- 作者为新华出版社副编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