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儿时就梦想潜入沉船寻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4:48 深圳特区报

  形象大使麦茨·拉尔森讲述他与新老哥德堡号的故事

  儿时就梦想潜入沉船寻宝

  11月19日当地时间11点30分,哥德堡号抵达航程中的第一个重要停靠站西班牙加迪斯港。加迪斯是西班牙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海港之一,也是十八世纪瑞典东亚贸易公司的货船
在前往中国的旅程中必经的一站。老哥德堡号第一次到达加迪斯港是在1739年,和瑞典东亚贸易公司其他的货船一样,老哥德堡号必须将瑞典的木材在加迪斯港卸下,换得白银,这样才有了去中国购买茶叶、瓷器和丝绸的本钱。

  11月19日当天,哥德堡号的形象大使麦茨·拉尔森披上了一身优雅的十八世纪瑞典贵族的礼服。原来,每当新哥德堡号到达一个港口,他便会站在船舷旁迎送世界各地的朋友。

  帆船配绅士时光倒流三百年

  一艘十八世纪的帆船再配上一个十八世纪的风度翩翩的绅士,一时间会让参观者产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三百年前的感觉。

  麦茨的那一身行头实在是不一般,黑色的礼帽,藏蓝色的大褂配浅蓝色或淡黄色的马甲和白色的丝织衬衫,礼帽的边缘、大褂的开襟和袖口都滚着金线,虽然据他自己透露这些金线不是真金做的,但一整套行头的价格也在六七万瑞典克朗上下,相当于同等数额的人民币。当然,关键还是穿衣服的人,麦茨帅气洒脱,中年发福的身躯和脸庞又显露出一份慈祥,扮一位当年的绅士的确再合适不过了。

  麦茨生于1957年,是土生土长的哥德堡人。他记得第一次听到哥德堡号是七岁那年,当时他的小学老师告诉他和同学们,1745年,一艘大帆船满载着来自中国的货物返回瑞典,却在离哥德堡港九百米远触礁沉没了。老师还告诉他们,就在哥德堡号沉没几天后,瑞典东亚贸易公司就组织人员对船上的货物进行了潜水打捞,抢救出了四分之一的货物。当时,坐在课堂里的小麦茨就暗暗萌生了长大当个潜水员的想法,因为这样就可以亲自深入海底去寻找这艘沉船的宝藏了。

  全瑞典最年轻的少校

  十八岁那年麦茨中学毕业,考入了瑞典著名的特种部队“潜水突击队”。因为出色的潜水成绩和优异的军事技能,麦茨几乎每年被提升一次,24岁,他成为瑞典军中最年轻的少校,负责“潜水突击队”的一个分队,与此同时,他的近乎完美的潜水技能也使他在瑞典乃至北欧都颇有名气。

  25岁退役后,他成了一名小学班主任,两年后当上了校长。

  潜水寻宝实现儿时梦想

  此后,麦茨被几位潜水爱好者邀请,一起去勘查打捞哥德堡号遗骸和文物,从而实现了他儿时的梦想。那是一次由志愿者发起的始于1984年的打捞工作,最初参与的只有包括麦茨在内的六位潜水员,之后,这项工作越来越引起了瑞典全社会的关注,到九年后打捞工作宣告结束前,已经有一百多名潜水爱好者参与进来。

  吞没了哥德堡号的汉尼巴丹礁石区水深只有10到12米,这点深度对麦茨来说根本不在话下。但是,现存的船只遗骸和文物都已经被五米厚的泥沙所覆盖,因此,要打捞文物,必须先清除泥沙。这过程必须小心翼翼,生怕打碎了沉睡在泥沙下的瓷器。

  泥沙清掉后,三百年前的瓷器碎片便开始在海底熠熠生辉。当麦茨第一次找到一件完整的茶杯或盘子时,那种激动的感觉实在是难以形容。他们找到的最大一件完整瓷器是一只直径半米多的大托盘,它的出水曾在哥德堡市和全瑞典引起了轰动。按瑞典法律要求,他们把打捞出的文物,包括瓷器碎片都上交了当地政府。

  九年之后,哥德堡市通过决议,将这片海域对公众开放,打捞到的文物碎片归打捞者所有。直到这时,麦茨打捞到的瓷片才真正成为他自己拥有的寻宝纪念品。

  机缘巧合成了形象大使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重建哥德堡号的工程启动后,麦茨经常利用节假日到船厂义务帮工,认识了许多东亚贸易公司的工作人员。2001年春天,当新哥德堡号的建造已经接近尾声时,公司意识要找一位形象大使,许多人同时想到,没有人比

  麦茨更适合这一角色了,因为他难得的经历、他的亲和力和他的形象加在一起已经使他成为一位打着灯笼都难找的人。

  由于从事现在的工作,麦茨经常要出远门,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因之而骄傲,因为他们的丈夫和父亲是瑞典人尽皆知的哥德堡号的形象大使。

  麦茨说,他期盼着哥德堡号到达中国的那一天,哥德堡号要是有思维和情感的话,她一定会为前世今生都能往返中国而自豪的。(邓武/文沈光华/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