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布什“获胜战略”招来批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01:59 京华时报

  据新华社专电11月30日,美国总统布什在位于马里兰州的美国海军学院发表演讲,阐述政府的伊拉克战略。白宫下属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也公布了一份35页的《在伊拉克获胜的国家战略》文件,详细说明在伊拉克取得全面胜利的3大阶段、3大途径和8大战略支柱。然而,美国内批评者认为布什政府的“获胜战略”言词空洞,毫无新意。

  布什拒谈撤军时间

  30日的演讲是布什在12月15日伊拉克大选举行前一系列演讲的首场。在“胜利计划”的横幅下,布什在演讲中竭力夸赞伊拉克安全部队所取得的进展。布什说,超过120个伊拉克军队和警方战斗营已做好独立作战的准备,还有80个战斗营正在驻伊联军的协助下作战。在为他们饱受自杀袭击和绑架等暴力事件摧残的国家提供安全保障方面,“伊拉克部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随着伊拉克安全部队经验的增加和伊拉克政治进程的加快,美国将有能力在减少驻伊军队的同时又不丧失打击恐怖分子的能力。

  但是,布什重申,不会制定撤军时间表。他表示,驻伊美军的人数将根据伊拉克的情况和美军指挥官的判断而定,而不是由华盛顿的政治家们人为制定时间表。

  三个阶段获取胜利

  就在布什发表演讲前几个小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公布了《在伊拉克获胜的国家战略》,将在伊拉克取得胜利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3个阶段:

  短期胜利是在打击抵抗活动、构建政治机构和训练安全部队方面取得进展;

  中期胜利是建立完全的立宪政府,发展经济,并让伊拉克人在打击抵抗活动、保障安全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长期胜利是击败抵抗活动,伊拉克成为一个“和平、团结、稳定和安全”的国家,融入国际社会。

  文件将在伊拉克的敌人区分为失势的逊尼派、萨达姆的追随者和恐怖分子3类,并提出了应对的3条途径:政治上,孤立抵抗武装,拉拢那些在政治进程中感觉被边缘化的群体,建立一个稳定、有效和具有广泛支持的政府机构;安全上,夺取反抗武装的地盘,壮大安全部队;经济上,帮助伊拉克建立具有自我支撑能力的经济基础,恢复基础设施,发展经济。

  报告还列出伊拉克战略的8大支柱:击败外国恐怖分子,中立抵抗武装;提高伊拉克维护自身安全的独立能力;帮助伊拉克成为一个自由、民主、多元和团结的联邦制国家;改善伊拉克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发展市场经济;加强法治;提高对伊拉克的国际支持;宣传美国在阿拉伯世界和其他地区所做的努力。

  战略被指言词空洞

  布什的“获胜战略”招来了一片批评之声。美国国内批评者指出,这一“战略”言词空洞,缺乏硬性指标,只是布什在国内关于撤军问题的争论日趋激烈、民众反战情绪不断高涨之时做出的“减压”之举。对“获胜战略”制胜有多大把握,布什政府恐怕也胸中无数。

  一些分析人士也认为,所谓“获胜战略”只是老调重弹,并没有提供一个新的总体战略,因此不太会给伊拉克形势带来多大改观,对于缓解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也似乎没有多大帮助。

  伊武装分子突袭拉马迪

  据新华社电12月1日,数十名蒙面武装分子突袭了伊拉克安巴尔省首府拉马迪市。在用迫击炮与火箭弹袭击了市内一处美军军营与当地政府大楼后,武装人员一度还占据了部分市区主干道。

  路透社引述当地居民的话说,全副武装的袭击者炮击后进入城区,并在数条交通干道的出入口设置路障,巡逻警戒。自称为“基地”组织在伊拉克分支机构成员的武装分子还在街头散发反美传单,声称他们已占领整座城市。

  路透社在当地的一名报道员说,他目睹“约400名武装人员”控制了拉马迪市的主要街道。

  但也有目击者称,在部分城区,武装人员数小时后先行撤出拉马迪,美国士兵重新在街上开始巡逻。而在城市另外一些角落,武装人员仍出没其间。

  拉马迪长期以来都是伊拉克反政府武装的重要据点。去年11月美军攻陷另一要地费卢杰后,大批武装人员辗转向西进入拉马迪。

  联军清剿汽车炸弹制造地

  据新华社电伊拉克安全部队和驻伊美军11月30日在首都巴格达以西展开大规模清剿行动。美军怀疑反美武装装配汽车炸弹的窝点就设在那里。

  驻伊美军在一份声明中说,大约500名伊拉克安全部队士兵和2000名美军士兵对巴格达以西140公里、幼发拉底河东岸的一片区域展开了清剿。这片区域“被怀疑是‘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藏身之地和汽车炸弹的制造基地”。声明同时将这片区域形容为外国武装人员从叙利亚渗透进伊拉克的中转站。

  目前,行动首日造成的伤亡情况还不清楚。当地居民在接受美联社电话采访时说,驻伊美军通过扩音器要求他们在接下来的3天里最好待在家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