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新局势令巴以和平希望增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3日12:03 新华网 | |||||||||
以色列民主研究所国际拓展部主任乌里·德罗米近期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文章,认为沙龙脱离利库德集团引发地震,但并非“大爆炸”。 这篇题为《以色列:两个司机,一张地图》的文章摘要如下: 以色列总理沙龙脱离自己30多年前创建的利库德集团、另组新党并使国家进入选举程
但是,这也就是一场政治地震而已。 这并不是“大爆炸”,不能像创造宇宙那样建立一个全新而持久的政治秩序。新党成员包括一群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只要沙龙还在,这些人就会携手合作;一旦沙龙离去或者势力削弱,他们会斗个你死我活。 另一个戏剧性事件发生在工党内部,工会领导人佩雷茨成为主席。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这究竟是一时冲动还是真正变化,以色列社会是否成熟到了能把社会问题置于安全问题之上,宁愿让工会领导人而不是退役将军担任总理。 然而,这些变化为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和平进程开启了机会之窗。沙龙撤出加沙地带打破了以色列不能撤出定居点的禁忌。他支持“路线图”计划、接受巴勒斯坦人建国以及认为有必要作出“痛苦妥协”使他成了一个能够推动和平进程的人。 至于佩雷茨和工党,事情更简单。佩雷茨支持奥斯陆协议,多年来一直坚称,应该将经费用于社会福利事业,而不是定居点。 沙龙和佩雷茨在和平问题上观点似乎不一致,但奥斯陆协议和“路线图”基于同一原则:如果以色列人得到安全保障,巴勒斯坦人就将获得主权。另一分歧似乎较难解决:沙龙更倾向于采取单边行动,而佩雷茨支持恢复与巴勒斯坦人的谈判。但这也能得到弥合。 一旦沙龙和佩雷茨组成联合政府,他们将着手书写以色列历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划定国家的永久边界,同时使以色列社会更加公正。(新华社特稿)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