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哈大选纳扎尔巴耶夫完胜 得票90%以上再次蝉联总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17:04 中国日报网站

  

哈大选纳扎尔巴耶夫完胜得票90%以上再次蝉联总统

  12月4日,纳扎尔巴耶夫与夫人来到投票现场(路透社照片)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11月5日,哈萨克斯坦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4日举行的总统大选已初步统计出投票结果,现任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获得了91.01%的选票,以绝对
优势赢得了这次选举,将继续担任总统一职。这是纳扎尔巴耶夫连续第三次被选为该国总统。

  *** 压倒性优势获胜,纳扎尔巴耶夫即将连任总统

  今年是哈萨克斯坦历史上第三届总统选举,共有5名候选人参加角逐。在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中,反对派联盟“为了公正的哈萨克斯坦”领导人图亚克拜获得6.6%的选票,反对党“光明道路”主席拜梅诺夫获1.65%的选票,共产主义人民党主席、哈下院议员阿贝尔卡瑟莫夫获0.38%的选票,“自然”生态联盟领导人叶列乌西佐夫获0.32%选票,得票率均远远低于纳扎尔巴耶夫。

  为了确保投票工作顺利进行,哈国内共设置了9597个投票站,其中1447个安装了先进的电子投票器。投票站设有流动投票箱,为那些因健康原因不能亲自前往投票站的选民提供上门服务。政府还在国外设立了34个投票站,以便8000多名海外选民参与大选投票。此外,全国出动了2万余名警察,确保投票期间的安全秩序。

  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哈萨克斯坦全国共有约683万选民参加了投票,占选民总数的77%。根据该国选举法规定,投票率超过半数,选举便被视为有效。此外,16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国际观察员对选举进行了观察;来自23个国家的媒体代表390多人也前往投票站点和计票中心进行现场报道。这些“旁观者”普遍反映,这次大选组织工作井然有序,没有发现重大违规现象。

  目前,哈萨克斯坦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纳扎尔巴耶夫之所以能获得如此超高的支持率,是因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在过去10年内给国家带来了财富,使国家经济连续4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加之纳扎尔巴耶夫本人治国有方,最近几年以来,国内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此外,纳扎尔巴耶夫还曾在大选前承诺,到2012年,哈萨克斯坦将跻身世界十大石油出口国和世界五大粮食出口国行列,国家经济实力将增长两倍,居民人均收入也将翻一番。这自然让不少选民心动不已。

  *** 纳扎尔巴耶夫其人:从铸工到国家元首

  1940年7月6日,纳扎尔巴耶夫生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卡斯克连区切莫尔甘村的一个哈萨克族农牧民家庭,早年就读于卡拉干达冶金联合企业高等技术学校,获矿山工程学士学位。他1960年参加工作,在卡拉干达冶金联合企业当过铸铁工、高炉炉工、调度员和工长等,曾获得冶金工程师职称。

  凭借着出色的能力和踏实的作风,纳扎尔巴耶夫逐渐获得了广大工友的喜爱与支持,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由于对政治充满兴趣,他于1969年投身政坛,历任卡拉干达州党委书记、哈共中央书记。1976年,他曾赴苏共中央高级党校函授班进修,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9年6月,纳扎尔巴耶夫当选哈萨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次年2月,他兼任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同年4月,他当选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1991年12月哈萨克斯坦独立后,他以高票当选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

  1995年4月,哈萨克斯坦举行全民公决,同意将纳扎尔巴耶夫的任期延长到2000年。1998年,哈议会修改宪法,将总统任期从5年改为7年。1999年1月,纳扎尔巴耶夫在提前举行的总统选举中连任成功。

  当政期间,纳扎尔巴耶夫强调“以现实主义态度”对待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从客观实际出发”解决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奉行“积极、多元、平衡”的外交政策,特别重视与中国、美国、欧盟及俄罗斯的关系。到目前为止,纳扎尔巴耶夫曾先后十度访华。这位总统在生活中平易近人,经常深入民间,与群众进行交流,因而深得哈萨克斯坦国民的爱戴。

  此外,纳扎尔巴耶夫总统著述颇丰,主要著有:《探索之路》、《哈萨克斯坦主权国家形成和发展战略》、《站在21世纪门槛上》、《欧亚联盟:观念、实践和前景1994-1997》和《哈萨克斯坦——2030年的战略发展》等。(许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