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北约的阿富汗困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8日13:46 新华网

  新华网布鲁塞尔12月8日电国际观察:北约的阿富汗困局

  新华社记者尚绪谦

  北约8日在布鲁塞尔召开成员国和伙伴国外长会议,重要议题之一是北约领导的多国部队如何扩大在阿富汗的维和行动。北约原计划将维和行动向形势复杂的阿南部地区拓展,但
由于美国闹出“黑狱”丑闻,遭到一片反对之声,加之不稳定的安全形势,北约推进维和任务的动力正在减弱。种种迹象表明,北约在阿富汗的维和行动正面临进退维谷的境地。

  (小标题)荷兰要求美国给“黑狱”说法

  美国仍然是北约盟国的“首领”,但其号令已经不再具有权威性。美国从去年起就提出将北约领导的阿富汗国际安全部队与“清剿塔利班残余武装的美军”合并,由北约统一指挥,但美国的计划遭到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的反对。美国不得不在今年9月再次催促欧洲盟国同意国际安全部队与美军加强合作。欧洲盟国上月中旬已初步同意美国的要求,准备明年春天开始南下维和,由英国、荷兰和加拿大执行任务。但就在这次外长会议前,荷兰又发出反美呼声,对南下阿富汗行动的如期实施形成了阻力。

  荷兰国防大臣亨克·坎普此前已表示,荷兰将增派一支1100人的部队,与英国和加拿大一起领导国际安全部队的南下行动。但最近传出美国“黑狱”丑闻之后,荷兰议会中许多议员敦促政府要求美国首先澄清中情局秘密监狱问题,再谈是否批准增派部队一事。荷兰外交大臣贝尔纳德·博特最近在议会辩论时说,美国“不能再玩捉迷藏”,必须就“黑狱”问题有个说法。

  目前,荷兰政府可能会批准参加北约行动,但反对党工党在议会中势力强大,坚决要求美国彻底交代“黑狱”问题,因此,政府的提案能否过议会这一关还很难说。

  (小标题)盟国担心紧靠美国损失大

  北约不少国家对于国际安全部队和美军的密切合作持保留态度。国际安全部队现在筹划的南下以及下一步的东进行动,不可避免会出现国际安全部队辖区与美军作战区域重叠的现象。与敌对武装直接遭遇时,若不使用武力就会遭受人员伤亡的损失,但使用武力就必然与维和任务不符。因此,与美国合作可能会付出代价已成为盟国的心理负担。

  目前,阿富汗安全形势恶化已导致一些国家对出兵持审慎态度。阿富汗最近连续发生多起针对国际安全部队的自杀式爆炸事件,导致安全部队人员伤亡,这是以前没有过的现象。舆论认为,密集的恐怖袭击可能意味着“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残余势力正在改变策略,由原来主要针对美军的硬战术改为实施便利、有效的自杀式袭击。这类恐怖袭击势必会对国际安全部队的参与国产生心理冲击。

  (小标题)如期完成维和计划难度大

  英国作为南下维和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目前也对此行动持慎重态度。英国国防大臣约翰·里德上月中旬提出英军参与行动的3个条件:一是英军有足够的能力对付阿富汗南部的安全威胁;二是英军得到盟国的安全保证;三是国际社会必须给阿富汗足够的发展援助。

  加拿大马丁政府上月28日下台,加将于明年1月举行新的议会选举,因此无暇顾及北约扩展阿富汗维和行动问题。这样,英国、荷兰和加拿大这三个已经承诺参与南下阿富汗维和的北约成员国都以不同借口拖延行动,使得这项行动要如期完成难度很大。

  实际上,北约的欧洲盟国不能如期实施行动计划,最着急的是美国。据美国媒体报道,北约如果能够在阿富汗南部站稳脚跟,美国就可以从部署在阿富汗的2万人作战部队中抽调4000人支援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欧洲盟国迟迟不能履行职责,让美国很头疼。

  按北约的设想,南下部队约需6000人,加上阿富汗现有9000多人的国际安全部队,届时在阿富汗的国际维和兵力总数将达1.5万人。北约的部署完成后,英国、加拿大和荷兰掌控安全形势不稳的南部地区,德国接手局势较稳定的北部地区,意大利和西班牙则镇守西部地区。但从目前情况看,何时完成部署存在疑问。

  此间观察家认为,北约无力推进阿富汗维和的局面表明,当前的北约已经不再具备冷战时期的“凝聚力”,而且不时对美国战略形成掣肘。据西方媒体预测,这次北约外长会的主要议题是推进北约在阿富汗的维和行动,但美国的“黑狱”问题势必会成为盟国质疑的焦点。对美国国务卿赖斯来说,她的北约总部之行不但要设法化解美国面临的尴尬局面,还需要认真说服欧洲盟国加强与美国的合作,争取摆脱北约在阿富汗维和问题上的困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